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特殊类型高血压

特殊类型高血压

时间:2022-02-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血压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血压的测量值。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大衣性高血压有可能会演变成真性高血压。7.以上原因均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但严格来说因治疗不当引起的血压控制不满意,不属于顽固性高血压的范畴。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大。妇女妊娠期患有高血压均称为妊娠高血压。妊娠20周后,孕妇发生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这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原因。

(一)假性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需要长期治疗,因而在降压治疗开始前,辨别血压是否真性升高极为重要。若对假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治疗,不仅会增加不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降压药物的应用,造成医疗费用的上涨,而且心理和药物等因素可使这些所谓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发生减退性功能障碍

因白大衣性高血压,患者偶测血压值呈假性升高而将正常血压误认为高血压;肥胖者或臂围粗者因袖带太短人为地造成血压过高;肱动脉僵硬而影响袖带气囊的正常压迫,造成老年人舒张压假性升高,约4%的老年人,袖带式测压法的舒张压读数可高估20mmHg。以上是比较常见的假性高血压。

(二)白大衣性高血压

高血压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血压的测量值。而血压测量值除与个体本身的血压水平有关外,还受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有些人在医疗环境中,由医师或护士测血压时会不由自主地紧张焦虑,致使血压升高并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而在家中自测血压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均正常,这称之为白大衣性高血压(white coat hypertension),又称诊所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是一过性的反应性血压升高,而绝大部分时间里实际血压处于正常水平,故属假性高血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白大衣性高血压有可能会演变成真性高血压。

有些人在诊所测压时血压升高,但未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或已确诊的高血压病人诊所测压比在家自我测压明显升高,这种现象称为白大衣现象或白大衣效应。白大衣效应是白大衣性高血压的基础。

有条件的可做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也可以在家自我测压,与诊所血压测量值参照,以判断是否白大衣性高血压。

白大衣效应在高血压病人中发生率可高达20%,临床医师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以免不必要地加大降压药物的剂量,加重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心理负担和医疗费用。

白大衣性高血压的发生机制、自然史和预后尚不清楚,是否需要降压治疗,应根据总的危险性状况和是否存在靶器官损害而定。如不予治疗,则必须密切随访。

(三)顽固性高血压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当一个完整的治疗计划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适当的联合用药后,仍不能使典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至140/90mmHg以下,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不能下降至140mmHg以下。原因有下述几方面:

1.患者未按时按量服药,导致血压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

2.医师用药量太小或选药不当不足以控制血压。

3.患者为急进型恶性高血压。

4.患者同时服用能使血压升高的药物如口服避孕药、抑制鼻黏膜充血药、抗抑郁药、拟交感神经药、非类固醇抗炎药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5.高血压伴有肾衰竭、肾血管性高血压、过量饮酒、体重增加及摄盐过多等。

6.病变晚期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原发病因未解除者。

7.以上原因均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但严格来说因治疗不当引起的血压控制不满意,不属于顽固性高血压的范畴。

8.血容量过多,钠盐摄入过多,肾脏进行性损害,血压下降反射性交感紧张致水钠潴留。

(四)围手术期高血压

围手术期高血压是指患者在手术前、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发生的高血压。随着我国高血压发病率的上升及继发性高血压诊断水平的提高,外科患者中原发性高血压和需手术治疗来降低血压的继发性高血压患者逐年增多。

围手术期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波动大。手术前紧张焦虑及手术后伤口疼痛、排尿不畅、输液过多或缺氧等因素均易引起血压的波动。

再有就是并发症多。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危险性主要与靶器官受损程度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高血压伴左心室肥厚患者,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此外,血压水平(>180/110mmHg)也是增加高血压患者围手术期危险性的重要因素。

遇到这种情况,高血压患者宜采用择期手术(除急症手术外),手术前麻醉师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选择安全合理的麻醉方案。

择期手术者术前应给予降压治疗,直至手术当日(术前禁食者也应少量饮水服用降压药)。如果血压仍未控制至正常,则延迟手术。

(五)妊娠高血压

妇女妊娠期患有高血压均称为妊娠高血压。妊娠20周后,孕妇发生高血压、蛋白尿及水肿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简称妊高征。若妊娠前或妊娠20周前即被诊断为高血压称为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临床表现为:

1.孕妇在妊娠20周后,血压升高达到或超过140/90mmHg,或血压较孕前或孕早期升高达到或超过25/15mmHg,至少2次并间隔6小时以上测得血压值达上述标准,才能定为高血压。

2.单次尿蛋白检查,尿蛋白达到或超过30mg,至少2次并间隔6小时,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蛋白达到或超过0.3g。

3.每周体重增加超过0.5kg,为隐性水肿。按水肿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局限踝部及小腿(+),水肿延及大腿(++),水肿延及会阴部及腹部(+++)。

4.高血压伴或不伴水肿,但不伴有蛋白尿,或者仅有高血压。

5.轻度先兆子痫高血压伴蛋白尿。

6.重度先兆子痫血压达到或超过160/110mmHg;24小时尿蛋白定量达到或超过3g;并伴有头痛、视物不清、恶心、呕吐、右上腹疼痛;眼底不仅有痉挛还有渗出或出血;肝、肾功能异常,或有凝血机制的异常;伴有心力衰竭和(或)肺水肿的存在。

