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击此彼应的共鸣

击此彼应的共鸣

时间:2022-0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尚问其道理,曹绍夔笑道:“此磬与律合,故击此彼应也。”共鸣的现象早就被古代科学家注意到了。二胡下边的蒙皮和腔体,就是共鸣箱。当共鸣箱体的固有频率和弦的频率合拍时,就发生共鸣。乐器的共鸣箱不仅有放大作用,而且兼有改善乐器音色的作用。例如,音箱的固有频率在低音范围,演奏到某些音调时,由于共鸣的作用,泛音可以很强,使音色优美动听。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

击此彼应的共鸣

做一个关于“自鸣杯”的小实验。

将两个相同的高脚玻璃杯放在桌子上,两杯相距两厘米,分别向两个杯子里加入相同多的水。用湿手指慢慢摩擦一个杯子的口,会产生很响的嗡嗡声;这时,另一只杯子也会产生相同的声音。这种现象就叫“共鸣”。

物体的共鸣是由共振产生的。所以,要揭开共鸣之谜,先得从共振入手。

一个物体,当它振动起来以后,不再对它施加外力,任其自然,这种振动就叫自由振动,也叫固有振动。物体在自由振动时,它的频率是一定的。这个频率就叫这个物体的固有频率。

声源的振动世界如此。用筷子敲一下玻璃杯,玻璃杯发生了自由振动,我们听到了响声。敲一下鼓,打一下锣,都会引起它们的自由振动,鼓声和锣声都是自由振动发出来的。

这说明,物体自由振动时的固有频率是由它本身的各种条件决定的。固有频率不受外力影响,不管作用于它的外力是小是大,它的振动频率总是一定的。

当然,也有一种跟自由振动不同的受迫振动,它受策动力的作用产生有规律性的变化。如缝纫机的针头上下振动,孩子在床上跳动引起的床板振动,都是属于受迫振动。

共振是物体经常发生的现象,在很多场合下是有害的。让我们来看一看几则关于共鸣和共振的小故事。

我国唐代《刘宾客嘉话录》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洛阳的一座古庙里,某和尚房间里的一个磐,敲击时可以发出悦耳的声音。但这个磐经常不敲却自鸣,和尚很害怕,反复琢磨也找不出原因来。

后来,和尚把磐锁在一间空房子里,它仍然不敲自鸣。和尚百思不得其解,竟因此吓得大病一场。他的朋友曹绍夔听说后,特地去看望他,问明了事由,就仔细研究起来。他发现当寺院敲钟时,磐也响起来了,而且每次自鸣都出现在庙里敲钟的时候。

第二天,曹绍夔用一把锉刀在磬上锉了两下,说句:“善哉,善哉。”那磐就不再自鸣了。和尚问其道理,曹绍夔笑道:“此磬与律合,故击此彼应也。”这就是共鸣。

19世纪中叶,在法国里昂附近有一座102米长的桥,一队士兵以整齐的步伐走在桥上。突然桥由于发生共振而倒塌,士兵们落入水中。在这次事件中,死亡226人。以后,部队过桥都不许齐步走,只许便步走。

共振在很多场合是有害的,必须设法防止。例如,有经验的人挑水的时候,总是把两头的绳子放长一些,这样挑起来要稳定些,同时还要在水面上放一片木板。放长了绳子可以使担子的固有频率变小,与人肩头摆动的频率错开;加上木板防止了水和肩头摆动发生共振,避免水溅到桶外。

再如,火车轮和车轨缝相撞时也可能引起共振。在制造火车时必须考虑到车厢下弹簧的固有频率,防止发生共振。冲床、汽锤和各种机械在工作时都有一定的频率,工程师在设计厂房和安装设备时,也应当采取措施,避免发生共振。

但是,我们也可以变害为利,让共振来为我们服务。

在煤矿工业里常用共振筛来分煤炭和碎石。还可以利用共振破冰,为船舶开道。我国科技人员还利用共振原理,研究出了木材切削新工艺和新设备,等等。

利用物体共振产生共鸣原理制成的乐器,更是比比皆是。

共鸣的现象早就被古代科学家注意到了。2300多年前的庄子,就讲过调瑟时发生共鸣的现象。他说,在清静的房间里调瑟上的do弦,别的do弦也动了;调mi弦,别的mi弦也动。这是因为“音律相同的缘故”。

人们正是利用这种音律相同的原理制造乐器的。

中国民间乐器二胡,构造很简单,由一个木柄,两根弦和一个琴筒组成。琴弦是二胡的发声体,它们通过弹拨或摩擦而振动发音。但是弦很细,与周围空气的接触面积很小,再强烈地振动,也搅动不了多少空气,所以它发出的声音也不会很强。

但是,把弦的振动通过琴码传给蒙皮,再引起腔体里空气的振动,情况就不同了。蒙皮与空气的接触面很大,蒙皮一振动能搅动许多空气,这样就把声音“放大”了。二胡下边的蒙皮和腔体,就是共鸣箱。当共鸣箱体的固有频率和弦的频率合拍时,就发生共鸣。

乐器的共鸣箱不仅有放大作用,而且兼有改善乐器音色的作用。例如,音箱的固有频率在低音范围,演奏到某些音调时,由于共鸣的作用,泛音可以很强,使音色优美动听。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