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的孩子们

社会的孩子们

时间:2022-02-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方面强调人的可教育性,主张集体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劳动是教育的根本原因之一,纪律是教育的最初结果,以后才成为手段;家庭应成为一个集体等。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父母必读》等。他在《父母必读》中指出,无论在什么样的国家体制下,孩子总是社会的孩子。此类用这样的条件诱使孩子顺从是最愚蠢的管教。马卡连柯认为,这类玩具是最便宜、最有益处的游戏道具。幼儿五六岁为第二阶段。

三 社会的孩子们——集体教育

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A.S.Makarenko,1888—1939年)苏联人。是教育家、作家。他生于工人家庭,1914年在师范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任小学校长。1920年创办并领导了高尔基工学团和捷尔仁斯基公社,教育和改造一大批违法少年和游浪儿童。教育方面强调人的可教育性,主张集体主义教育思想;认为劳动是教育的根本原因之一,纪律是教育的最初结果,以后才成为手段;家庭应成为一个集体等。主要著作有《教育诗》《父母必读》等。

错误的父母权威观。他在《父母必读》中指出,无论在什么样的国家体制下,孩子总是社会的孩子。一个有子女的家庭,小家庭里应该是不允许有封闭的小市民的权威意识存在的。在父母滥用权威中,一种是压制的权威,而滥用压制权威最严重的是父亲。有些父母不了解孩子固有的世界,更不知他们内心的秘密。孩子的活动大人说的算,一旦不听话就施行惩罚,认为体罚能培育优秀人才,打孩子就不会惯孩子,这种压制下成长的孩子,只能变得顽固、冷酷、残忍。常受斥责、打骂、压制,孩子对这种行为习以为常,将对父母失去信任。专制教育是父母强迫孩子盲从。

另一种是爱的权威。许多父母不懂得这样做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认为对子女的爱是对孩子的可怜。不知道自己的做法让孩子处处感到自己是没用的人,只顾自己玩耍,不去学习和做事,形成强烈的信赖感,这种忽视孩子发展需要的爱是不可取的。把孩子当私有财产,实行违背孩子成长特点的一种溺爱。处在这样视野极为狭隘的家庭及利己主义统治下的危险环境,孩子就会被培养成心胸狭窄的吝啬鬼。

再一种是收买的权威。还有些家长认为物资刺激是孩子进步的动力,经常以“承诺”满足孩子不合理的要求,放纵孩子过分的特质欲望,这只能增长孩子的恶习。其实父母不知道孩子的真正需求。需求只是孩子的一种保障。其满足感是恶习的根本所在,觉得足够就足够了的教育肯定对孩子品质的培养起巩固基础的作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顺从,完全是被父母的所谓礼物或某种令孩子满意的许诺而收买来的。例如,父母会和颜悦色地说:只要你听话,就给你买匹马。只要你听话,就带你去看马戏。此类用这样的条件诱使孩子顺从是最愚蠢的管教。

这些错误的权威,往往给孩子的心灵留下深深烙印,甚至长大后也难以忘怀。真正的权威,是建立在对孩子深刻的观察信任基础上的开明的教育。

对家长的游戏说他指出,深刻地观察孩子生活的真实情况,就会知道游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孩子今天的游戏,象征描述他们的未来成长。游戏是孩子一日生活最基本的形式。可以这样说,孩子是在游戏中长大的。如何对待游戏十分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大体有三种对待:

首先,漠不关心型。有的父母认为孩子自己最清楚做哪些游戏,用不着父母更多的过问。这样的父母由于对游戏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让孩子怎么高兴就怎么玩,怎样方便就怎么玩,缺少父母的指导和有效跟踪,容易造成游戏的扭曲,导致认知上的偏差。

其次,过分关心型。有些父母硬要挤进孩子的游戏中,教啊,说啊,解答游戏中的问题,在孩子身边指手画脚,孩子被弄得无地自容。原本孩子是游戏的主体,结果却被父母取代,孩子面对游戏的兴趣逐渐淡化,自主性也受到压制。这种做法不利于孩子自主性的生成和发展。

