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把脉”

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把脉”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世明的故事,以及上面一组数字,其实正是反映了目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即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误区:常常只关心孩子们的学业成绩或技能,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或者是“情商”。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精神投资”。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作为父母,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责无旁贷。

心理健康是人格健全与身体健康之外衡量儿童健康与否的又一个重要标准,许多教育机构与专家致力于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哥伦比亚大学就有一个这样的专门机构,他们总结出一些列的心理健康指数来衡量孩子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

这些指数包括:

一、智力。智能发育正常,智力商数在70以上(包括130以上的超常儿童)都属于此列;

二、情绪。有积极乐观的情绪,热爱学习和工作,对生活充满信心;

三、人际关系。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人交往、乐于帮助别人;

四、自我认知。不仅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有符合实际的发展目标;

五、性格。有健全的性格,开朗、待人坦诚、勇于负责、正视困难;

六、适应性。能够正确对待现实,适应环境迅速,接受新事物、新概念快,思想和行动能与时代同步。

其实儿童时期,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能否拥有健康的心理需要家长们严格把关,否则,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2007年伊始,马来西亚华人圈传出一则令人痛惜的消息:马来西亚华裔“神童”张世明于1月6日逝世,年仅30岁。

张世明,智商高达148,1989年以13岁的年龄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求学,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他21岁时拿到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在美国工作,但是因为年纪太轻,无法适应社会现实和工作压力,患上了精神方面的疾病。2001年,张世明回到马来西亚。过去5年来,张世明心情极度沮丧,厌世,甚至试图自杀。这次在医院里面,他拒绝进食,不愿意说话和走动,连眼睛也不愿意睁开。他的死亡跟他的心理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如果说上面的例子还比较极端的话,下面一组数字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

目前,在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对北京地区学龄前儿童的抽查显示,1993年儿童行为问题患病率为10.9%,2003年则增加到18.2%。上海的一项调查发现,有24.39%的孩子曾经有一闪而过的“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但是,绝大多数父母对此一无所知。

我们的孩子怎么啦?

张世明的故事,以及上面一组数字,其实正是反映了目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即父母在教育孩子中的误区:常常只关心孩子们的学业成绩或技能,而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或者是“情商”(EQ)。最新心理学研究显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归属于智商(IQ)的高低,而80%取决于情商。情商高的人,生活乐观,人生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不管做什么,成功的机会都更大。

在“郁闷”竟成为时下不少孩子的流行语的今天,我们是否思考过,这一流行语背后所暗示的心理线索?

就儿童心理健康角度而言,根据研究,以下十方面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

一、缺乏抚爱。因为父母离婚或丧失父母等原因使儿童得不到关心与照顾。

二、教育态度不一。父母双方对待儿童的态度不一致或前后态度不一致,呼冷呼热。

三、儿权至上。父母视孩子为“小皇帝”,有求必应。

四、经常惩罚。为一点小事就对孩子施以身体或心理上的惩罚。

五、不良诱惑。有意无意地用不良行为或感情诱惑儿童,造成不良行为习惯或心理。

六、过分苛求。让孩子学这学那,提出不现实的过高要求。

七、角色混乱。要求儿童扮演与其年龄、性别和能力不相称的角色,如男扮女装。

八、欲求挫折。对儿童的生理欲求作出抑制性的反应。

九、弄虚作假。经常对儿童说假话,不守诺言。

十、父母操纵。强迫儿童站在父亲或母亲的一边,或企图控制儿童的情感和喜爱。

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把脉

我们的孩子心理健康吗?让我们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把把脉,了解一下我们孩子的心理健康指数。

在日常生活中维护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几条建议:

1、情感投资——让孩子天天快乐

轻松愉快的情绪能使孩子顺利地进行各种活动,父母应使孩子经常处于一种兴高采烈的状态。

幼儿情绪的发展具有易受感染性的特点,为使孩子拥有良好的情绪体验,父母要做到:

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

父母之间要建立和谐、默契的关系,以便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的脸是父母之间关系的晴雨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对孩子进行情感投资。美国精神病专家坎贝尔提出,要使孩子心理健康,父母要作“精神投资”。深情地注视孩子,和孩子进行温馨的身体接触,一心一意地关心孩子。

