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兴趣为动力

兴趣为动力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应用电视学”是新闻学院学生对电视媒体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此之前,许多学生对摄像、编辑、视觉语言的分解与组合没有操作上的概念。新闻类报道要面对真实的新闻事件与人物。“应用电视学”实验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在通过一系列实验后,能够知道拍摄时应掌握的基本操作动作和拍摄后对质量的评价标准,并根据标准知道错在哪里,如何修正等。

陈 宇

“应用电视学”是云大新闻学院新闻学专业与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必修课,主要教学内容是讲授电视拍摄与编辑整个制作过程中的基本运用原理和知识,即在探究“电视是什么”的基础上,解决“怎样拍电视”的问题,注重电视视觉语言表达及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价值。该门课程在课时安排上,理论与实验有相同的教学时数,并且实验成绩作为学生的考评成绩记入期末总成绩。从中可以看出,实验教学就是要解决“怎样拍电视”的问题,同时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有关电视的专业课打下基础,继而为将来从事广播电视相关工作奠定扎实的专业底子,实现“怎样拍好电视”的事业追求

《应用电视学》一书开篇提出“电视是技术的艺术”,这句话对电视媒体的制作做了精要的概括:

其一,电视首先是技术。广播电视媒体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是最新电子科技运用最密集的产业之一。这要求它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操作相应设备的能力,而且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这样的能力正与IT运用能力、图形创作能力进行融合。

其二,技术是工具,是手段,驾驭技术的是艺术,是创新的思维模式。广播电视以视觉与声音为信息载体,有着以视觉语言为代表的创作规律;而广播电视新闻采访还必须遵循新闻行业的规范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养,运用相关理论进行策划、采访和报道。

“应用电视学”是新闻学院学生对电视媒体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在此之前,许多学生对摄像、编辑、视觉语言的分解与组合没有操作上的概念。有的学生将摄像机、编辑系统当成很好玩的玩具;有的学生则认为自己已经在不同的专业课上学习了采、写、编,对设备使用的学习如同知道Word操作系统一样,知道机器怎么用就行了。这些对待实验的态度将极大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甚至影响学生将来面对实际媒体环境时的适应能力。

综合电视摄制的创作规律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应用电视学”教学实验的设计目标是:

(1)掌握电视拍摄与制作设备的基本操作技巧。

(2)建立视觉语言的基本思维模式,运用所学的新闻传播专业知识,进行电视新闻作品的创作。

(3)知晓电视媒体报道的流程与标准,掌握创作的方法,为将来的课程奠定基础。

为达到实验的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角色作定位、兴趣为动力”的教学理念贯穿了课件设计、案例呈现、实验演示、观摩点评、实验纪律、作品规范等方面,同时还在实验中为学生开放实验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全程进行跟踪等帮助,营造创作氛围,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在创作中掌握基本操作,在兴趣中学会方法。

现就如何在具体课程中实现“角色作定位、兴趣为动力”的教学理念进行一些分析。

一、角色作定位

角色往往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个体对环境和位置所做的适应性的反映,它既和特定的工作技能要求相关,又受到伦理、法律和文化的制约。在社会分工中,行业和职业对从业人员的角色塑造要求是不同的。新闻行业角色位置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氛围。“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是著名新闻人物邵飘萍对记者角色的精妙概括,言下之意,作为新闻记者,从伦理上来说需要极高的道德意识和正义感,而现代记者还需具备法律意识,同时需要专业的行业技能,不但要敢于传播,还要善于传播。

在“应用电视学”的实验环节中,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学生实践运用广播电视节目特别是新闻节目的采编技能,更要潜移默化地去培养和塑造“记者”的角色意识。

目前,在传媒类实验中心对广播电视实验室进行技术配置时,一直强调提供学生与媒体相同的采编工作环境,或者说这是“硬环境”的搭建。而要培养符合媒体发展需要的人才,更需要软环境的建设。角色作定位的教学理念就是将学生的实验过程尽可能地贴近实际媒介环境,学生则作为一名媒体记者的角色进行实验。

在应用电视学的实验中,如何让学生感到自己就是一名电视记者,如何按照媒体环境进行采访,应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角色定位。

(一)实验标准定位

1.强调观众理念

从第一堂课起,教师就要向学生强调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电视实验,不是拿着摄像机、编辑机去拍自己认为好玩的东西,而是让自己的新闻、作品得到观众的接受、欣赏和感悟。电视媒体的标准不是自我欣赏,而是观众评价。

