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障性项试验与评价

保障性项试验与评价

时间:2022-0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保障性试验是指为获取评价装备保障性的信息而进行的试验,是装备研制和使用项试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保障性试验可以分为研制试验和使用试验。保障性设计特性的评价是利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试验数据,通过综合与分析,对装备RMT水平进行决策的过程。保障性目标评估是装备使用试验与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装备战备完好性、任务可靠性、任务维修性、作战持续性、保障机动部署性、经济承受性和保障互用性等方面的评估。

保障性试验与评价是装备试验与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装备整个寿命周期,其目的是验证新研制装备是否达到规定的保障性要求,分析并确定偏离预定要求的原因,采取纠正措施,以确保实现装备的系统战备完好性,降低寿命周期费用。

14.8.1 保障性试验

保障性试验是指为获取评价装备保障性的信息而进行的试验,是装备研制和使用项试验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其范围和资源来说,装备的研制试验和使用试验不只是为评价保障性而进行的试验,但是可以为评价装备的保障性加以利用。

保障性试验可以分为研制试验和使用试验。研制试验的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在受控的条件下收集数据,以便验证工程设计和研制产品是否符合要求。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与保障有关的研究试验包括寿命试验、环境试验、可靠性验证试验、可靠性增长试验、维修性试验、测试性试验以及功能试验等承制方实施的试验,也包括由使用组织的专用试验。开展使用项试验的目的是在尽可能逼真的使用环境中评估新装备的使用效能及其相关的保障资源的适用性。

14.8.2 保障性评价

保障性评价是利用试验与分析所取得的数据资料,通过综合与分析,对装备的保障性水平做出评定的过程。

保障性评价工作贯穿装备的整个寿命周期,研制过程应尽早评价保资源对系统战备完好性和费用的影响,评价保障资源与装备的匹配性和协调性,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保障性评价过程如图14-5所示。

1)保障性设计特性的评价

保障性设计特性的评价是利用装备可靠性、维修性和测试性(RMT)试验数据,通过综合与分析,对装备RMT水平进行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发现设计和工艺缺陷,采取纠正措施,并试验保障性设计特性是否满足合同要求。保障性设计特性的评价进一步又可分为研制阶段进行的RMT评价和部署使用阶段的RMT评价。

研制阶段RMT评价,主要目的是:①发现缺陷和问题、改进不足;②试验是否符合合同规定的要求;③为确定保障资源和有关的评价工作提供信息。

图14-5 保障性评价过程

部署使用阶段RMT评价,主要目的是评价装备的RMT使用值,发现使用的RMT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保障资源评价

保障资源的试验与评价是评估由于保障资源不能按时到位和由于管理延误对系统战备完好性带来的影响,其主要目的是发现和解决保障系统、保障资源存在的问题,评价保障资源与装备的匹配性以及保障资源之间的协调性,评估保障资源的利用和充足程度以及保障系统的能力是否满足保障性目标。各保障资源的评价和评估内容如下:

(1)人力和人员。

评价各维修级别配备的人员的数量、专业、技术等级等是否合理,是否符合订购方提出的约束条件(如:人员编制、现有专业、技术等级文化程度等),能否满足平时和战时使用与维修装备的需要。

(2)供应保障。

评价各维修级别配备的备件、消耗品等的品种和数量的合理性,能否满足平时和战时使用与维修装备的要求,是否满足规定的备件满足率和利用率要求,评价承制方提出的备件和消耗品清单及供应建议的可行性。

某一维修级别的备件满足率,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在提出需求时能够提供使用的备件数之和与需求的备件总数之比。

某一维修级别的备件利用率,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实际使用的备件数量与该级别实际拥有的备件总数之比。

(3)保障设备。

评价各维修级别配备的保障设备的功能和性能是否满足使用与维修装备的需要,品种和数量的合理性,保障设备与装备的匹配性和有效性,是否满足规定的保障设备满足率和利用率要求。

某一维修级别的保障设备满足率,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在提出需求时能够提供使用的设备数之和与需求的设备总数之比。

某一维修级别的保障设备利用率,是指在规定的时间周期内,实际使用的设备数量与该级别实际拥有的设备总数之比。

(4)训练和训练保障。

评价训练大纲的有效性以及训练器材、设备和设施在数量与功能方面能否满足训练要求,受训人员按训练大纲、教材、器材与设备实施训练后能否胜任装备的使用与维修工作,设计更改是否已反映在教材、训练器材和设备中。

(5)技术资料。

评价技术资料的数量、种类与格式是否符合要求,评价技术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和易理解性,检查设计更改是否已反映在技术资料中。

