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小斯宾塞也非常喜欢观察蚂蚁,我抓住了他的这一兴趣,及时给予了他诱导。有了这样一份明确的研究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厚了。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只是了解与这些动物有关的一般知识,而是开始发现它们的一些群类特点。但我还是认为,应该给小斯宾塞提供基本的事实,让他自己通过分辨而得出结论。后来,直到小斯宾塞长大,上了大学,这两本书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任何生命都会对某些对象表现出特别的兴趣。对于孩子来说,他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兴趣,就是教育的最佳时机,此时进行教育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一个3岁的孩子可能会对一条鱼产生极大的兴趣,那么这时候,围绕这条鱼就能牵引出很多知识。为什么它在水里不会沉下去?因为它的身体里有一个“气球”——鱼鳔。为什么它游动时会不停地摆动身体?因为它在利用身体的摆动来推动周围的水,从而获得足够的前进动力。

再比如,一个7岁的孩子可能会对一本有插图的书籍产生兴趣,但是他又不认识那么多字,所以阅读起来会比较困难。那么我们就可以先把这本书的内容大概地讲给他听,然后鼓励他自主阅读,如果遇到了不认识的字,就可以随时问父母。他也许并不能马上就记住那么多字,但是这肯定会给他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曾经给小斯宾塞设计过一种类似于“半本书”的教具,我只把一本书的前半部分读给他听,至于书的后半部分,我就不给他读了,而是教给他一些词汇,鼓励他继续读下去。由于前半部分的内容已经勾起了他的兴趣,所以他很希望尽快知道后半部分的内容。为此,他就必须努力学习更多词汇,以便看懂书上的内容。

我发现,在这种激励方式下,小斯宾塞学习的词汇数量,比平日里通过“词汇风铃”所掌握的还要多,而且记忆得更牢固。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它总是能带给孩子快乐。因此,我们在教给孩子某方面的知识时,一定先让他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激发他想要学习知识的意愿,接下来的教育工作就会容易得多,而他也会取得更多收获。

也就是说,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这是一条古老而充满智慧的法则,能指引人们更快地获取知识。另外,还有一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即“诱导是教育和培养孩子的最好方法”,诱导能让兴趣得到更好的发展。

兴趣是孩子对事物的主动选择,而诱导则是促使和加强这种主动性,会让兴趣变得持久且目的明确。

当一个孩子在语言、数学、逻辑、空间或动觉等方面表现出潜能的时候,他就经常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虽然孩子的这种兴趣经常受到好动、注意力转移等因素的影响而不能保持很长时间,但是这种自然形成的兴趣却是不会随便改变的。除非孩子的这种兴趣遇到了来自父母、老师等外部环境的干扰或压制。

非常遗憾的是,很多父母的确扮演着干扰、压制孩子兴趣的角色。父母虽然有强烈的愿望想要教育好、培养好孩子,但是却经常指责孩子,说他的兴趣是没有用的。父母会按照社会或学校的一些既定模式,擅自设计孩子的未来,并企图将孩子的兴趣与这些模式联系起来,甚至按照自己的认知,强硬地把一些认为对孩子而言“没有用”的兴趣直接剔除掉,把一些认为对孩子而言“有用”的兴趣保留下来。

而事实上,对于孩子的心智发展来说,很难用“有用”或“没用”来区分他们的兴趣,除了一些已经明显表现出有违社会伦理和道德的兴趣之外,每一种兴趣对他而言都是有价值的。

因此,每一位明智的父母都不应该以自己的认知作为判断的唯一标准,而是应该利用孩子的这些兴趣,把他领进各类知识的殿堂,帮助他养成求知的好习惯。

在生活中,几乎每个孩子都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一群蚂蚁、一只小鸟、一群蜜蜂、一条蚯蚓,都可能会吸引孩子长时间的注意力。如果让孩子花20分钟的时间背诵一段名篇或一首小诗,他会觉得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他们会在没有任何督促和要求的情况下,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蹲在那里观察蚂蚁。这几乎是每一位父母都熟悉的情景。他们兴致勃勃,心无旁骛,太阳如此毒辣,汗水已经顺着脖子往下流了,后背都被晒得脱皮了,脚也蹲麻了,他们也不在乎,只因为他们对蚂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就是兴趣所产生的力量!

不过,我们在尊重孩子兴趣的同时,也应该理智地认识到一点,即使让孩子花上一两年的时间观察蚂蚁,他也不会增长很多知识。这时候关键还在于对孩子的兴趣进行诱导。这种诱导将会让孩子从中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也会让孩子养成更多有益的习惯。

小斯宾塞也非常喜欢观察蚂蚁,我抓住了他的这一兴趣,及时给予了他诱导。而他也正是从“蚂蚁的课堂”开始了对他一生都有深远影响的知识之旅。

当我发现小斯宾塞开始对屋后花园里的蚂蚁产生兴趣的时候,便加入了他的这个“兴趣小组”。

第一天,我们只是在那里观察蚂蚁,看看蚂蚁是怎样把一粒面包屑搬回家的,是怎样跑回去报信的……纯粹就是在那里玩。

第二天,我为小斯宾塞制订了一份关于蚂蚁的“研究计划”:

(1)在“自然笔记”中开辟一个蚂蚁专页。

(2)从相关书本上查找关于蚂蚁的资料,做读书笔记,以便更好地了解蚂蚁。

(3)发现蚂蚁的生理特点。比如,吃什么?怎么走路?通过什么工作?

