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门前五柳”看古人的绿化观(古代的生态环保观念)

从“门前五柳”看古人的绿化观(古代的生态环保观念)

时间:2022-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渊明号称“五柳先生”,因为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其实,古人对“绿化工作”的确非常重视,植树也被作为评价官吏政绩的依据之一。战国时期,各个国家连年征战,使得森林毁坏严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专门下令天下臣民在道旁“每三丈而树”、“树以青松”。隋炀帝昏庸无道,但他的奢靡也曾对绿化有促进作用。不但如此,隋炀帝还在堤岸上种过柳树,并赏赐了柳树也姓“杨”的尊荣,这就是后世柳树也被称为“杨柳”的原因。

陶渊明号称“五柳先生”,因为他家门前有五棵柳树。那么,古代是不是家家都在门前种树呢,这样算起来,古代的“植树指标”岂不是完成得很好?

其实,古人对“绿化工作”的确非常重视,植树也被作为评价官吏政绩的依据之一。在宋朝时,蔡襄任福州知府,就令各州县大搞道路绿化而受到民谣称赞。

而爱护树木的法令,早在公元前2100多年,就由大禹颁布,深知水土流失问题严重性的大禹,十分重视“封山育林”,曾制定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

木材在古代有更重要的作用,西周时期,国家就设立了“林衡”、“山虞”等官职,掌管丈量种植、护理林木等事务。为了动员人们植树,甚至还提出了“不树者,无椁”的规定,意思是说不种树的人死后不准使用棺材。这一招,可够狠的。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连年征战,使得森林毁坏严重。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专门下令天下臣民在道旁“每三丈而树”、“树以青松”。据说在“焚书坑儒”的时候,秦始皇还特别嘱咐,对于有关植树造林方面的书籍,不仅不要焚毁,还要好好收藏。

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下诏:“男夫一人给田二十亩,课莳余,种桑五十树,枣五株,榆三根……限三年种毕。不毕,夺其不毕之地。”在这里,对种什么树,种多少都提出了要求。

隋炀帝昏庸无道,但他的奢靡也曾对绿化有促进作用。开凿大运河时,他下诏无论男女老少,只要在堤岸两边种活一棵柳树的,就奖励细绢一匹,老百姓于是都抢着去种树,大运河两边还真的因此而绿树成行了。不但如此,隋炀帝还在堤岸上种过柳树,并赏赐了柳树也姓“杨”的尊荣,这就是后世柳树也被称为“杨柳”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不仅颁布圣旨,让天下“驿道栽柳树以荫行旅”,而且专设了“虞部”、“司苑”等官职,分管草木园林事宜,令天下百姓广植榆、枣、桑等树。

宋太祖赵匡胤也十分重视植树造林,他根据植树多少把天下百姓分为五等。“第一等,岁树五十本,第二等以下递减十本”,并下诏凡垦荒种植桑树、枣树者,不缴田租,对率领百姓植树成绩突出的官吏,晋升一级。在当时政策的有效鼓励下,宋朝的植树成果十分显著。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很快诏书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设立司农司编《农桑辑要》,颁布了“农桑之制”十四条,其中规定:“每丁岁种桑、枣二十株。土性不宜者,改种榆、柳。”他还严饬各级地方官吏督促实施,如失职或申报不实者,须按律论罪。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布衣,他当了皇帝之后,以农桑为国家的本业,令天下广泛种植桑、枣、柿、栗、胡桃,歉年可以度荒,丰年可以卖钱。他还亲自率众在京城金陵朝阳门外种植树木50多万株,意在为民表率。此外,明朝时,我国还有了最早的农桑学校和园林场。

这样看来,和古人相比,很多现代人的“绿化观”反而算是落后的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