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孩子可能有睡眠障碍吗

孩子可能有睡眠障碍吗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是这样,可能要确认一下孩子是否有睡眠障碍。虽然大部分失眠的成年人,都没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问题,但有案例显示,孩子失眠可能会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问题,因一时紧张无法放松而造成。孩子容易发生的睡中异常状况大致上有三种:梦游、梦呓及磨牙。当孩子发生梦游时,应该引导他回到床上睡觉,不要试图叫醒他,第二天早上也不要告诉他或责备他,如此会造成孩子有挫折感及焦虑感。

孩子可能有睡眠障碍吗?

孩子的作息看起来一直很正常,早上也都吃早餐,早上起床时候还精神奕奕,怎么一到学校立刻又睡着了?和学校老师交流过之后,发现孩子常常上课恍恍惚惚,动辄就睡着。虽然他对老师上课的内容很感兴趣,却就无法摆脱瞌睡虫。如果是这样,可能要确认一下孩子是否有睡眠障碍。

睡眠障碍大致分为失眠嗜睡生物钟失调、类睡症四大类,根据美国精神医学会DSM-IV的定义,睡眠障碍包括两个要点:

一、连续睡眠障碍时间长达1个月以上;

二、睡眠障碍的程度足以造成主观的疲累、焦虑或客观的工作效率下降、角色功能损伤。

失眠的定义是难以入睡、持续睡眠,或在第二天清晨醒来时没有睡眠饱足感及精神委靡不振。难以睡眠时间的长短,决定一个人的睡眠够不够,而一天中所需的睡眠时间因人而异。失眠是一种症状,必须找出潜在的病因加以治疗,不应只是治疗失眠的症状而已。

虽然大部分失眠的成年人,都没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问题,但有案例显示,孩子失眠可能会有精神上或心理上的问题,因一时紧张无法放松而造成。孩子有时会因为目睹父母吵架,或者因为考试及比赛压力,或者因准备第二天校外活动的兴奋而失眠。

◆改变生活作息和习惯,就能改善失眠

要改善孩子失眠的症状,首先还是要保持正常作息和固定睡眠时间,睡前少喝咖啡、茶等容易使神经兴奋的饮料,可以喝一点牛奶;此外,要防止孩子睡眠不足,得先从改善睡眠质量下手,保持卧室的通风良好、干爽、黑暗、安静,枕头和床垫要选择弹性好的,棉被和棉被套、枕套要时常清洗和曝晒,晚上睡前不要让孩子喝太多水,免得一夜之间又要醒来很多次。

有一些成人的状况是一天到晚想睡觉,无论开车、吃饭、打电话或会议中都可能睡着。嗜睡症必须和全身疲倦、无精打采或缺乏体力相区分开,其区别的重点在于是否会在不适当的场合中睡着。

我有个同学从小睡到大,但是和学校课程是否有趣无关,只是她每时每刻都想睡觉,我们都会开玩笑地说她患有嗜睡症,或是被非洲奇怪的“嗤嗤蝇”咬到(“嗤嗤蝇”是一种昆虫,分布在非洲中部和南部,人类及牛羊马等家畜一旦被其叮咬,就会得一种昏睡病,严重的话还会死亡)。

嗜睡的状况大致有下列几种:“睡眠不足症候群”是因为作息不正常造成慢性睡眠剥夺,导致白天昏昏欲睡,但假日时,可能会把缺失的睡眠补回来;“发作性睡病”则是一种神经方面的疾病,由于脑干中睡眠觉醒中枢的功能出了问题,而产生过度嗜睡等症状;“特发性中枢嗜睡症”是控制睡眠的中枢神经失去作用;“反复性嗜睡症”是其他生理情况导致定期产生嗜睡状况。

疾病和药物也会造成嗜睡的状况,造成睡眠断断续续的疾病,例如:睡觉时呼吸暂停、抽搐等疾病;如果孩子有糖尿病、肝功能障碍等内科疾病也会引发嗜睡;药物方面像治疗皮肤过敏、鼻塞及流鼻涕等症状的药物或镇静、安眠药物以及某些抗忧郁药物等,都会引起嗜睡。

对于学龄中的孩子,可能在考试前压力过大或考完试后情绪浮躁而容易产生失眠或睡眠不足导致的嗜睡症状,但如果次数变多,时间变长,那么可能要请精神科医生帮助,通过专业的检测可以进一步发现孩子失眠或嗜睡情状况可能其来有自。

◆什么是“睡中异常”?

夜晚睡觉时,出现奇怪的行为或不寻常的动作,但当不睡觉时,这些异常的动作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称为“睡中异常”。孩子容易发生的睡中异常状况大致上有三种:梦游、梦呓及磨牙。

“梦游”在4岁以后的小孩中比较常见。当孩子发生梦游时,应该引导他回到床上睡觉,不要试图叫醒他,第二天早上也不要告诉他或责备他,如此会造成孩子有挫折感及焦虑感。理论上15岁以后情况就会改善。如果发作次数实在频繁,就应该求助医师给予药物治疗。

“梦呓”就是说所说的说梦话,这些梦话的内容多半和环境或关心的事物有关。对易于说梦话的人,当他睡着时跟他讲话,可能诱发他说梦话。

“磨牙”指在睡眠中,重复的磨动牙齿,产生令人不舒服的声音,常见于儿童或年轻人之间。情况如果严重,造成牙齿严重受损,应做矫正治疗。如果磨牙是由于情绪的压力过大,则应寻求医师做行为或精神心理的治疗。

有时像多动儿也会因为睡眠不充足,加上无法专注上课,自然就会睡着,却也常被误认为因为父母过度宠爱而造成孩子不守秩序,像这类型的孩子在婴儿的时候,母亲也许就已经感受到孩子很难带、睡觉时静不下来、睡眠时间短。但有很多家长并不明白孩子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只会用传统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看起来好像很有效,其实问题没有解决,而且在孩子心理上留下了很大的阴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