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求同,后求异

先求同,后求异

时间:2022-02-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求异思维必须接受理性的调控,还表现在求异思维的归宿必须是创新,必须是有益于人类进步的创造性成果。与求同思维的常规性猜想不同,求异思维的非常规性猜想的尝试,突破了原有理论的框架。科学研究中的求异,并不是要抛弃求同思维,排斥求同思维;相反,真正的求异思维是建立在求同思维之基础上的。

同则可喜,异更可贵。

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您觉得科学研究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我答道:“受陈规的束缚,跳不出框框,以及对前人的迷信。”我告诉学生们,在学术研究中我受到的最大制约是:既很难摆脱传统与陈旧的概念,也很难摆脱自己的过时的概念(跳出自己熟悉的框框,实在是件极为艰难的事);自认为有了一套办法,或认为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一遇问题,总想往自己的体系中套,行或不行,连我自己也不清楚。我很同意这样的说法:“摆脱陈规和解决这个问题本身一样费劲。”

我国学人,包括我和我的研究生在内,总是不习惯对传统陈规、前人、老师和权威说“不”。思想深处,也总是希望自己的成果与结论最好是前人的发展或延伸,而不愿与前人不一致。我国学术研究中自古以来的“勤于执行,疏于开拓”和“精于完善,怯于突破”,以及“述而不作”的传统的思维定势既束缚着国内学人思维潜力的发挥,阻碍着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也影响出创造性的成果。因之,在指导研究生时,我总是鼓励他们在科学研究中要有所创造,有所前进;要尝试不去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老路。因此,我告诉他们科学研究探索时的一条体会(或原则)就是既求同,更求异。想人家没有想过的事情,走人家没有走过的路。我向他们建议先求同、后求异的思考方法。

人的思维,如果按思维运动的走向进行划分,可分为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

求同思维的走向是趋于一个共同点。其特点是顺向的逻辑演绎,是对既有规范的遵从。求异思维的走向有异于惯常轨道,有异于顺向的逻辑演绎。也就是说,当遇到一个新的经验事实,一个科学上的问题时,为解释这个经验事实或回答这个问题,求同思维是做常规性猜想的尝试,而求异思维则是做非常规性猜想的尝试。

求同思维有利于规范的巩固,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稳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历史的必然性;但是,系统的稳定只有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才是必要的。求同思维或常规性猜想不应被理解为现成理论的简单重复。它的创新是在原有的理论框架中的创新,使系统、理论进一步完善。在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中,其继承方面是主要的,对科学进步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求异思维是创造性精神的内核。凡创新的成功,都是求异思维的一曲凯歌。

科学意义上的求异思维,是一种严肃的、严谨的思维活动。它必须接受理性的调控。求异思维绝不是随随便便反其道而行之,也不能在名为“求异”之道路上胡思乱想,疯跑瞎闯,不遵循应该遵循的规范,不尊重应该尊重的权威,为“异”而“异”,强词夺理,哗众取宠。求异思维有其合理的适用范围,而若超出了一定的范围,就失去了其质的规定性,也就失去了科学性,失去了正面价值。任何科学思维或猜想都是科学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都是根植于原有科学知识的土壤,依赖一定的背景知识,即使是求异思维或非常规性猜想,也绝不是无中生有,脱离整个科学长河而诞生的。求异思维必须接受理性的调控,还表现在求异思维的归宿必须是创新,必须是有益于人类进步的创造性成果。因之,只有受理性制约的,以创新为旨归的求异思维,才是我们所说的科学意义上的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的常规性猜想不同,求异思维的非常规性猜想的尝试,突破了原有理论的框架。在继承和创新的统一中,创新方面是主要的,对科学的进步往往会做出重大的贡献。

科学研究中的求异,并不是要抛弃求同思维,排斥求同思维;相反,真正的求异思维是建立在求同思维之基础上的。试想,一个研究课题,若不了解与其相关的全部信息,顺着前人的思维去理解前人的成果,汲取前人的长处,从而知道问题之所在(这些都是属于求同思维的范畴),求异思维就如同无源之水,又如何谈得上有所创造呢?因之,遇到一个科学问题,我的建议是:先求同,后求异,也就是先做常规性猜想的尝试。这是因为,有许多新的经验事实和科学上的问题,在现有理论框架之内确实是可以给予解释或解决的。同时,求同思维比求异思维毕竟容易一些。在容易之路没有被证明走不通时,往往不是先走艰难之路。当然,如果求同思维(常规性猜想)不能给出圆满的解释,就应进行非常规性猜想的尝试。由此可见,求同是看能否延伸、扩展前人的成果,向前推进一步,而求异是摆脱模仿,寻找切入点,看能否有所突破,做出创造性的成果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