(4)探寻蚂蚁群的生存特点。比如,它们中有没有王?是怎样分工合作的?是如何培育小蚂蚁的?

在这份“研究计划”中,我加入了系统地获取知识的方法,同时还能培养他专注达到目标的意志。

有了这样一份明确的研究目标,小斯宾塞的兴趣更浓厚了。如果说他一开始观察蚂蚁只是觉得好玩,那么自从加入了这份计划之后,他已经觉得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了。这项研究持续了几乎整个夏天,他也从中取得了很大收获。

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如果父母能够表现出兴趣,会使孩子获得肯定。父母有目的地对孩子进行诱导,又在不知不觉地让他学会了求知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有功利心,不能给孩子设定带有很强的目的性研究,否则会让孩子感受不到自由,而他一旦意识到这是一项任务的时候,他的兴趣可能会大大降低,甚至会逐渐丧失。

如今,我们回过头来看,成人世界里的一些有目的的、有意义的研究,最开始不也是起源于兴趣,然后才是需要吗?如果我们能这样去想,那么就会以一颗宽容心去对待孩子的兴趣了。

之后,类似这样的事情开始以“必然”的方式一件件地发生在小斯宾塞的身上了。他在观察完蚂蚁之后,开始观察鱼、鸟类、蜜蜂等。

有趣的是,小斯宾塞不只是了解与这些动物有关的一般知识,而是开始发现它们的一些群类特点。他甚至还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动物实在是太聪明了,在某些方面比人类更聪明。接着,他又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它们为什么会拥有如此出众的“智慧”呢?它们是一开始就已经拥有了这种“智慧”,还是现在才有的?这种“智慧”是它们自己慢慢形成的,还是某种神秘的力量赐予它们的?

对于小斯宾塞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已经给不出准确的答案了;因为这些问题在研究人员那里也存在分歧。不过我还是告诉他:“关于这一类问题,成人世界一直存在着两种观念,一种是物种进化论,一种是上帝决定论。”

没想到,接下来的问题变得更复杂了。听了我的这一解释,小斯宾塞开始希望了解达尔文和上帝。 “疑问是智慧的源泉”,我很清楚他的智力发展已经到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时期。

尽管我父亲认为,《圣经》只是与信仰有关而与知识无关,而父亲在对我的教育中从来都不承认超自然的力量。但我还是认为,应该给小斯宾塞提供基本的事实,让他自己通过分辨而得出结论。

于是,我向小斯宾塞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是达尔文先生所著的《进化论》。

在小斯宾塞所有书中,这两本书具有非常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一是因为他的兴趣和疑问都在这两本书中;二是因为这两本书影响了他的世界观

后来,直到小斯宾塞长大,上了大学,这两本书仍然对他有着非凡的意义。当他从剑桥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毕业论文与这两本书有关,他的论文主题是“世界的可知与不可知”。剑桥大学的很多教授和学者,都认为他的这篇毕业论文观点新颖、有独特的启发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小斯宾塞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了小斯宾塞这个真实的例子,我可以毫不犹豫地告诉所有父母,每一个孩子都会对某一种事物产生不同的、独特的兴趣,每一种兴趣都会对应孩子的某种潜能,如果它充分地表现出来,就是一种特长。

同时,我也要毫不犹豫地告诉所有父母和学校的老师,世上没有笨孩子,只不过是父母或老师使用的教育方法不恰当而已。

不过,大多数父母和老师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他们毕竟不是教育方面的专家,即便是那些所谓的教育专家,经过事实证明,他们也无法很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么如何通过孩子的兴趣激发他的潜能呢?又如何利用他的兴趣有系统地进行诱导、深入呢?

对于父母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非常遗憾的是,现在的英国和欧美其他国家,很多人没有兴趣,或者是没有能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他们甚至都不愿意编写一套有趣的教材。现在的很多教育都是枯燥乏味的,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出教育家的专业水平和学术地位,然而这样的教材是不大可能教育出成功的孩子的。

关于抓住孩子的兴趣,通过诱导的方式来开启和培养孩子的智力,我希望父母可以接受以下几条建议:

(1)当孩子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的时候,千万不要自以为那种兴趣“没用”而急忙地指责、否定他。

(2)利用这种兴趣给孩子带来快乐和专注,从而帮助他获得与之相关的知识。

(3)诱导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如查阅资料或请教他人等。

(4)鼓励孩子养成记录的习惯,帮助他积累知识,并训练他学会使用文字、图画、书籍等。

(5)对于还不具备文字记录能力的孩子,父母可以先给他准备一个笔记本,让他根据题目口述。

(6)尽量不要使用“作业” “任务”这一类的词语,而是以有趣的开头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