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四纪沉积年代学特征

第四纪沉积年代学特征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学问题一直是珠江三角洲第四系研究的热点,它是确定珠江三角洲形成、第四纪地层对比划分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本地区海平面变化、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等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展演化的基础。但作为一种测年材料易于获取,测年范围超出14C测年50ka BP的第四纪沉积物测年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珠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测年手段。
第四纪沉积年代学特征_珠江三角洲北西向

第四纪沉积物年代学问题一直是珠江三角洲第四系研究的热点,它是确定珠江三角洲形成、第四纪地层对比划分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本地区海平面变化、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等珠江三角洲的形成发展演化的基础。对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系年代的研究,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测年方法局限、沉积环境的复杂等因素影响,对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系的年代存在较大争议,主要存在以下3种认识。

1.晚更新世约6万年以来(相当于MIS3)的沉积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14C测年手段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第四纪研究中开始大规模使用。利用第四纪地层中的腐木等实测14C最老年龄在3万~5万年,黄镇国等(1982,1984)、李平日等(1982)一大批学者提出珠江三角洲形成于晚更新世以来的观点。近年来,胡文烨(2010)利用光释光对番禺眉山第四纪剖面测得的最老年龄为(57.63±3.41)ka BP,也支持这一观点。

2.中更新世以来的沉积

陈培红(1987)依据第四纪构造、古地理,以及14C测年、古地磁资料等把前人划分到第三纪的地层划分到中更新统,并命名为岗美组(Qp2g),后来李平日等(1989)重新研究了这套地层,并命名为白坭组(Qp2bn),用热释光测得的年龄为(559.35±5.60)~(218.00±21.80)ka BP。

3.晚更新世早期(MIS5)以来的沉积

最近,Tang等(2010)根据珠江口的地震数据,结合以往的钻孔资料对珠江三角洲的地层层序进行了研究,推测现代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海侵可能发生于全球海平面较高的MIS5时期。Zong等(2009, 2012)对珠江三角洲平原和珠江口大量钻孔的研究,也认为珠江三角洲发育的第二海侵层可能形成于海平面较高的MIS5时期。

我们对前人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共收集年代数据482个,由于数据的质量和出处等问题,实际统计数据420个,其中14C数据339个,光释光(OSL)数据45个,热释光(TL)数据36个。

对收集的14C年代数据利用CALIB 6.0程序统一校正到日历年龄。14C年龄数据整体上从0~50ka BP几乎都有分布,其中以0~10ka BP最为丰富,共计208个,占实际统计14C年代数据的61.4%,其他各年龄段数据均较少,10~20ka BP段数据为32个,占实际统计14C年代数据的9.4%,20~30ka BP段数据为38个,占实际统计14C年代数据的11.2%,30~40ka BP段数据为32个,占实际统计14C年代数据的9.4%,40~50ka BP段数据最少,只有29个,占实际统计14C年代数据的8.6%(图2-1)。从测年材料上来看,这些14C年代数据主要以淤泥等沉积有机质、牡蛎等贝壳及腐木等植物残体为主,约占所统计数据的95%(图2-2)。

图2-1 第四纪沉积物14C年龄分布图

图2-2 第四纪沉积物14C测年材料分布图

光释光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测年手段,虽然其在珠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中应用得还不多。但作为一种测年材料易于获取,测年范围超出14C测年50ka BP的第四纪沉积物测年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成为珠江三角洲第四纪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测年手段。此次共搜集光释光(OSL)数据45个,主要集中于20~50ka BP的范围内,最老的两个年龄为(85.500±0.731)ka BP和(57.63±3.41)ka BP(图2-3)。

热释光测年跟光释光测年都属于释光测年的一种,但由于热释光测年受到矿物成分、粒度、含水量等,以及样品和数据处理等多种人为因素的影响,导致其结果的可信度不大。这种测年方法以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二十世纪末应用较多,此次共搜集热释光(TL)数据36个。数据主要分布于两段,有27个数据分布于0~70ka BP范围内,有9个数据分布于200~600ka BP范围内,最老年龄为(559.35±5.60)ka BP(图2-4)。

图2-3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OSL年龄分布图

图2-4 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物TL年龄分布图

为了查清珠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年代,我们收集并钻探了部分钻孔(ZK1、ZK2、ZK3、ZK4、ZK6、ZK7、PM1、PM5及北滘ZK等,钻孔分布见图2-5),利用AMS14C和光释光方法对岩芯剖面进行了沉积物年代测试。AMS 14C年代分别在北京大学第四纪年代测试实验室和美国贝塔实验室测定,光释光年代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与油气资源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测定,共获取AMS 14C年代数据46个(表2-1),光释光年代数据6个(表2-2)。AMS 14C年龄中5个数据超出检测范围,其他41个AMS 14C年龄经校正呈日历年龄分布范围为692~44 946a BP。其中小于11 000a BP数据36个,4个数据分布于30 000~45 000a BP之间。光释光年龄范围为20.29~43.41ka BP之间(图2-6)。

图2-5 珠三角第四纪钻孔和主要地貌体分布示意图

图2-6 41个实测AMS 14C年代数据分布图

表2-1 实测AMS 14C年代数据表

续表2-1

总体上来看,9个钻孔剖面中获取的46个AMS 14C年代数据和6个光释光年代数据显示,这些第四纪沉积属于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获取的第四系底部可靠的最老年龄为ZK4孔5310cm处光释光测得的(43.41±2.35)ka BP。收集、校正了前人的大量年代数据,较为可靠的14C测年和光释光测年数据中最老的两个年龄为(85.500±0.731)ka BP和(57.63±3.41)ka BP;另外,根据获取的13个钻孔岩芯揭示,全新统下伏地层中并没有发现晚更新世海侵层沉积。

表2-2 实测光释光年代数据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