再其次,玩具保障型。还有的父母认为最重要的是给孩子尽可能多的玩具。孩子的房间里,像玩具店一样,有许许多多的玩具。认为玩具越多越好。其实不然,孩子整天由玩具陪伴,日子久了,就会感到厌烦,甚至毁坏玩具和任性哭闹。很多家长不知道利用孩子童年珍贵的时间去挖掘他们的潜力,让孩子美好的时光耗费在无聊的玩具身上,这样会扼杀掉孩子的潜力,那是非常可悲的事情。

幼儿玩具说。他强调,从幼儿的人的形成来说,关心孩子的游戏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同孩子时代有关的题材方面的玩具种类,值得关注。孩子的玩具多种多样,主要是三类:即1.现成的玩具;2.一半是孩子做成的玩具;3.完全由孩子做成的素材玩具。

第一类现成的玩具。包括机械玩具和简单玩具两种,如汽车、船、马、木偶、米老鼠不倒翁等。孩子用这种玩具游玩时,父母在让孩子注意玩耍的同时,还要引导孩子了解其复杂的设计及结构等相关的知识,通过玩具唤起孩子丰富的想象力。例如,电动汽车可让孩子认识是重要交通工具;玩木马可让孩子联想动物世界;座轮船可让孩子了解海洋世界等。通过玩具开启他们的知识天地。

第二类手工做成的玩具。包括带着问题的各种绘画、剪纸、积木、组合玩具、分解模型等。这类玩具的优点能使孩子颇感兴趣地致力于某些课题的钻研,养成理性的、规则的构想力和思考力。它的缺点是由于课题总是一样的,容易产生单调乏味。

第三类素材的玩具。有黏土、砂子、厚纸、云母、木头、纸张、植物、金属丝、钉子等等。马卡连柯认为,这类玩具是最便宜、最有益处的游戏道具。如厚纸,可引导孩子在纸上写字、绘画和剪纸;积木,可引导孩子做房屋、木塔等模型;黏土,可以帮助孩子雕塑各种小动物等。培养孩子动手能力,树立劳动创造一切的观念。这样,就可以在孩子面前打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创造世界。

幼儿游戏说。他指出,幼儿游戏,由于发展阶段的不同,游戏方法也迥然有别。幼儿在三四岁以前为第一阶段。其特点是:这个阶段的孩子由于尚未形成伙伴意识,大都愿意一个人玩,即使有时同小朋友玩,也只不过一两人。喜欢用自己的玩具,不想要别人的玩具。玩的不仅认真,而且时间很长,直到玩累了为止,有时抱着玩具就睡着了。总之,这个阶段由于幼儿智力发展的限制,还没有形成同伙伴保持一致兴趣的能力,与人的交往还处在萌芽状态。父母不要勉强地强制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容易使孩子烦躁不安。一个专心致志玩的孩子一旦长大,就会同别人建立良好的友伴关系,就可能有出色的构想力、想象力和组织力。只要把握幼儿这样本来的发展阶段,运用正确地教育方法,就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孩子。

幼儿五六岁为第二阶段。这个阶段,由于孩子认知领域不断扩展,产生比较强烈的伙伴意识需求,出现了主动与伙伴交往的表现,拉拉手、肩并肩地走,相互交换玩具等。这样的交往发生在公园、游戏场等集体环境之中。这时孩子的活动范围已不再是父母的眼皮底下,而是更广阔的活动舞台。这时最有效的教育就是父母不仅创设和谐交往的环境,而且还要表现出自己会像朋友的那样同孩子交流,并在组织中指导他们,就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一个孩子如果不知道怎样与人相处,那他将会是一个孤僻的人,即使这是个非常聪明的孩子,那么他顶多也只能是个“孤家寡人”式小神童。这种性格孤僻的孩子是不会成就大业的,他本身所具有的才能也会因此而毫无用处。总之,为了适应孩子这一发展阶段,将孩子当作社会之子来尊重,对父母与教师的工作来说确实是很重要的。

孩子的劳作说。他指出,尽早让孩子参加家庭生活的劳作是极为必要的。然而,说得准确一点是,应该让孩子尽早在游戏中就学会劳作。由于不同的家庭的生活条件和孩子的不同的年龄特点,可以让他们做得家庭劳作是极为多样的,如给花浇水、擦门窗上灰尘、洗蔬菜、喂动物、整理衣物、布置房间、洗餐具、学帮厨等。家中人口少父母工作很忙的家庭,让孩子做些家务劳动是必要的、适当的。家中人手多,孩子能做的事也要鼓励去做。

