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培养课程意识

如何培养课程意识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标准》的顺利实施需要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新《标准》建构的课程观是动态的、开放的、广域的。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思考新《标准》,才能使自己原先隐默的知识显明化,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阅读课课程意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教师普遍缺乏甚至毫无课程意识,语文教师也不例外。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出炉,对教学论与课程论之间的关系予以重新界定说明,建构了以课程为中心统领教学过程的大课程观。这一标准的确立,在一定意义上标志着“语文课程本体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阅读是这一课程系统最重要的一部分,它不但能实现语文的工具性,更是实现人文性的必须途径。

长期悬置的阅读课课程问题被突显出来,与此同时,语文教师阅读课课程意识的缺位这一问题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如何培养语文教师课程意识的觉醒成为亟待解决的一环。那么如何培养语文教师阅读课课程意识呢?

(一)立足新《标准》,从教学意识向课程意识的升华

新《标准》的顺利实施需要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几乎所有的研究都表明,教师如果能够参与和课程专家一起讨论新课程,增加对新课程的理解会使新课程得到更顺利的实施,但显而易见的是,教师必须先具备一定的课程知识与意识才可能参加这种对话。

新《标准》建构的课程观是动态的、开放的、广域的。这种课程观汲取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旨在塑造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及生存”为时代特征的能力,它追求一种全新的语文教育价值理念,基于此,新《标准》在语文功能观、结构观、内容观、实施观、评价观及管理观上都赋予了时代的精神与理念。在这种视野下,语文教师必须以前瞻性的眼光去审视,在新《标准》的理念下建构自己的阅读课课程观,使自己成为阅读课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能动力量,积极促进课程的创生与开发,建构一种动态的、富有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的课程观。语文教师只有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思考新《标准》,才能使自己原先隐默的知识显明化,从而开拓自己的视野,形成自己的阅读课课程意识。

课程意识和教学意识在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学习结果的关注点存在很大的区别。课程意识除关注教学目标本身的合理性之外,还关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是否有教育意义。教学意识更多地追求教学的功能最大化,而课程意识则更多地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教学意识更多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课程意识更为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不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和谐发展为代价。

(二)自觉反思教学实践,培养课程设计者意识

教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需要教师不断进行反思和检讨。在课程实践中,反思已成为一个盛行的名词。教师进行反思能极大地提高教学实践的可行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为此,中小学教师应自觉站在课程的角度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通过反思促进课程意识的升华和自身的专业发展。

新课程下,语文课程结构已经从封闭、僵化的状态中走了出来。伴随着语文课程体系的创新,要求一线的语文教师必须尽快走出去,去更多地关注阅读课堂的教学意识,生成视野更为广阔的语文课程意识,实现以阅读课程来引领语文教学、以阅读课程来促进学生发展的改革目标。

(三)营造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自主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很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课外阅读教学要从诱发和激起学生求知欲开始,从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作为学校,应注重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为学生阅读创设广阔的空间。

营造读书氛围首先要进行开放式阅读,以开放式阅读代替单一封闭的课堂阅读,引导学生自主地探求课外知识。开放式阅读指的是不受教师个性思维的限制,不受课堂空间的约束,更不受课前课后练习题的禁锢,完全把自主权交给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阅读取向、阅读能力,自主地设计阅读内容和目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任务就是宣传文化、授予方法、指导阅读,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引导学生走上自主探求课外知识的道路,有选择地阅读适合自己品味的书籍。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阅读的前提下,适当地宏观调控,细致地指导阅读,让学生从开始就把阅读品味定在较高的层面上,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意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