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的官车“反腐制度”(古代也有“公车私用”的弊政)

明代的官车“反腐制度”(古代也有“公车私用”的弊政)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家车”并不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中,没有特别规定官车在公私使用上的区分,一旦工具派发下来,就完全由主管官员个人摆布了,成了绝对的私人用品,这往往容易助长腐败和奢靡的风气。同时,古代的官车数量也逐渐庞大,成了政府财政上的严重负担。怎样限制官车的消极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在,都是政府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所以张居正痛加裁革,要严格堵塞“公车私用”的弊政。

“公家车”并不只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汉朝的时候,“二千石”或“千石”以上的中高级官员,绶印封官后国家就会给他们专门配给车辆。据《汉书》中记载,朱买臣被任命为会稽太守的当天,“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说明自有一套机构按程序在操作。在基层政府,衙署也备有“公家车”,也就是官车,刘邦当亭长时交了个朋友叫夏侯婴,就是沛县的官车驾驶员,也就相当于现在那些给领导同志开小车的“司机”。

古代官车的使用也有很多消极之处。在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中,没有特别规定官车在公私使用上的区分,一旦工具派发下来,就完全由主管官员个人摆布了,成了绝对的私人用品,这往往容易助长腐败和奢靡的风气。

所以,到了明清时期,坐着八抬大轿泡酒楼、逛妓院的官员不在少数。同时,古代的官车数量也逐渐庞大,成了政府财政上的严重负担。庞大的官僚机构因交通工具消耗了大量的社会财富。比如清朝建立后,准许汉大臣乘轿,但都城区域广大,官员住宅距供职单位都很远,若要乘轿上下班,就不得不准备两班轿夫中途替换,一班轿夫抬轿时,另一班乘大板车随后。这样算下来,光这一乘轿子,一年的开销就需要数千两银子。

怎样限制官车的消极作用,无论是中国古代还是现在,都是政府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如何标本兼治地解决公私不分、负担过重的问题,的确需要政策的制定者们费一番思量。这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比如,明代就很早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当时的规定是,只有很少的军务和钦差可以使用公家的驿站。而在朱元璋时代,有个开国功臣叫陆仲亨的,就因为私用了一次驿站的马,收到了皇帝亲自给他开出的“降职发配”的处罚单。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在古代也是为官的诀窍。再好的制度,如果不能严格执行,就基本上等于是一纸空文。跟陆仲亨相比,生在明末的徐霞客可就运气不错,因为开国皇帝的法令虽然还在,但皇上却已经换了好几个了,末年,驿站已经对很多官员甚至他们的亲属敞开了方便大门,免吃免住免费交通,也就成了“小事一桩”。

崇祯十年,徐霞客“转悠”到了广西。按照他的身份,公家的驿站根本就轮不到他进去,但是,已经是“名人”的徐霞客,手里有地方官亲自批的“条子”,也就是驿站的马牌。就凭这个,他就能够找到人为自己和仆人抬轿赶路。经常折腾一次,就得七八个人伺候着,到点了,还得有人管吃管喝。估计朱元璋拼命省下来的车费开支,早就以这样“顺水人情”的形式,被送出去几百回了吧。

张居正立志改革,也是很早就发现“驿站”制度存在的问题不是个小问题,因为它是制度、经济等方方面面问题的一个集中体现。所以张居正痛加裁革,要严格堵塞“公车私用”的弊政。但结果,遭到官员的强烈反感和反抗,最后失败而终。

后来,崇祯皇帝痛下决心,砍掉驿站的三分之一。但是,对腐败的治理并不是这样简单易行,一蹴而就的,皇上动了臣子们的奶酪,也砸了驿卒们的饭碗,最终他也没保住自己的江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