孩子的劳作本身就是一种游戏,既不要对其成功与否评头论足;也不要由父母代替去做孩子没有做好的事情,这样容易养成依赖性;更不要对孩子的劳作在别人面前随便赞扬,因为劳作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奖品。劳作赏罚不是教育孩子的方法。劳作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使孩子自己的力量在整个劳作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从而得到满足和成功的快乐。

习惯培养说。他强调,幼儿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习惯,要牢固地扎下各种习惯的种子。

教育的第一个要点是培养良好习惯。如,要培养时间观念。起床和就寝时间要定时,即使星期天和节假日也不能例外;要养成讲卫生习惯。养成整理房间并打扫灰尘,勤换衣服、勤洗手等习惯;要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按时吃饭,不吃零食,不偏食,不择食,不吃不卫生的食品等;要养成文明习惯。要尊敬老人,助人为乐、遵守规则等;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不浪费粮食、不花零钱,不讲吃穿等;要养成崇尚道德的习惯。不大声喧哗、拾金不昧、爱护公物等。除了养成社会生活习惯外,还要培养专心致志的习惯;敏捷灵巧做事的习惯;精益求精的习惯;坚持不懈的习惯等。习惯必须从幼年时期培养,从小事做起。

马卡连柯指出,在游戏和运动的教养方面,孩子们一般都精力充沛,喜欢劲头十足地奔跑叫喊,这虽是他们能量散发的需要,但大人也不能盲目地跟着孩子的要求跑。因为,必须让孩子养成习惯,运动要有目的,要量力而行,并及时“煞车”。例如,应该告诉孩子,在广场和家园里跑步比在房间要更好些。另外,父母要避免因心情烦躁而尖声嚷叫和放声大哭,并注意养成规律的健康生活。

教养的第二个要点是贵在持之以恒。在幼儿教育中,很多家长看着孩子逐渐长大,但也发现他们渐渐地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如不按时吃饭、不愿洗手、不给要的东西就哭闹等,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听话。孩子毕竟是不够成熟理智的,在成长过程难免形成一些不良习惯,由于年幼,对事情的判断和处理还不够强,家长应当重视这个问题,不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与成人的恶习相提并论,因为,孩子的恶习还不具备成人恶习的性质和危害。因此,对孩子的教育要从多角度看问题,在不伤害自尊心的基础上,正确引导,耐心说服,做到持之以恒。只要坚持下去,就会收到理想的效果。

克鲁普斯卡娅

克鲁普斯卡娅是列宁的夫人,教育家。她生于知识分子家庭。主要著作有《走向新学校之路》《国民教育和民主主义》等。

游戏的特殊意义。她在《走向新学校之路》中指出,游戏对于儿童期的孩子有着特殊的意义。游戏对孩子来说,既是运动、玩耍,又是重要的认知形式。孩子边游戏边学到颜色、形状、材料的特性、空间关系与数学关系,学到植物和动物知识。对幼儿教育来说,选择玩具就显得特别重要。一个健康孩子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游戏对他进行的教育。游戏对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它的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要避免使游戏千篇一律,充分发挥孩子的创造精神。无论孩子玩扮家家、去莫斯科,还是玩做饭游戏,重要的一点是让他们按自己的想法玩,按自己的实现目标去玩,让孩子玩得痛快。游戏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但教孩子如何游戏,也许家长并不清楚。大多数孩子只会盲目地玩,为了游戏而游戏。孩子本来能够从游戏中培养智慧,但却完全被浪费掉了。游戏是一种运动,能充分活动孩子整个身心,可以开发智力并培养创造力。游戏存在于生活之中,可以锻炼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游戏能协调孩子动作,振奋精神,培养乐观向上情绪。孩子通过游戏按照自己的认识去改造生活,而不是对生活原样照搬,让孩子有着快乐的童年和纯真。