2、以礼相待——让孩子感到父母可亲可敬

家庭内部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维生素”。调查表明,民主协商型父母与独断专制型父母相比,前者培养出来的孩子更通情达理,受同伴欢迎,能与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为了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要做的是:

尊重孩子,认识到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情感和需要。放下做家长的架子,蹲下身来与孩子讲话,以减少“威严感”,使孩子觉得父母和自己是平等的。

父母要礼待孩子,对孩子讲文明礼貌,不打骂孩子。无论孩子做了什么好事或有什么成绩,父母都要表示祝贺,绝不吝啬赞赏。

当父母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可能讲错了话、做错了事之后,要勇于向孩子承认错误并及时道歉,这不但不会降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反而会使孩子感到父母更加可亲可敬。

3、循循善诱——让孩子认识自我

孩子是否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估价自己的能力,是其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象,发展孩子的自尊心,提高孩子的自我意识水平,父母应使孩子认识到世界上只有一个“我”。“我”是独特的,“我”有许多优点,当然也有一些缺点,不过,经过努力,“我”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个好孩子。

为此,父母可采用各种形式来进行:鼓励孩子在镜子前照一照,看看自己的五官长得怎么样、身材如何;启发孩子通过不同的手段,绘出自己的形象,比如躺在地上,请父母帮忙描出身体的轮廓,然后自己进行剪贴,也可自己画自画像;引导孩子对自己的照片、作品进行分类、整理,按日期前后进行排列,或按照内容进行编排,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成长档案;把各种折纸作品收集起来装订成册,使孩子能经常翻阅、观赏,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骄傲和自豪。

此外,塑造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也十分重要。幼年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水平和未来的工作和生活。

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父母要寓教于日常生活之中,使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培养孩子克制力的时候,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制订规章制度,鼓励孩子做家庭的“稽查队长”,带头遵守家规家法。

为使孩子能适应集体生活,从而得到较好的生存和发展,父母还必须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训练孩子的合作行为,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要使孩子意识到与人合作的价值,可通过游戏来进行。

孩子成长的道路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战胜失败、消除恐惧的技能,磨炼孩子的意志,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例如孩子怕黑,不敢独自一人睡觉,父母可在3岁孩子的卧室放一盏调光台灯,而对4岁的孩子,父母则可关灯,让孩子边听录音磁带里的故事边进入梦乡。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

孩子的心理健康跟家长的关注度有很大关系,经常受到父母关注的孩子则有利于养成开朗自信的个性。

看看下面的15个问题,再对照一下自己的宝贝,然后回答两个答案:“是”或“否”。

1、孩子能否轻易被逗笑?

2、孩子是否经常耍脾气?

3、孩子能否安定地躺下睡觉?

4、孩子是否总把家人激怒?

5、孩子是否挑食?

6、孩子的饭量是否稳定?

7、孩子吃饭时是否经常耍脾气?

8、孩子有没有要好的小朋友?

9、孩子是否经常失去自制力

10、孩子是否总是需要看管?

11、孩子是否能够做到夜间不尿床?

12、孩子是否有吮手指的习惯?

13、孩子是否经常抽噎、啜泣?

14、孩子能否安静地独自呆一会儿?

15、孩子是否有恐惧心理?

看看你的宝宝得了几分?

题号1、3、6、8、11、14选“是”记1分;

题号2、4、5、7、9、10、12、13、15选“否”记1分。

对号入座,看看你的宝宝心理健康程度?

A.得分在11分以上,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很健康,但也不能因此而放松对他的要求,从小培养良好习惯,可激发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更大的潜力。

B.得分在6~10分,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健康中等,存在一定的隐忧。研究表明,最初的成功对幼儿以后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毅力及健康的心理状态。

C.得分在5分以下,说明你的宝宝心理健康指标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作为父母,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责无旁贷。你可以针对宝贝相应的弱点慢慢地有耐心地寻求解决的方法,例如:为宝贝树立模仿的榜样,时时处处以自己乐观向上的情绪去感染孩子;多带孩子去参加集体活动,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意识,增加孩子的合作能力。如果必要时你也可以去寻求心理专家的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