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鞋匠以前也是“官”(古代鞋子的变化)

鞋匠以前也是“官”(古代鞋子的变化)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鞋,在中国古代被泛称为“足衣”,应该说鞋子也是包括在服装里面的一部分,别看“地位比较低下”,但作用却小觑不得。在一些相关的文字记载中,最早的鞋,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都一律叫做“屦”。“屦”是鞋类的总名。而在周代,还曾经设有“屦人”一职,隶属于天官之下,专掌王及王后所用的各种鞋履。后来,鞋子的名字开始“变化多端”起来。此外,“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

俗话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谁也没有赤脚大仙的本事,所以,人要走路,必须要穿鞋。鞋,在中国古代被泛称为“足衣”,应该说鞋子也是包括在服装里面的一部分,别看“地位比较低下”,但作用却小觑不得。老百姓常说,“脚上没双鞋,穷半截”,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证明。

和所有的服饰一样,鞋子不是单纯的生活用品,也有着对文化的承载意义。除了实用性和装饰功能,有些时候,鞋子同样是等级的标志、礼仪的象征。

说起鞋的发展史,大约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不仅能用兽皮来制作衣服抵御风寒,而且能用兽皮来保护脚,达到不受冻、不被刺伤的目的。在新疆楼兰出土的一双羊毛女靴,距今已有4000年,这双鞋包括了“靴筒和靴底”两大部分,当得起是“世界第一靴”了。

在一些相关的文字记载中,最早的鞋,不管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都一律叫做“屦”。“屦”是鞋类的总名。而在周代,还曾经设有“屦人”一职,隶属于天官之下,专掌王及王后所用的各种鞋履。也就是说,现在属于“普通劳动者”的鞋匠,还曾经有过公务员待遇呢。

后来,鞋子的名字开始“变化多端”起来。到了后汉,有了一种由麻、丝制成的鞋,被叫做“履”。而用兽皮做成的鞋子,被叫做“”,如果是高筒的,到了踝骨以上,就改称“靴”。“靴”到了汉代以后才大量出现,是和“胡服”一起传入中原的,到了唐朝才逐渐普及。因为靴子有比较高的鞋筒,所以保温性很好,能在泥土、沼泽里行走,还方便骑马,很受欢迎。

用兽皮做的鞋还有一种“”。而古代的拖鞋,被叫做“”,拖鞋在最早的时候都是皮的,到了秦代,开始用蒲草来做,而从晋到唐又改用甩草制作,梁武帝时也曾经使用丝制。《辍耕录》记载:“西浙之人,以草为履而无跟,名曰鞋。”看来,古人不但有“拖鞋”,还特意强调了“拖鞋也是鞋”的意义。

此外,“屐”也是鞋子的一种,通常指木底,或有齿,或无齿。在东晋时,著名的诗人谢灵运发明了一种“登山鞋”——谢公屐,对,就是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说的“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了。


关于鞋子的礼仪,同样有很多,比如秦汉时,人们有进门脱鞋的习惯。这和我们现在进了房间换上拖鞋还有点不同。当时的人脱掉鞋,进了门之后,在屋中,一般都是穿着袜子在席上行走,就连去上朝也是这样。如果能穿着鞋上殿觐见皇帝,那就是很特殊的赏赐和殊荣了,基本上比得了黄马褂还值得吹嘘,这在整个汉朝,也只有萧何、梁冀和后来的曹操,获得过这样的特殊“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