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该不该提前上学

孩子该不该提前上学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一年的学校生活,这些孩子虽然学习能跟上进度,但他们在学校的许多活动中不占优势,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中跟不上适龄儿童,总是处于劣势。而在以上方面表现出色的女孩,还是可以考虑提前上学的。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达不到学龄孩子的水准,不可以揠苗助长,等到7岁上学也不算迟;处于“劣势”的孩子会产生焦虑情绪和自卑感,孩子的自信心无从建立,甚至心理上会留下终生的阴影。

第一节 孩子该不该提前上学

一、典型案例

【典型案例1】

每年新生入学前的7—8月份,是学校校长和老师最忙的时间,前来咨询的家长提出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孩子该不该提前上学?一些家长说,国外的孩子能在5岁上学,为什么我国的孩子要在6~7岁上学呢?

【典型案例2】

在某班级里,有7名学生是6周岁以下入学的,这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提前上学,想了很多办法。在一些家长看来,孩子早入学,成功的机会就多。可是,班主任老师却说:“这些孩子太小,还没‘长熟’就上学了,会有许多心理问题的!”

【典型案例3】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早上学有许多好处:一是家长可以减轻负担。尤其是爱玩好动的孩子,把他们送进学校,让老师管束,家长多省心啊!二是学前班与小学一年级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孩子掌握了学前班的知识,提前上学跟上教学进度是没问题的。三是孩子早上学,早毕业,找工作也占年龄的优势。提前上学好处多啊!

二、案例分析

在案例1中,针对孩子入学年龄的问题,我国孩子入学的年龄一般在6~ 7岁,外国孩子入学的年龄一般在5岁,主要因为国外的文字是字母文字,易于辨认与书写。而我们国家使用的是方块汉字,相对而言对视觉辨认和精细肌肉的要求都比他们高得多。所以,我们国家儿童入学年龄向后推迟一年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案例2中,在该班级里,几个家长通过不同方法将不到入学年龄的孩子送到了学校。经过一年的学校生活,这些孩子虽然学习能跟上进度,但他们在学校的许多活动中不占优势,尤其是在体育活动中跟不上适龄儿童,总是处于劣势。所以,班主任老师所说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案例3中,早上学的孩子,尤其是好动的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都很差,他们在学习中不如正常入学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处于中下游。这就容易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使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很大的伤害。即使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的学习勉强跟得上,也会带来很多的心理问题。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还会占优势吗?其实,他们往往会处于更被动的地位。

三、专家指导建议

孩子该不该提前上学?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孩子生理发展看

6岁以下的幼儿,脑神经细胞发育还不够完全,所以很难像学龄儿童那样,把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学习内容。几个月的差距对成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学龄前儿童来说,神经系统的发展是有明显差异的,年龄越小差距越大。儿童的生长发育是遵循一定规律的, 6岁的孩子身体机能、视觉功能和脑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身体是否健壮,自理能力、自制力是不是比较强尤为重要。如果孩子在身体条件和运动协调性、注意力、理解力、对知识的接纳程度等方面和入学年龄的孩子一样,那可以突破年龄限制“背起书包上学堂”。反之,孩子瘦小、体弱,一累就生病,那么多享受一年轻松的童年时光也是必要的。

2.从孩子心理发展看

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要从孩子的性别、性格、心智发展水平方面看。

看性别:教育实验证明,男孩成熟得相对晚些,对知识的理解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比女孩弱一些。如果男孩比较贪玩、好动,专注于一件事的时间不过十几分钟,且难以完整复述一个简单的故事、经常答非所问,则不必早早跨入学校大门。否则,孩子累,大人也累。而在以上方面表现出色的女孩,还是可以考虑提前上学的。

看性格:如果孩子性格内向、软弱或心理脆弱,和小朋友在一起总当“小尾巴”,或者经常被别人欺负,又不知道如何解决,往往哭哭啼啼地求助于大人,那么,即便他满了6岁,也不妨把入学时间往后推迟一年。相反,如果孩子性格外向、懂得倾听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遇事能自己解决,父母可以考虑让孩子早上学。