(6)保障设施。

评价保障设施能否满足使用、维修和储存装备的要求,应对其面积、空间、配套设备、设施内的环境条件以及设施的利用率等进行评价。

(7)包装、装卸、储存和运输保障。

评价装备及其保障设备等产品的实体参数(长、宽、高、净重、总重、重心)、承受的动力学极限参数(振动、冲击加速度、挠曲、表面负荷等)、环境极限参数(温度、湿度、气压、清洁度)、各种导致危险的因素(误操作、射线、静电、弹药、生物等)以及包装等级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评价包装储运设备的适用性和利用率。

(8)保障资源的综合评价。

除为可以对单项保障资源评价外,还应当将保障资源作为一个整体,即保障资源包进行评价。保障资源包主要包括零件、保障设备、技术文件和出版物、保障人员、任何特殊保障要求和待试验试件,简而言之,就是装备使用时最终可能需要的所有保障资源。在试验开始之前,整个保障资源包必须在试验场。某些保障项目在可用性上的延误时间可能造成试验不能按进度进行。保障性试验规划人员必须确保所需人员经过训练并能在位,试验设施安排灵活以允许正常的延迟,以及确保保障资源包及时到位。

3)保障性目标评估

保障性目标评估是装备使用试验与评价工作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装备战备完好性、任务可靠性、任务维修性、作战持续性、保障机动部署性、经济承受性和保障互用性等方面的评估。这些评估工作可以在研制过程中采用仿真、分析计算等方法进行分析评估,主要是在使用试验与评价中评估,通常是在装备试用期间、初始部署使用期间进行。使用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评价、评估、验证装备保障性目标的达到程度。

保障性目标评估需要在实际的使用环境和保障条件下进行,评估的是装备执行任务的能力,因而必须包括所建立的保障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的评估。

保障性目标评估的内容包括对装备保障性目标要求达到情况的度量,至少应当考虑评估如下使用参数:

(1)战备完好性参数。

通用的参数有使用可用度(Ao),表示装备能够持续执行任务的时间的百分比,反映了装备的作战能力。对于飞机也可以采用能执行任务(MC)率(平时)或出动架次率(战时)表示。不同装备所用的参数可能有所不同,即使是使用了同一参数,所考虑的影响因素和统一方法也可能不同。

(2)任务可靠性和维修性参数。

任务可靠性是对装备实现任务成功目标的度量(实现目标的百分比)。根据装备的不同,任务目标可以是出动、巡航、发射、到达目的地或者其他的服务或系统的具体参数。

任务维修性反映了装备恢复任务功能的能力,通常以现场基层级的能力来衡量。

(3)保障规模参数。

保障规模是指基层为部署、维持和移动装备所投入的必需的保障资源的体积和数量。保障规模所涉及的要素包括现有装备或设备、人员、设施、运输器材和实际资源。

保障规模(重量)=部署的消耗品、保障设备、能源和备件的总重量;

保障规模(人员)=在部署地域需要运输和维持武器系统的人员总数;

保障规模(体积)=部署的消耗品、保障设备、能源和备件的总体积。

消耗品是指在基层级为了保障在适当的和适用的时间内,维修和保障装备及其有关的保障与训练设备所需的消耗性材料。

能源是指为了保障在适当的和适用的时间内,装备执行其任务所使用的燃料、润滑油、润滑脂等辅助性油料。

保障设备是指使用或维护主要装备、子系统、训练系统和其他的保障设备所需的设备。

备件是指为了保障在适当的和适用的时间内,在基层级维护设备所需的修理件和修理主要装备及其保障与训练设备所需的材料。

(4)保障响应时间参数。

保障响应时间是指从保障物资需求信号发出到满足这些需求所经历的时间。“保障需求”是指装备保障所必需的设备、部件或资源,包括人力。

(5)每使用小时的费用参数。

可以用每使用小时所花费的费用表示。其度量方式为,用花费的总费用除以相应的度量单位。根据装备的不同,任务日标可以是出动、巡航、发射、到达目的地或者其他的服务或系统具体参数。

14.8.3 保障性试验与评价和其他试验与评价的协调

保障性试验与评价本身就涉及保障性设计特性的试验与评价、保障资源的试验与评价和保障性目标评估三个方面,内部就有大量的协同和协调工作以及相互提供信息的问题,因此在制订计划时,就应该明确这些协调关系和信息的输入与输出。

保障性试验与评价涉及研制过程的试验与评价工作,也涉及使用阶段的试验与评价工作,必须明确两者在试验与评价目标上的区别和联系。通常情况下,前者是满足合同要求,后者是满足使用要求,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保证。

保障性试验与评价,尤其是研制过程的保障性试验与评价工作,应充分利用其他研制项试验与评价工作的信息,并尽可能结合进行。保障性试验与评价工作会产生大量的信息,同时也需要来自其他途径信息的支持,因此,应将保障性试验与评价的信息管理工作纳入到整个项目的信息管理之中,并予以协调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