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练完太极拳如何收功放松

练完太极拳如何收功放松

时间:2022-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是靠“内劲”来防身、健身的。“内劲”是太极拳的奥秘所在。简单地说太极拳的“内劲”就是拳手控制躯体和四肢的能力。“内劲”之柔容易理解,因为练拳时要求放松。“笔力”和臂力、腕力、指力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太极拳的“内劲”与书法的“笔力”很相似。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化劲、发劲,都是“内劲”的表现。

在中国的武术中,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太极拳。太极拳属于内家拳,是靠“内劲”来防身、健身的。“内劲”是太极拳的奥秘所在。简单地说太极拳的“内劲”就是拳手控制躯体和四肢的能力。有人解释说:“内劲”是一种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之劲。“内劲”之柔容易理解,因为练拳时要求放松。“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但“内劲”之刚是怎么回事呢?许多初学者把它与“力”混同起来,又有人说是“似松非松”,使一些初学者认为:打太极拳不能完全放松,刚柔相济就是松与不松结合之意;也有人理解为化劲时要柔,发劲时要刚,又把刚柔完全割裂了。

为了便于理解,先从大家熟悉的写字谈起:

人们评论好的书法作品,总是说有“笔力”,“笔力”其实就是人们书写时控制笔的能力。这种控制,一般是通过臂、腕、手、指等部位的肌肉和神经的协调来实现的。如果是站着写大字,那就需要全身的配合,包括腿、腰、背、膀、臂、腕、手、指各部位的肌肉和神经。“笔力”和臂力、腕力、指力等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字写得好,不是由于笔控得紧,而是由于手中的笔听使唤,上下左右,随心所欲。有的书法老人,身体已十分虚弱,动则气喘吁吁,但所写的字还是苍劲有力;而有的年轻人,虽然手指很有力,但写出的字却软弱无力。因此,要写好字,要增加字的笔力,不能采用举哑铃、捏握力器等方法,而只有多临帖,多写多练,在意识指挥下,上下左右无数次地运行手中之笔,锻炼臂、腕、手、指等部位的肌肉和神经,增强它们控制笔的能力。

太极拳的“内劲”与书法的“笔力”很相似。打太极拳就好像把躯体,特别是四肢当作毛笔来写大字。“内劲”足,就是躯体和四肢在运动时“听话”,具体地说:就是在意识的指挥下,身体上的任何一点,运动到空间的任何一个位置,受到任何轻微的阻力,都可以立即停止它的前进,有控制地向新的方向运行。太极拳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化劲、发劲,都是“内劲”的表现。

以化劲为例:化劲包括“走”和“粘”。“走”,就是身体的某一部位刚遇到重力时,就及时地转移该部位的位置,使这一重力落空。当这一重力改变方向,跟踪打击该部位时,该部位又在它刚开始改变方面时,又及时地转移自己的位置,使这一重力继续落空。无论重力的方向如何迅速地改变,都能及时地躲避其打击方向。“人刚我柔,谓之走’。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使该部位直接接触这一重力的发力物(对方的发力部位),这样才能及时地觉察这一重力的方向的改变。而且,必须处于这一重力很难跟踪打击,自己却便于给对方打击的位置。无论重力的方向如何迅速地改变,都要这样粘住它的发力物,这就是太极拳的“粘”,“我顺人背、谓之粘。”因此,“走”和“粘”实际上是同一过程。“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再以发劲为例,所谓发劲,其实就是通过“粘”给对方并予以打击,或者说就是“粘”的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打击是后发制人的,是迅速、准确的,是以放松为基础的。发劲其实是一种震劲。由于太极拳手经过长期训练,全身高度协调,这种震劲时间极短而力量极大,一般又总是利用了对方的背势失重状态。发劲前,太极拳手全身是非常放松的;在发劲后,也是非常放松的。

太极拳的“内劲”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灵活性、协调性。太极拳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数百年来有很大地发展,不仅形成了各种流派,并认识到了它的养生作用。猛、狠、勇、疾的训练容易理解。松、轻、慢、匀虽有效,但不易理解。这里还以书法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学书法应从学正楷入手,主要理由是写正楷慢、每一笔从头至尾都能对相关的肌肉群和神经起到足够的锻炼作用,不像写行草书那样容易滑过。且大楷的字大,每一笔都要花费比小楷多得多的时间,对相关的肌肉、神经的锻炼效果也比写小楷大得多。