她认为,我们除了看到游戏自身的意义之外,还要重视游戏的社会组织作用。孩子们知道得很清楚,无论做什么游戏都要遵守游戏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那就什么游戏也做不成。她主张给孩子们选择游戏时,要从规则最简单的游戏开始,然后逐渐选择规则较为复杂的。这样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人人都能遵守规则。关于这一点,她述说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在一次暑期游园活动中,一个孩子因两次不遵守规定而停止了活动资格,老师对那个孩子说:对不起,姑娘,由于你不遵守游戏规则,大家不同你玩了!用这样的实例教育孩子,只能学会循规蹈矩,不可能使他们具有独立精神。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素质应该是独立性和创造力,宁可培养有头脑的孩子,也不培养守规矩的呆子。规矩固然重要,但一定要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事实上,只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他们就会沉浸其中而无睱去搞破坏。

为了不使孩子感到厌倦,还须要使游戏多样化。譬如,在游戏中,可以广泛地穿插唱歌、跳舞和游戏等,它们应该使孩子感到有趣,并使他们习惯于规律。例如,过去有一个游戏在教人控制自己忍住笑,及不说被禁止的话,也是很有趣的。例如:夫人送来一百卢布,请买你想要的东西。但不准说是和不,也不准买白的和黑的。做这样的游戏时,周围总是一片欢乐的笑声。

站在孩子的立场。随着孩子的年纪和意识的成长,游戏的目的性也复杂多样,在周密计划的情况下,游戏逐渐地向着社会劳作转化。教师和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创意,不要泼冷水,不要无理强制,不要任意干涉。但对孩子尝试的有害、危险的游戏,要坚决不让他们做。教师与父母要认真地了解孩子,知道孩子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喜欢做的是什么,最不高兴做的又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站在孩子的立场、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每位家长都希望了解自己的孩子。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如同大人一样,孩子的性格千差万别,有的生性内向、有的活泼开朗、有的羞懦、有的无所畏惧、有的喜欢运动,成天蹦蹦跳跳、有的像一只温顺的猫,喜欢静静待着。父母要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除注意从小的方面观察外,还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创造幸福的环境,让孩子的一生在快乐中度过。

她还指出,如果认为让孩子幸福就是尽可能地多给孩子买高档玩具、高级的食品、坐豪华轿车、穿名牌衣服等,这是很可笑的。按他们想的去做,就会把孩子培养成为地地道道的特权贵族。人的特质欲望是没有止境的,孩子也是这样。成年人迫于现实,大多能用理性来控制过分的物质欲望,但孩子却不能考虑客观条件,总希望父母满足物质欲望。其中的原因固然和孩子的年龄有关,但一些父母有求必应也在很大程度上纵容了孩子的物欲。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因父母不给喜欢的东西,就当场哭闹,这种情况完全是教育者造成的。如果满足了孩子的要求,那么就会形成孩子以哭闹来要挟父母的习惯。同时还会认为,凡是自己想要的,父母都有责任予以满足。

她还指出,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权利,那就是适合孩子年龄的必要的受教育的权利。这里所说的适合孩子的必要教育就是让孩子走到相关的环境中,对一些事物摸一摸、闻一闻、做一做、看一看等教育。譬如带孩子们到原野上、到铁匠铺、木工场所或厨房中去,让他们仔细观察那里有什么东西,都什么形态,做什么用?开阔孩子视野,了解大自然,了解生活着的人们以及与人生活的相互关系。

她又指出幼儿劳作的权利是什么的问题。在幼儿期,劳作同游戏是结合在一起的,或者说,劳作也就是游戏。要教孩子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如擦地板、洗碗筷、喂小鸟等。这些实际生活中的工作对孩子来说是充满乐趣的,会兴致盎然地去做。他们在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成功后会表现出极大地快乐。对家务劳作的分配要以民主、协商的形式,不要用命令的形式。要采取平等、温和、礼貌、鼓励、称赞的态度。劳作过程中,父母要尽量给孩子成功机会,要以步骤简单、清晰的动作展示每件事情正确的做法,并提供易于使用的物品,便于模仿运作,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激发趣味性。当孩子劳作出现差错时,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自己纠正,不要急于指出孩子错误,如果纠正一定要注意方法。容忍孩子的失误,放手让孩子再尝试。

