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可掠人之美

不可掠人之美

时间:2022-02-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久,他发表了关于武则天与科举的论文,大段摘抄我给他的信件,表示赞同。一丝一毫,不掠人之美,乃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学术传统。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凡是别人的一言一行,取自别人,都应该公开标明称扬,不可掠人之美,当作自己的发明。

不可掠人之美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现代社会十分强调保护知识产权,只有充分保护发明,才能保护发明者,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就个人而言,是否尊重别人的发现,也是对自己道德品质的考验。

其实,中国古代就十分重视对于知识发明的保护,主要表现在社会道德的规范上。对于别人的发明,以及有创意的行为范例,都应该公开清楚地标示出来,予以称扬。所谓“君子扬人之美”,是否这样做,首先显露出来的是你是君子还是小人。

我曾经一再遭遇到论文被剽窃的事情。有一篇论文,主要观点被剽窃了,抄袭者不仅不标明出处,还在其文章中教训了我一通,教我要如何读书。其行为比“用其言,弃其身”更有甚之。我的同事的遭遇比我更滑稽。有学生报考其研究生,送来代表作让他审阅,他一看,竟然自己的论文赫然在其中间,只换了个名字,哭笑不得。

现在高校教师评职称,研究生毕业,都规定要发表若干篇论文。这个规定当然有需要改进之处,但是,在现实的压力之下,出现大量人云亦云的文章,丝毫没有推进研究的深入,反而浪费了大量资源。更严重的是抄袭现象层出不穷。研究生初入学术之途,读书未广,就要写出有发明的论文,确实勉为其难。于是有人就到网上下载,把多篇论文糅在一起,拼凑成文。通篇文章自说自话,全然不敢注出别人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论文,一看就知道来路不正。其实,老老实实注出别人的成果,本身就显示出你的博学多闻,就是实力的展现。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越深,便发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越多,讲话就越发慎重。而在大庭广众面前勇于承认自己不知道,这种老实的态度就是有学养的表现。有些论文罗列一大堆参考文献,甚至把《四库全书》之类都列入其中,企图糊弄别人。其实,每个人都很聪明,一望即知,反而是造假者自作聪明,被人耻笑还不自知。

在发达国家,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是看得很重的,不要说提出一个新观点,就是发现一条新材料,都要归功于发现者,从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大家敢于把自己不成熟的作品拿出来讨论,通过学术批评获得完善提高,再正式发表。不能形成这样的学术环境,使得你有新的想法,才说出来,就被学生或者同行窃为己有,抢先发表,结果谁都不敢说话,上课也只能笼统泛论,妨碍了学术研究的深化。

著名的唐代文学研究家傅璇琮教授曾经就唐代武则天时期的科举与我讨论,我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信寄给他。不久,他发表了关于武则天与科举的论文,大段摘抄我给他的信件,表示赞同。一封私下讨论的信件,都如此郑重对待,可见其学术品格之一斑。老一辈学者是很重视学术道德的,值得我们学习。季羡林先生学富五车,贯通中西,晚年写了许多散文,抒发他对人生的感悟,颇多真知灼见,汇编成《季羡林谈人生》一书。我曾经在一篇探讨隋朝与突厥关系的论文中,指出各民族有各自的立场和利益,经常由于相互的隔膜而造成误解。没想到九十高龄的季老会读到这篇长文,并在《谈隔膜》中特地摘抄拙文,肯定我的看法。一丝一毫,不掠人之美,乃是中国自古以来的优秀学术传统。

原文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隋〕颜之推《颜氏家训》)

今译

采用别人之说,却抛弃其人,这是古人所耻的行为。凡是别人的一言一行,取自别人,都应该公开标明称扬,不可掠人之美,当作自己的发明。哪怕他是一位身份低微的人,也必须归功于他。偷窃他人财物,是要判刑的;窃取别人成果,则要遭到鬼神的谴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