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于可持续发展之希望的可能保证

对于可持续发展之希望的可能保证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说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概念甚至可能会以其表面上的美好而蒙蔽许多人,让人忘记了在虚幻的希望背后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危机。但是,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又是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谈到环保的问题以及在谈到其他相关的问题时,人们经常会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当然,“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愿望,但与此同时,却又很像是一个很令人值得怀疑的托词。在现有的这种不可能不大量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发展模式下,既要发展,又要这样的发展可持续,这究竟如何可能?

于是,在不同的情况下,人们以不同的方式来使用“可持续发展”这一说法。例如,为了表现一种对未来发展的乐观,而又不想因限制现有的发展,不想因改变现有的发展模式而带来对当下物质消费的影响,于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方法,就是祭出“可持续发展”这个标签,但却并不做出本质性的变化和调整。在这样的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概念甚至可能会以其表面上的美好而蒙蔽许多人,让人忘记了在虚幻的希望背后实实在在地存在着危机。

在现有的发展模式下,“可持续发展”这一“理想”之虚幻,就在于人们对于发展的渴求以及作为这种渴求的动力,即想要享受“发展”带来的物质消费的无限欲望,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不可解决的矛盾。面对这种矛盾,于是许多人便寄希望于科学和技术,期待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能够利用更多更新的资源。然而,一方面,每一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虽然部分地实现的原来的预期(如对核能的开发),解决了旧有的一些问题,但却几乎无一例外地带来了新的问题。如果回顾一下历史,姑且不说现在,就可以发现,人类几乎从未发现和发明过对人类、对环境只有好处而无害处的基于科学的技术应用。为了解决这些新带来的问题,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就只好再寄希望于未来的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于是,便陷入了一个从一开始就已经设定了的怪圈。另一方面,似乎并不需要更高的智力便可以理解,在这种不断地由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增加了人类物质消费能力,来解决旧问题和带来新问题的同时,对资源的消耗只会进一步增加,而科学和技术并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地球上资源的有限性的这一本质性的限制。因而,靠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来试图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只是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

说到目前的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背景相联系的。而且,这又与现代科学和技术有关。首先,现代化,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的观念与应用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我们过去曾把实现几个现代化作为奋斗和发展的目标,而现在,在许多人的心目中,现代化仍然是个“好”概念,被认为是值得追求的。与此同时,我们却一直缺乏对于现代化的负面效果的深刻反思。如前所述,当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现代的科学和技术手段,通过对自然的改造,通过对资源越来越多的利用而实现了主要体现为物质增长的现代化时,当人们越来越因现代化满足了其物质消费欲望的实现时,几乎是没有深思这样的发展是不是真正可持续的问题。其次,是全球化的问题。如果注意一下我们的媒体,几乎主流的声音,都是对之赞扬,唯恐自己被排除在全球化之外。而实际上,现在所说的全球化,只不过是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发展模式在全球的推广,如果借用理论概念的话,也可说是一种当代的西方现代化的文化殖民!

为什么在主流的社会发展观念中会如此地推崇现代化和基于现代化的全球化呢?这又在某种程度上,与人们的某种一元化的观念有关。在对待科学的问题上也是如此。在那种一元化的世界观中,现代科学被看做是真理,而且是唯一的真理,与其相关的现代技术,当然在推论中也是如此,其对自然之改造的越来越大的威力,也成为支撑这种观念的佐证。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而,在观念和应用上都主要依赖于现代科学和技术的追求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基于唯一真理的唯一发展模式。

然而,这种把现代科学和技术当作唯一的真理的观念,并不是在哲学上得到了有力支持的。当代关于科学和技术哲学与社会学等的一些研究成果,恰恰表明了科学和技术(哪怕是经常被认为是普遍知识的西方现代科学和技术)其实就其本质也首先是“地方性的”,恰恰表明了它们并非是唯一的普遍真理。关心科学和技术之发展的科学技术史,也表明了在历史上科学和技术总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之中,并无绝对唯一的、永恒不变的真理性的知识。虽然许多保守的学者,仍然拒斥这种知识和文化的相对主义观念,而固守认为现代科学和技术是对自然规律的“客观”反映因而是唯一真理的传统立场,但在基于新的研究而带来的新观念中,会更倾向于认为西方现代科学和技术并非是人类唯一有效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知识,会更加关注人类知识的多样性和地方性。这样,就出现了多元化的立场。相应地,也就有了基于这种立场的、不同于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主流的那种一元化的发展观。

“全球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其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层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学者会更加关注全球化的不同侧面。