2.作品要求是新闻类报道

新闻类报道要面对真实的新闻事件与人物。利用电视媒体新闻中心所广泛使用的选题审批制度,通过教师的把关,使学生的采访与真正的记者一样,这样在硬件上有着和媒体单位一样的工作条件,而面对真实的新闻事件和媒体的工作流程,软硬两方面都要打造和实战一致的实验环境。

3.建立电视作品各项指标的标准系统

电视是细节的艺术,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接点、每一个转场都有相应的评定标准。达到标准的能力需要反复训练,这又和有限的实验课发生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学生在实验中首先掌握各项操作的标准,或者说首先学会用专业电视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实验和其他作品,继而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自觉运用标准来拍摄与制作。

譬如“景别”的实验。学生在认知层面上了解景别的概念与要领后,通过观看作品、模仿教师拍摄和自己训练,很容易掌握操作要领。但在实际作品拍摄中,初学者往往忘记拍摄时要多景别,或者一个景别拍到底,这将会给镜头的非连续型记录时空关系及后期的镜头剪辑带来很大的麻烦。在景别的实验训练中,首先是观看实际案例,对案例中的每一个镜头的景别、机位、角度进行记录,而后进行创作分析和教师的示范拍摄,再具体布置实践任务,拍摄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和教师点评、反馈,继而再次反复训练,形成实际运用能力。“应用电视学”实验要解决的就是学生在通过一系列实验后,能够知道拍摄时应掌握的基本操作动作和拍摄后对质量的评价标准,并根据标准知道错在哪里,如何修正等。当然,仅凭试验期间的练习是很难达到一名合格的拍摄人员水准的,但重要的是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拍摄习惯,这就为学生将来的实践能力提高奠定了扎实基础。譬如拍摄时的多景别取景意识,真正建立从认知层面转化为恰当的自如的运用能力。

(二)实验作品规范定位

BBC有这样一条规定,对于记者的稿件,编辑无权修改其内容,但必须符合BBC稿件的规范。

在实验中对学生的实验作品延续了这个理念。学生交的作品必须包括实验报告、选题报告、场记单、文稿、作品,缺一不可。选题报告及文稿必须按规范格式提交,并按程序实施审批拍摄和制作,但教师对学生的作品选题方向和创作想法只行使建议权。

制定这样的实验程序,首先是营造和媒体相似的采访环境。目前的电视媒体中,新闻拍摄进行选题报告审批已是通行做法,实验中的文稿采用云南电视台《都市条形码》的文稿格式,这样为学生创造和媒体相同的环境,使学生了解和熟悉媒体对稿件规范的要求。

选题报告的设计是我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美国CBS《60分》深度报道时借鉴而来的,《60分》的制作人相当看重“蓝本”的撰写和采访问题的设计,而这份选题报告我们的学生使用时,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1)屏蔽一些没有拍摄可能或价值的选题。

(2)促使学生认真了解新闻事件,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思考节目的主题与走向。

(3)和教师进行良性互动,形成选题的讨论氛围。

选题报告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基本达到预期的目的。如2007级的选题关注弱势群体等方向,2008级选题中学生对“素选课”的尴尬进行了调查,2014级学生对藏在农贸市场里的滇剧团进行了人物志报道,敢于去触碰人物的心灵,去分析事件背后的原因等,这些心灵的火花是新闻专业大学生最珍贵的,是对他们新闻素养、业务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实验纪律

营造如同媒体的真实环境,执行和媒体相似的纪律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验中,规定了严格的借机、还机的纪律,机房使用的纪律,作品交稿时间的纪律等,这些纪律的实施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习惯,对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危机感。

(四)实验教师的角色定位

在学生将角色定位到媒体记者的同时,对实验老师也提出了相应的角色要求。在完成将知识传授的本职工作以外,实验教师扮演了把关人、建议者和技术支持者。

1.把关人

在采用选题报告制后,教师承担了选题把关的角色。教师必须为学生的选题进行考量。就目前实验为例,学生的选题报告大概需要反复三次,有的甚至更多,直到他能以形象化的思维去面对选题,以理性的态度去面对采访,以讲故事的形式去建构节目。

2.建议者

制作电视是团队的事,老师也是这个团队的一分子,起到的作用是全程关注,并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建议和帮助。这种在学生需要时进行知识的传授、经验的分享、视野的转换,往往不仅仅起到对某个知识点的强化、操作的领会,而是思维的启迪。

