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沉积学特征

沉积学特征

时间:2022-0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PS组合第二种层序是产于玄武岩或凝灰岩层内,以阿日永剖面第10层、尕日赛瑙贡玛剖面第12层为特征,含灰岩呈“漂砾状”产于凝灰岩、玄武岩的基质中,部分层位见凝灰质岩石混杂于灰岩层中,二者呈“相互包裹”状态。塑性滑动构造的存在均显示出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

类PS组合产于两种层序中。一是重力流层序,类主要见于重力流层序的A单元,另在B单元也有少量见及(图2-3)。在近源的重力流层序中,以阿日永剖面的第6—7层为特征,A单元为碳酸盐角砾岩,厚度可达数米,B、C单元极不发育,类化石产于A单元的灰岩角砾内。砾石磨圆中等至差,以次圆状者居多,具塑性的滑塌构造(图2-4),但层理构造不发育。砾石成分以灰岩为主,另见有少量凝灰岩玄武岩、硅质岩等,灰岩块体最大者可达数米,大小混杂,无分选性,填隙物以凝灰质、粗砂质等为主,颗粒支撑,横向分布不稳定,显示出近源的高密度钙质碎屑流沉积特征,空间位置上处于距离火山岛穹隆或台地边缘较近的斜坡相。

图2-4 塑性滑塌构造(杂多县阿日永)

在比上述搬运距离略远的重力流层序中,A、B、C单元均较发育(图2-3),以阿日永剖面的第8—9、11层为特征,显示出灰质浊积岩特征,底部的砾屑灰岩层相对较薄,一般小于1m,砂砾屑呈次棱角状—次圆状,零星长条状,成分以灰岩为主,水云母黏土岩次之,颗粒支撑,以亮晶充填为主,部分粒间孔微晶化泥晶充填,分选性和磨圆度低,具正粒序层理。类化石本身就是一种砾屑,见于砾屑灰岩的底部,化石个体略有分选,破损少,无变形,局部层位分异度低。该层也是异地类化石组合的主要层位,空间位置上处于距离火山岛穹隆或台地边缘略远的深水斜坡相。

在远源的浊积岩层序中,即以图2-3中以C单元为主夹B单元的层序中PS组合不发育。

PS组合第二种层序是产于玄武岩或凝灰岩层内,以阿日永剖面第10层、尕日赛瑙贡玛剖面第12层为特征,含灰岩呈“漂砾状”产于凝灰岩、玄武岩的基质中,部分层位见凝灰质岩石混杂于灰岩层中,二者呈“相互包裹”状态。与第一种产出状态不同的是,灰岩块体多为大的透镜状,在火山岩基质中多呈随机性出现,横向分布不稳定,产于距离火山岛基座或台地边缘较近的浅水斜坡相。

研究区类PS生物组合,属种分异度大,形态多样,丰度高,显示出碳酸盐岩台地的生态类型。上述的角砾岩或砾屑灰岩均为重力流作用的产物,形成于火山岛前浅水斜坡相至深水斜坡相,与原产于开阔台地相相比类生物群明显远离其生活区,属于异地型生物组合。塑性滑动构造的存在均显示出近源、快速堆积的特点。结合上述类生物群虽有混杂,但地质时代相近,这些更支持了快速的沉积特点。

形成机制主要有两种:一是以火山作用为主,早期覆于火山岛基座上的台地相碳酸盐岩盖层形成后,后期的火山再次喷发时,除形成火山爆发相的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外,也将沉积于其上的早期台地相灰岩盖层破坏,被抛于空中或海水中的灰岩角砾向下坠落或滚落于火山岛基座或斜坡后,混合堆积于火山岩基质中(图2-5中A→B1过程),此种机制主要见于阿日永剖面(图2-1)的第10层和尕日赛瑙贡玛剖面(图2-2)第15层。这种由火山活动引起,破坏早期碳酸盐岩盖层的现象也见于青海巴颜喀拉及邻区的瓜德鲁普世古海山结构内,火山岩层间存在较多的含灰岩捕虏体或灰岩角砾,灰岩捕虏体最大可达4m以上,分布于火山岩基座的边缘部位(王永标,2005)。二是以沉积作用为主,在火山爆发间歇期台地相灰岩沿火山岛基座相对陡峭边缘的斜坡向下滑动,导致岩块崩塌,沿斜坡弹性滚落、破碎而形成粗粒的碎屑流沉积(图2-5中A→B2过程),以阿日永剖面(图2-1)的第6—7层和尕日赛瑙贡玛剖面(图2-2)的第5—7层为典型代表。向盆地方向,随着距火山岛基座越远,斜坡角度的减小,这种异地再沉积的灰岩角砾或砾屑灰岩渐薄至消失,沉积序列也由近源→远源的浊积岩层→盆地相泥岩或硅质岩层的变化。

图2-5 异地埋藏型类组合的两种形成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