初学书法每一笔写得越慢越好,慢中不能有停顿,一有停顿,这一笔就有了毛病。但不是说一笔中不能有快慢,而是说不能有呆滞。既要慢,又不能有停顿,这就意味着一笔之中的任何时刻都要求发挥出最大的笔力,也就是能练出“笔力”,关键在于慢字。

当然,这只是就初学者而言的。要成为一个书法家,需要有多方面的学养,但字的基础还是“笔力”。

练太极拳慢架子就像写正楷大字,它整个套路设计了各种基本动作,十分复杂,又相互衔接,一气贯通。正如为了写好字,必须练习各种基本笔划,掌握各种结构规则。在整套动作中从头至尾又要求保持全身的放松。由于要求放松,必然要求轻、慢、圆、匀,最根本的是松,轻、慢、圆、匀都是松的结果。初学者不易做到,但可做到慢,正如学习书法的诀窍是慢,学习太极拳的诀窍也是慢。因为动作一慢,打拳(俗称盘架子)必然要放松肌肉。慢中又不能有呆滞,呆滞就是失控,必然是肌肉不够放松。慢而且匀,这就意味着一套拳中的任何时刻都要求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发挥出最大的控制力,“无微不至”,因而最能增长“内劲”。事实上,太极拳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慢。其他拳术、现代体育都没有如此慢的动作。许多人看不懂太极拳的松、轻、圆和匀(粘性),但知道它的慢。一些人认为动作太慢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其实太极拳的慢架子是锻炼全身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增长“内劲”的科学方法,这已被科学证明并获公认。当然,在慢架子具有一定的功夫以后,还可练快架子、推手和太极。正如正楷具有一定水平后,可练行书、草书。

太极拳也属于武术,但却具有其它武术所没有的一项副产品——特殊的养生功效。邓小平曾题词——“太极拳好”,在国内及国外华人中已愈来愈普及。如今,在外国也十分盛行,且到中国来的许多外国人,都想学习太极拳,并带回国,我国出国人员,不管干什么工作的,都要先学好太极拳,以便到了目的地应邀教当地的居民。太极拳经久不衰的原因,即打太极拳的好处及其特殊作用主要有:

1.太极拳是一种全身运动 太极拳能有效地增强心肺功能,促进消化和吸收,锻炼全身的肌肉、骨骼和关节。虽然外家拳和一般的体育运动也有这类功效,但太极拳显得更明显些。此外,据调查:太极拳可增强老人身体的稳定性,凡打太极拳的老人都不易摔跤,而摔跤却是老年人群中的普遍现象。太极拳可带来身心愉快也已获科学证明,即它可促进大脑中α波的生成及大脑分泌内啡肽——“愉快素”。

2.太极拳是以静养生的天然养生功 前面已述养生的主要方法是减少意识对大脑调节功能的干扰,其实就是放松大脑和躯体。因此,以静养生也可以说成是以松养生,生命在于静止也可以说成是生命在于放松。太极拳要求自始至终处于放松状态,这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的情况下尤其需要。这也可能是它日益普及的原因之一,太极拳的这种天然的养生功效将会在更大的人群中发挥作用。

3.太极拳具有调身、调息、调心的效果

①调身:太极拳要求全身尽可能地放松,练过太极拳的人都知道,太极功夫的根基是脚底的粘性,其实就是脚底和地面间的摩擦力。“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脚底越粘,上身就越稳固,这需要放低架子,增加腿部的压力,锻炼腿部的肌肉和神经。运动量相当大,上身和上肢又要完成十分复杂的动作,初学者不仅腿部肌肉紧张,上身和上肢也很难放松。姿势要正确,“运动如抽丝”,做到劲如抽丝,细而不断。