3.技术支持者

在实验中,中心对学生进行开放,保证学生获得训练的机会;同时提供技术的支持,保证学生想法的实现。

二、兴趣为动力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实验教学来说,能调动并保持学生的兴趣是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应用电视学”实验环节中,兴趣应该不会缺少。学生知道将要使用摄像机拍电视时,就兴奋不已;创作方面,不少的学生都有过把当导演与明星的瘾。这两种动机驱使的学习兴趣对实验有一定的驱动力,但缺乏持续性。摄像机用上两回,新奇感就不再有,过把瘾后就是一种无所谓的心态。

教师要引导学生保持正确的兴趣,将其调动为摄像机不是学会开关操作,而是知道光线色彩、时空关系、情绪氛围、运动节奏,解决怎样拍的问题;编辑不是简单的镜头罗列、特技乱飞,而是创造与组合镜头,达到再现时空、澄清事实、强化情绪的目的。只有让学生激发起这样的兴趣,才能实现“应用电视学”的教学目标,才能使学生以电视专业人员的标准来要求和提高自己。

为获得这样的学习兴趣,笔者主要有两种设计:一是在具体操作训练中注意直观呈现,训练与评判并重,做到感兴趣拍、有兴致看、花心思改。二是在综合作品创作训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积极性,自主策划、采访、制作,教师在尊重学生的拍摄兴趣上提供意见与全程帮助。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如下一些具体做法。

(一)展示视觉语言魅力

“应用电视学”中讲到视觉语言的操作时,有标题为“分解组合”的章节。分解组合的教学有一难一易:讲分解——难;看组合——易。

“应用电视学”课程面对的是第一次接触电视专业课的学生,电视、电影看得不少,但形成的是完整的、连续的时空关系,关注的是情节、人物、故事跌宕。但现在需要的是庖丁解牛,看的是镜头、构图、接点、蒙太奇。这两种看着完全不一样的思维结构,为帮助学生理解镜头的分解与组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讲授时,尽可能地使概念直观化,呈现的案例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符合学生情趣爱好,如“阿迪”的广告、杰克逊的MV、电影《英雄》等的片段引起关注,留下印象。

(二)提升动手乐趣

在实验中,有一些实验为的是了解和运用技术手段,如做单纯的讲解与练习,即使实验枯燥,又使学生注意力分散,所以就尽量设计成小作品的完成、小技巧的实现,这样既使练习过程具有趣味性,又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譬如,讲到非编的基本操作时,教学目的是认识与掌握非编剪辑工具,为学生提供一段自拍素材,一个长镜头拍摄一堆报纸,从有到无,经过素材打点、移动、裁切、框选等系列操作,最后成为报纸从无到有,连续增加。从34秒编到4秒。学生完成这样一个“视觉魔术”的镜头,熟练地掌握了非编的基本工具,而且还能举一反三,编出更多这样有趣的镜头。

(三)强调创新思维,尊重学生意愿

电视制作离不开技术,但人是技术的主宰。在实验中首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决定自己的拍摄思路与对象,按照既定的编辑提纲进行制作。教师充当把关人与支持者的角色,对正当的实验想法予以鼓励实施,对结果进行分析,共同总结经验。

(四)综合运用专业知识,独立选题,训练新闻敏感性

在节目选题阶段,要求学生必须观察、体会正在发生变化的“周围”,结合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独立思考,对信源进行调查、追踪和分析;讲好新闻故事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能力训练,要求学生对设备操作、镜头设计、采访时机进行综合训练。而在其中,学生要学会进行团队意识培养和挫折训练。这几年来,笔者在学生的实验报告中总能看到学生对实验有这样一个感受:“虽然我们的节目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但全小组同学一起商量选题,一起加班,为某个镜头争论,这是我们最难忘的。”当同学们有这样的感受时,我就觉得这样的实验对同学们的成长是有价值的。

(五)观摩点评,给予欣赏激励,获得分享与成就

我们经常对学生的拍摄和制作进行观看与讨论,在这过程中,始终把握一个原则,尽量地发现学生的想法与亮点。和全班同学一起观摩、品评作品是实验教学的最后环节,此时教师秉承的是和学生一道分享经过努力得出的成果的心态,虽然第一次的电视实验显得很不完美,但这是学生进行电视创作的第一步,是辛苦努力后的结晶,学生看到自己制作的作品得到掌声,也获得了成就感。

目前,“应用电视学”的实验环节按照这两个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并在2004级到2014级学院本科专业实施。通过教学实际我认识到,实验过程的精细化控制尚需加强,使角色定位更趋实际,实验操作要领能掌握得更好,夯实学生电视制作能力的基础;同时在实验中要加强学生电视视觉语言的思维构建,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新闻传播的能力,使创作的作品质量有显著的提升,电视制作能力有显著提高。

(作者系云南大学新闻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