她指出,要保证幼儿休息的权利。由于孩子们容易疲劳,课业的时间分配应富有弹性。不要把孩子绑在45分或30分钟的课堂上。上课可以穿插唱歌跳舞。让孩子在大的房间和院子里奔跑,与小狗玩耍,也可以带着躺椅等让孩子到室外去玩,或带孩子们去看展览会和电影。

在自然与人中增长见识。她指出,了解和培养孩子的个性,是父母与幼儿园、托儿所老师的首要任务。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托儿所教育)的教育作用是什么呢?克鲁普斯卡娅仔细研究了爱伦·凯的理论,对此提出了如下看法:爱伦·凯把托儿所、幼儿园、学校接替家庭教育的主张看作是非常不幸的现象,并指出恢复家庭教育的权威,是一种为时过早的判断。爱伦·凯不喜欢模仿性和社会性的这种群众本能。然而克鲁普斯卡娅却认为,对孩子来说,模仿同独创性一样,都是不可缺少的。孩子的个性往往是在模仿中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是对孩子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集体里面孩子往往互相模仿,如果认为这是造成孩子模仿的重要原因而主张实行隔离教育,显然是不对的。如果那样做,孩子的社会性本能将难以健全发展。进入儿童期,孩子这种社会的本能将摆脱狭隘的伙伴意识,走向更广阔的社会空间,同周围的人们产生交往。懂得与人交往的孩子总是快乐的,将会产生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力。社会本能并不是削弱孩子个性的东西。正如皮埃尔·罗第所说,一个在很好的家庭里受到培养但很晚进入学校的人,如果感到像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就说明家庭教育扼杀了孩子身上的发展潜力。

她还指出,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家庭里,不仅父母观察孩子,孩子也观察父母,他们对父母的休息、工作和生活十分注意。如果以父母为首的家庭成员富有同情心,有广泛的社会的本能,家中的劳作关系处理得很好,这种家庭将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如果家庭成员生活懒散,人际关系不够和谐,缺乏民主沟通,浸透冷淡的个人主义,孩子也将受到消极的影响。父母越是溺爱孩子,其个性发展也就越受阻碍,人格形成也日渐扭曲。对父母来说,家庭教育首先应该是自我教育。有一些严厉的父母,总是向孩子们发出各种命令,要求孩子必须这样,必须那样,却不知道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有的父母要求孩子早起早睡,自己却天天参加晚会,跳舞、喝酒到深夜;有的父母自己非常懒散,却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这样的父母是不能教育孩子的。父母应该注意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就会在孩子心目中失去威信,没有威信的父母是无法指导孩子的。父母的真正威信不是装出来的,而是通过以身作则树立起来的。

她还指出,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托儿所和幼儿园的幼儿教育。普遍的情况是托儿所、幼儿园的建筑都是在城市建设之后被临时安置的,要彻底改变这种做法,未来的都市建设者应该优先考虑幼儿教育的场所,要把日照等条件和地理位置最好的地点留给孩子。幼儿园应是孩子喜欢最简单劳作的场所。所谓最简单的劳作,是自己吃饭、穿衣服、洗脸,整理物品的能力;熟练使用铅笔、蜡笔、剪刀、竹刀、竹耙子等学习用具的能力;用水灌花、饲养小鸟和狗的能力等等。如果把这些事做得熟练,将会培养出孩子处理问题的能力。为了促进能力熟练要给孩子选择适合的玩具和参考材料,观察大人的劳作取得感性认知。幼儿园的全部生活,都应提倡孩子们相互帮助。游戏活动都应该是有组织的。要遵守幼儿园的规则,增进孩子间的友谊。对年龄小的孩子,老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幼儿园应该在教育学龄前儿童以及帮助父母完成正确的家庭教育方面发挥作用。

她还指出,还有一个问题是幼儿健康教育。要以健康教育为基础,教育孩子亲近自然,学会同周围的人们共同生活。例如孩子饮食上的水果、蔬菜、牛奶及其他食品要保障供应,而且什么时候供应什么东西,都要规定好。又如,运动和休息、午饭后的午睡,季节性穿衣服等,都要给予考虑。要把游戏和劳作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目标。要把父母为主的一般社会人引入幼儿园的活动,实现家庭、社会和幼儿园教育的有效结合,保障健康教育顺利开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