在一般的讨论中,人们通常将全球划分为经济全球化和广义的文化全球化两大类,而这二者之间又是紧密相关,无法完全分割的。经济全球化意味着经济活动的跨国化和相互依赖的加深,这一过程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全球化趋同趋势以及本土化文化的抵触过程。而且,在现实中的全球化的过程,又是与现代化捆绑在一起的,实际上是基于现代化的标准和模式的全球化。就国内常见的关于全球化的大量学术讨论而言,经济学家更多地是关注经济全球化对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而社会学家和人文学者则更多的关注经济全球化引起的社会、文化、心理的问题。不同的人,对全球化又持多种不同的态度,或是将全球化看成是客观的历史进程,强调世界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和共同发展,强调这一发展趋势的客观性和不可阻挡;或是对全球化持一种反对的态度,强调避免文化全球化对本土传统文化形成的严重冲击;或是强调对全球化进行反思,积极寻求全球化背景下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立足点。

但是,全球化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又是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如前所述,在那种以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中,环境问题、生态问题只会依然存在,人与自然、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地球上有限资源的矛盾只能会越来越加剧,而试图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解决这种矛盾的梦想又不可能实现。因而,如果我们依然以当下的方式向着更加全球化的方向走下去,无论把“可持续发展”的标签贴得多么漂亮,这样的发展终将是不可持续的。

但是,“可持续发展”仍然是人类需要而且应当追求的美好目标,是人类延续存在的希望。即使是在终极的意义上它不可能实现,在适度妥协的意义上,哪怕把它换成“尽可能长久地发展”,也仍然是美好的理想。这样说,似乎有些悲观主义的色彩,但却也并非毫无根据。不过,即使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实现这样的理想,当下这种基于现代化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也是不可取的。而改变,或者说可替代的发展模式,就是多元化的发展,而非一元化的那种追求全球化的发展。当然,这里所谓的多元,就是指有别于全球化的其他有利于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的,有利于缓解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单纯追求现在这种物质消费方式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矛盾的生活和发展方式。

在传统的社会中,多年来人类积累了大量能够较大程度地保持人与自然相对和谐的关系,能够尽量节约资源的生活方式。然而,恰恰是在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这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在新的观念上被认为是“落后”的,而那种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则被认为是“进步”。当把按照西方现代化的唯一标准而实现的全球化趋势出现后,那些“落后”的国家、地区和民族,为了摆脱落后而努力进步的心态,一是使那些本来是合理、天然而且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性知识”被逐渐消灭;二是在努力追赶(而实际又几乎永远无法真正地追赶上)的过程中,在带来了某些现代化的物质与文化消费,也带来了更多的负面的后果。如果不说那些在精神上、心灵上,或者说是生活价值与意义上的负面后果,仅就危及可持续发展的后果上来说,这样的发展也是致命的。

因而我们说要采取一种多元的发展模式,这些多元的内容,既可以是传统的、相对合理的物质使用和消费的方式,也可以是与那种一元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模式相抗衡和并存的传统的文化发展模式。因为,不同的物质消费方式总是与人类的文化价值相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这种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多元又是彼此相关甚至相互依存的,不可能设想仅仅只在一种现代化和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中,那些传统的、合理的物质消费方式能够健康地存活和延续。甚至可以说,对于那些传统的、非西方面现代化的文化(自然也就包括了价值)的保留和发扬,是保持物质消费方式多元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既然我们知道了与经过长期检验的传统的生存智慧和与之相应的发展模式在保持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合理性,以及基于现代化的全球化发展在这方面的不合理性,那么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就是放弃那后一种发展模式,改变我们当下主流的价值观、科学观和发展观。但现实表明,由于种种原因,我们还很难看到在近期内让更多的人会放弃后一种发展观的可能前景。就像尽管许多人在反思现代科学和技术的种种弊端,却在现实中并不大可能有力量去阻止其发展一样。因而,倡导多元化的发展和生存模式,既有让情况有所好转的可能,又在终极的意义上,只是一种妥协(而非根本的改变),只具有让危机延缓到来的有限意义。

这样,就可以理解本文的标题(“多元化:对于可持续发展之希望的可能保证”)中几层并非定论而只是可能性的限定了。希望,可能保证,都不是确定无疑的信念。但是,那种一元化的、以现代化为基础的全球化的发展,却因其与自然资源等问题不可解决的矛盾,而确切地可以预期其更糟的结果。相比之下,对于可持续发展这种理想,在采取多元化的发展的前提下,如果还有希望,如果对这种希望还有可能的保证,那已经就是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地去为之奋斗的目标了。

原载《绿叶》,2011年第7期,pp.30-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