7.子痫妊高征的孕产妇发生抽搐。

妊高征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小动脉痉挛,造成血管管腔狭窄,外周阻力增大,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通透性增加,从而造成体液和蛋白质渗漏。临床表现为:血压升高、蛋白尿、水肿和血液浓缩等,全身各脏器和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受到损害。

一般认为,通常只要将舒张压降至90~100mmHg即可,过低则会影响胎盘灌注。同时要保证孕妇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饮食搭配科学,必要时可给予镇静药。若血压一直持续较高,或降压效果不理想,则需住院治疗,采取解痉、降压、镇静和合理扩容等治疗措施,必要时利尿,及时进行处理,以防止子痫和心、脑、肺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老年高血压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于1982年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会议所定而提出的老年界限为>60岁。老年高血压是指年龄60岁以上人群中收缩压达到或超过140mmHg和舒张压达到或超过90mmHg。若收缩压达到或超过140mmHg而舒张压低于90mmHg,称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老年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大动脉血管壁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导致大动脉顺应性减退。在收缩期,由于大动脉扩张性降低使收缩压升高,而舒张期又不能保持血管腔内的压力,造成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这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大动脉血管壁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对大动脉顺应性减退起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老年高血压的发病与老年人肾脏排钠功能减退以及主动脉和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有关。临床特征有:

1.老年人高血压的血压波动比较大,特别是收缩压。这主要是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所造成的。因此在降压药物治疗期间应定期测量血压,随时调整用药量。

2.老年人高血压易受体位变动的影响,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特别是在降压药物治疗中更易发生,这与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减退也有关系。因此应慎用能引起直立性低血压的药物,如胍乙啶、α1受体阻滞药、呋塞米等。老年人对血压的调节功能发生障碍,所以血压波动度大,易发生直立性低血压。故患者在降压治疗过程中,当变换体位(由卧位到直立)时,应警惕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防止摔倒。

3.老年人由于动脉硬化容易出现假性高血压现象,这类高血压患者对降压药物的耐受较差,更易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和严重的并发症。同时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速度不应太快,不应降得太低。

4.经医学研究发现,老年人大动脉内弹性纤维减少,血管壁弹性减退,动脉发生硬化,就会使收缩压升高。其对心脏危害性更大,更易发生心力衰竭,同时也更易发生脑血管病。

5.老年人β受体的反应性降低,因此对β受体阻滞药的耐受性更好,但依然有引起心动过缓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危险。

6.老年人对血容量减少和交感神经抑制敏感,这可能与老年人心血管反射损伤有关。

7.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减退,更易发生药物治疗时的抑郁症,因此应避免选用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降压药物,如可乐定、甲基多巴等。

8.老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同时患多种疾病,比如同时患糖尿病、血脂异常、支气管哮喘前列腺肥大等。因此,给老年高血压患者选用降压药时,应注意到这些情况,以免造成不利影响。

9.老年高血压患者并发症多,常可并发左心室肥厚、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梗死、脑血管病、肾功能不全等,使病情更为严重。故选用降压药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心、脑、肾等脏器。

10.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种功能逐渐发生生理性退化,用降压药物治疗时,由于药物在体内代谢分解较慢,易发生不良反应,用药剂量要小。

(七)儿童和青年高血压

儿童及青年高血压患者不完全同于成年高血压患者,他们主要有以下特点:

1.症状不典型 儿童及青年高血压症状大多不典型,常常在体格检查时才偶然发现。其临床表现也和成年人高血压不一样,有的可能无症状,有的虽表现有头痛,但特异性不强,甚至可能误认为其他系统疾病。儿童青少年高血压中的有些症状表现应引起家长的注意,如生长发育迟缓、恶心、呕吐、易激动生气、不活泼、视力障碍,甚至出现面神经麻痹、脑卒中、心功能不全等,应该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诊治。

2.多有家族史 据报道,儿童及青年原发性高血压有家族史者占50%以上。只要父母一方患原发性高血压,其子女就有较大概率发生高血压。另外,50%的儿童及青年高血压伴有肥胖,这些发病因素在预防儿童及青年高血压工作中应引起重视。

3.继发性高血压较多 儿童及青年高血压如果血压较高,80%为继发性高血压。因此,积极寻找高血压的病因对儿童及青年尤其重要。一般来讲,根据典型的症状及有关特殊检查,继发性高血压不难诊断,一旦确诊则应采取积极治疗手段去除病因,有些继发性高血压去除病因后是可以治愈的。

4.并发症较少 由于儿童及青年对高血压的耐受性较强,一般不会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及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如果发生尿毒症,可能主要是由肾脏疾病本身所致。在治疗方面,除非有明显的症状性高血压,一般不宜迅速降压治疗。通常应经数周到数月方可降至安全水平。治疗的目标是既允许儿童及青年继续参加各种活动,又能预防高血压导致的靶器官损害。除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更重要,要加强体力活动,维持理想体重,限制食盐摄入量和戒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