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孝顺的孩子更具有独立意识

孝顺的孩子更具有独立意识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以说孝顺是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基石。而拥有孝心的孩子,拥有强烈的照顾父母的意识,这种意识会大大促进孩子独立能力的形成。奶奶听说是小牧亲手熬的粥,立刻笑逐颜开,直夸小牧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故事里的小牧妈妈无疑是一个聪明的人,她没有对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而是细心地教导小牧如何熬粥,让孩子学会付出,学会照顾奶奶。可见,没有孝顺的道德品格只会让孩子加深对父母的依赖和索取,对独立品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孝顺的孩子更具有独立意识

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很多历史典籍中,都把孝放在首位。可以说孝顺是中华民族道德观的基石。在现代社会,父母和孩子之间森严的封建家长等级制度已经被打破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相处之道,也更趋于一种朋友式的相处。那么,在现代社会应不应该弘扬孝道呢?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在哪个时代,整个社会都还是以家庭为单位构成的,而家庭的结构也不会改变,那就是父母与子女。因此,孝顺是永远不会过时的。而拥有孝心的孩子,拥有强烈的照顾父母的意识,这种意识会大大促进孩子独立能力的形成。所以,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能力时,就一定要在孩子的脑中植入孝顺的意识。

天气转冷了,小牧的奶奶年纪大了,抵抗力下降,受了风寒,导致牙龈发炎肿痛。一天下午,小牧的奶奶到附近的卫生所打吊针。8岁的小牧放学回到了家里,见奶奶不在就笑嘻嘻地问妈妈:“奶奶到哪里去了?是不是一个人到公园里玩了呢?”妈妈忍不住地责备小牧道:“你就知道玩,奶奶到公园里去还能不带上你啊!”

“那奶奶上哪里去了呢?”小牧接着问道。

“奶奶的牙疼,在楼下的卫生所里打吊针呢,等下我还要给奶奶送饭去。”小牧的妈妈说道。

小牧着急地说道:“奶奶的牙疼不能吃干饭,要吃软的,妈妈,我要给奶奶熬粥喝。”

妈妈有些好笑地看着小牧说道:“你会熬粥?”

“我不会,你不是可以教我嘛,反正啊,我就要给奶奶熬粥。”

妈妈听了,觉得这是培养小牧孝顺意识的好机会,就答应了她。

于是妈妈就和小牧一起来到了厨房,在妈妈的指挥下,小牧找出了一口砂锅,用小量杯量了一些米放在锅里,然后又装了半锅的清水,放在了电磁炉上。小牧就寸步不离地守着,等开锅了,妈妈怕小牧烫伤手,就帮小牧打开了锅盖,教小牧用勺子慢慢地搅米,防止粘锅。搅动几次之后,妈妈又告诉小牧要把电磁炉温度调小一些,熬粥要用细火,不可以太急,否则粥就容易糊。看着小牧一本正经熬粥的模样,妈妈感觉到一阵欣慰,她意识到小牧长大了,都知道学会照顾人了。

粥快熬好了,妈妈就教小牧在粥里放点佐料。于是在妈妈的教导下,小牧打了个鸡蛋放在锅里,又搁了一些盐、香油和葱花,这样一锅香喷喷的鸡蛋粥就在小牧的手中做好了。

这时,妈妈才惊讶地发现,原来小牧竟然是一个这么聪明能干的孩子,而且还这么贴心,这么有孝心。小牧的妈妈把粥打好包,便带着小牧一起将粥带给正在卫生所里挂吊瓶的奶奶。奶奶听说是小牧亲手熬的粥,立刻笑逐颜开,直夸小牧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爱是一种互动的过程,如果父母只是一味地付出爱,而不求回报,那么父爱母爱固然伟大,但是却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学会付出、奉献,让孩子学会珍惜和关爱别人。激发孝心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孩子道德品质的一次巩固和加强,孩子有了良好的品格,就会意识到独立的重要性,就会形成独立意识和品格。故事里的小牧妈妈无疑是一个聪明的人,她没有对一切事情都大包大揽,而是细心地教导小牧如何熬粥,让孩子学会付出,学会照顾奶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小牧的动手能力,也让小牧知道尽孝道也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孩子自私、冷漠,对于父母和长辈漠不关心,把他们对自己的好当成理所当然,而且为人也十分自私自利。孩子会有这样的性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从小父母娇生惯养,养成孩子一种悖逆的个性,要什么有什么,样样都必须得到满足,当有一天父母的能力有限,终于满足不了孩子时,孩子就会心生怨恨,还会责怪父母的无能。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父母本身就不孝顺,孩子有样学样,依葫芦画瓢,父母怎么做,那么他们就学着怎么做,孝顺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可见,没有孝顺的道德品格只会让孩子加深对父母的依赖和索取,对独立品质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父母想要培养孩子孝顺父母的意识,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父母要给孩子树立孝顺的典范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如果父母本身就是自私、冷漠、不尽孝道的人,那么想要培养出一个孝顺的孩子自然是难上加难了。父母应该时常带着孩子去探望长辈,周末的时候去帮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多关心长辈,在和长辈说话时要谦和,不能趾高气扬。这些行为,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潜移默化之中就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作用。

2.给孩子讲孝顺的故事

在我们古代有许多关于孝顺的典故和故事,父母应该多给孩子讲一些关于孝道的故事,孩子听了这些故事后,就会明白孝顺的基本道理,也会渐渐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孝顺是最为基本的道德准绳。父母可以利用故事里弘扬的高尚品德来激发孩子的孝顺意识。

3.让孩子体会身为父母的辛苦

有时孩子不知道照顾父母、孝顺父母,是因为孩子不知道作为父母的辛苦,只要让孩子亲身去体会一下作为父母的辛苦,孩子很容易就会对父母说的话、做的事产生共鸣,也就会自觉地去体贴父母和善待父母了。在平时,父母可以给孩子适时地安排一些家务,也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些任务,让他参与到整个家庭事务中去,这样的孩子才会理解父母。

4.坦然接受孩子的爱

当孩子有孝顺的举动时,父母就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美。许多父母心疼孩子,当孩子有孝顺父母的意愿时,都会断然拒绝,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好的。不仅孩子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而且孩子在心里还可能产生一种不被需要的挫败感,久而久之,孩子就变得冷淡,对父母也就越来越疏远了。所以对于孩子的爱,父母应该坦然接受,而不应该将它拒之门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