看心智:儿童是否真正到了适宜上学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还取决于其他因素。身心发展是重要的指标,包括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承受学习压力能力,等等。如果孩子在这些方面达不到学龄孩子的水准,不可以揠苗助长,等到7岁上学也不算迟;处于“劣势”的孩子会产生焦虑情绪和自卑感,孩子的自信心无从建立,甚至心理上会留下终生的阴影。但是,在这些方面明显“早慧”的孩子,早起跑还是有利的。

3.从孩子发展规律看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双生子爬台阶”的经典实验告诉我们,人的个体发展总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任何过早教育、过度教育都属于揠苗助长的“摧残”行为;孩子过早学习知识或技能,学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知识,会导致他们的行为退缩,扼杀孩子的学习兴趣。

孩子如花朵,百合纯洁、郁金香聪颖、菊花高洁、山茶花可爱、莲花忠贞、牡丹花富贵、桃花浪漫、梅花坚强、水仙花清雅。春有桃花、迎春花,夏有荷花,秋有菊花,冬有梅花,花开四季,各有花期,家长要静心守候,耐心等待,静听花开的声音。孩子生而不同,是独特的生命个体,只要家长不盲目攀比、揠苗助长,生命的花朵就会如期绽放,绚丽多彩、鲜艳夺目。

延伸阅读

幼小衔接的八大变化

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是每个孩子人生中重要的一步。孩子由玩到学,学习环境完全陌生,学习内容由游戏活动到知识技能;学习方式由观察操作到记忆读写。教师不再全天候呵护,早晨必须在家吃完早饭再走、中午没有了午睡……这些变化,孩子如何面对?家长应了解以下的变化,才能有的放矢地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学校生活。

1.人生使命发生变化

人生使命由轻松快乐的“玩”转换到不付出努力不可能成功的“学习”。“老师说就像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工作一样,学习是小学生的工作,不能玩儿了。”

2.学习环境发生变化

生活的阵地从充满童趣的幼儿园转移到到处充满竞争的小学,原先已经“混熟”了的幼儿园“小朋友”转眼就都换成互不相识的陌生“小同学”了。“幼儿园是老师顺应孩子,小学是学生适应老师。”

3.学习内容发生变化

原先作为主要内容的游戏活动转换成了听说读写算拼等知识技能学习;玩成了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奖励品”甚至“奢侈品”。

4.学习方式发生变化

幼儿园学习就是看老师怎么做自己再模仿操作,而小学必须记忆、反复作业、多读多写,“业精于勤荒于嬉”。

5.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幼儿园吃喝拉撒睡穿戴老师全程关照,吃饭是老师分好了送到各自座位,喝水统一行动。小学中午得自己排队领饭、自己记得喝水。幼儿园急了可以哭,“小学生怎么好意思哭呢?”

6.师生关系发生变化

幼儿园阿姨像妈妈,小学老师就是老师。幼儿园老师从早到晚一直陪着,小学老师们走马灯一样一个一个地来,上完课又一个一个地走。“幼儿园老师哄着孩子,小学老师拿纪律要求孩子。”

7.社会要求与家庭期望的变化

幼儿园比谁长得高、长得壮。在“学生的分数就是家长的面子”盛行的时代,小学生面临着更大的期望与压力。

8.生活规律发生转变

幼儿园可以睡到较晚,从容起床到幼儿园吃早饭,上小学必须在家吃早饭。幼儿园中午可以睡午觉,小学顶多在桌子上趴一会儿。幼儿园回家没作业,困了就睡,小学必须写完作业和预习新课。

面对以上那么多的变化,家长要全力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例如,可以为孩子买个书柜,把书等有条理地放进去,便于查找使用,免得堆在一起。家长在给孩子布置学习空间,购买新书包、学习用具时,最好让孩子也参与进来,出出主意,发表意见,让孩子感受“要上学了”的喜悦心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