②调息:太极拳动作和呼吸的关系是,呼吸配合动作,而不是动作配合呼吸,其实就是呼吸不要妨碍动作。因此,原则上呼吸只要自然就行了。对初学者来说,也就是不用去管呼吸。但是,在拳术比较熟练以后,打拳者会发现:如果每一个动作的结束能伴随一呼或一吸的结束,那样的呼吸就更加自然了。而原来那种“自然”呼吸,即一个动作结束时,一呼或一吸还没有结束的呼吸,就觉得不够自然了。因此,正确的配合应该是在原来“自然”呼吸的基础上,适当调节,使每一动作的结束伴随着一呼或一吸的结束,一般说来是发的动作伴随呼,收的动作伴随吸,发呼收吸,符合人的生理习惯。

太极拳要求腹式呼吸,“气沉丹田”、“气宜鼓荡”(架子要低,必然耗氧量大,腹部起伏也大)。

③调心:太极拳的动作复杂,初学者常顾此失彼,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方能熟悉。思想必须集中,反而不容易“开小差”。动作熟悉后,天天重复,就不需要用心去记,甚至显得单调了。即使练拳的思想“开”了“小差”,一般也不会弄错。在思想放松的情况下,思想容易“走神”,很难自始至终“形断意不断”,故调心的要求很高,这是太极拳较其他拳术和运动困难的地方,也是优越的地方。

练意也就是用意,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不用力”是说尽量少用力。“用意”是集中思想,全神贯注地打拳,把“意”集中在动作的完成上,一丝不苟,除完成动作外,什么也不想。有人打太极拳时喜欢和别人聊天,甚至喜欢边打拳边听收音机,那是不懂太极拳的养生原理,用音乐伴奏,也不是好习惯。

打太极拳要求方中求圆,圆中见方,要求轻、慢、圆、匀,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其中贯穿着动中求静的原则,其最高境界是静,包括外静和内静,没有数十年的苦练是静不下来的。

太极拳的优势可说是一直为人们所关注,章乃器于1928年出版了《科学的内功拳》一书中,有以下一段话:

“中国内功拳的锻炼心身的功效,有超越于别种运动的成绩,这是不可掩盖的事实”。“当然,这奇迹不是命运给我的,我对于‘阴阳’,‘五行’一类的解释,也认为不适当,不满意。同时,我觉得这奇迹的得到,也不是什么‘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肌肉越炼越强,‘身体强则精神健’一类的句子,把一切功绩归于一个‘动’字的一般运动强身理论所能解释。仅仅一个‘动’字决不能有这样的奇迹。换句话说:我认为内功拳有超越于专在‘动’字上做工夫的一般运动的价值。我认为内功拳自有独到的科学基础,那个基础的发现,要在人类社会占很高的地位,可以大大地增进人类的幸福,更可以大大地提高科学的功能”。

这是章先生在练内功拳后身体康复后的切身体验。此论具有相当的深度,他只练内功拳已认识到不在一个“动”字(可以联想到在于一个“静”字),它动中求静,具有“动”字无法达到的功效。

1998年12月15日,为纪念邓小平题词“太极拳好”20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万人太极拳表演。队伍之庞大,气势之磅礴,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万众一心,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振奋人心的场景,激发了许多人学打太极拳的热情,有的与太极拳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少患者通过打太极拳治好了病,更多的人从中尝到了甜头,他们体会到:太极拳是一项科学的健身运动,细细品味,它的每一个动作都安稳、舒展、轻松、柔和、连绵不断。人身的每个部位都能活动到。例如:当运动者在打任何一种太极拳时,都要做到身心虚静、全身放松、头顶正直、上悬、太极拳练的就是这一个“静”字。所谓身心虚静,就是心无杂念,注意力集中,随遇而安;所谓全身放松,就是使骨节拉长,周身血液通畅;所谓头顶正直、上悬,就是在颈椎拔直状态下的运动,颈椎病可在这样每天的锻炼下得到缓解。有的患者“一身的病”,在求医无门的情况下练了太极拳,病痛缓解,甚至彻底“治愈”,无病痛者打了几年的太极拳,每天都精神饱满,身上轻松,有使不完的劲。

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武术,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强身健体的自我保健方法,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太极拳是以柔、松、匀、慢为主的运动,它柔中带刚、刚中带柔、刚柔并进。不但适合中老年人,也是年轻人强身健体的极好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接受。太极拳大师杨禹廷说:太极拳是“身心双修”、“动静相兼”的功夫,仔细揣摩揣摩,其寓意十分深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