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制取氧气中体现出的实验课程意识

制取氧气中体现出的实验课程意识

时间:2022-02-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础性,正如学生对我说的,原来实验的本质就是“实验”,摸索着往前走就能看到光明。此时,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汇集,把实验的注意事项重复一遍——这就是所谓的“嵌入式”实验教学,当然,对于实验操作的训练也是“嵌入”其中的。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是初三化学课第四单元的内容,但这一内容并不作为学习的要点。我将它提上来,是基于这样的思考:

1.学生具有学习这一节课的知识基础。这节课的主要实验技能是给固体加热,上一节课学生刚刚在“碳铵哪儿去了”这节课中训练过,拿过来用,本就是水到渠成。这一点体现的是我的“艺术重复”观,即让学生在对新课题的探究中将需要强化的知识当作工具,在不断运用中形成技能。

2.学生具有探究这一课题的愿望。前面的课学生已经制取过二氧化碳气体,氧气是一种更为重要的气体,与生命的关系更密切,以此作为诱因,会让学生充满热情,兴趣的延伸就是在学生的求知欲的推动之下完成的。前面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这节课正好练习排水集气法,从对收集方法的学习这个角度来讲,这本身就是一个课题,且在对收集方法的比较中,能使学生自然开始对气体性质的探究,这又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点。

3.课题较全面地体现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这节课虽然是下学期的内容,但是学生能在初入“化学之门”时就能完成,说明学生自己有能力去探究,而基础就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能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基础性,正如学生对我说的,原来实验的本质就是“实验”,摸索着往前走就能看到光明。的确,这正是将这一课时提前的原因之一,而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又会促使他们不断地运用对比法进行思考,并逐步在追根溯源中越来越接近学科本质,这也是学习的一般规律。由浅入深最后再深入浅出,他们便能在体验式的求知过程中得到智慧的提升,同时,逐步完善学科素养。

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还像前几节课一样,上课前一天印发了一张自主学习卡,内容包括基础巩固、家庭小实验、小阅读三项。上课时,首先针对学生完成的基础巩固进行评价,一个目的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另一个是帮助学生搭建本节学习的基础。这一项在课堂上大约需要用7分钟左右的时间,或者再短些,对这几节课的检查效果较为满意。

接下来是目标认定,沿用程同森老师起的艺术名称——远方的风景。比如这一节课,我列了固体的取用、给固体加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学习气体的鉴别几项内容。与学生一起分析目标的时候,学生将固体的取用、给固体加热几项内容排除掉,因为他们觉得已经掌握了这些内容,我试着让他们重复一下,我相信必要的重复的力量。就剩下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这部分内容没有掌握了。因此,我将此作为本节课的重点,对于重点,我强调要认真阅读实验步骤——不会阅读就不会行走,这是我一再强调的观点,其他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中学。

接下来就像预期的一样,有的学生比较成功,并展示了自己的具体做法;失败的学生分析了一下原因。此时,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汇集,把实验的注意事项重复一遍——这就是所谓的“嵌入式”实验教学,当然,对于实验操作的训练也是“嵌入”其中的。最后,全班学生的过关率达90%以上,教学效果比较理想。于是,我开始构思下一个活动主题——用另一种方法制取氧气。

另一种方法是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这一节课将要承载的知识点有: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检验双孔塞装置气密性的方法、催化剂、氧气的助燃性(铁丝、红磷、硫粉)等。

下一节要学习燃烧与灭火,这是顺理成章的。

我忽然感觉到,教学原来也像写文章,起承转合、伏脉千里都是一种艺术,建构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课程观,也是一种艺术。艺术的重复、重复的艺术,其内在规律就像人生,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教学的艺术和学习的艺术因此兼容其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