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儿神经症

少儿神经症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儿童精神发生苦恼后,通常可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不过,在儿童的精神疾病中,仍然具备着儿童的特征。家长要听取医生的意见,帮助孩子进行治疗。缄默症属于小儿神经衰弱症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多认为神经衰弱症是受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其发病可能因为受惊、恐惧、生气诱发,体质衰弱或胆怯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易发病,患有癔病、精神病的儿童也常伴有缄默不语。缄默症儿童应请专科医生诊治,家长应按医生要求予以配合。

当儿童精神发生苦恼后,通常可在行为上表现出来。但是,10岁以后,由于确立自我,在心理上有了各种苦恼,结果表现出同大人一样的精神疾病症状。不过,在儿童的精神疾病中,仍然具备着儿童的特征。

1多动症

多动症又称“多动综合症”,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以行为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多动症主要有以下5种症状:

(1)活动过多。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但如果幼儿不安宁,喂食困难,难以入睡,易睡或难以唤醒,就有多动的倾向。有的孩子较早能站立行走,打翻碗盆,拆坏玩具,或独自上街。上学以后,他们不能专注,上课时用手敲桌子、跺脚。不能坐住看一会儿电视,爬上爬下,上窗子,踢椅子,这种活动是杂乱的,无目的性的。

(2)冲动。多动症儿童做事不考虑后果,如果他要喝水,拿起就喝,不考虑水是凉的还是烫的。在街上奔跑时不注意有没有车。在教室里喊叫乱跑不考虑是否影响了纪律。在集体活动时,他们常不遵守规则。这些都不是他们刻意要捣乱,而是他们的冲动使他们没想那么多。

(3)注意力不集中。儿童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与年龄成正比的。多动症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表现突出,他们的活动是无目的的,从一个活动很快转向另一个活动,拿一个玩具没一分钟就丢下玩另一个,不能专注一件事,也记不住对他讲的事,因为他没有注意听。做事表现有头无尾,丢三落四。

(4)不良行为。许多多动症儿童好打架,好顶嘴,不服从,横行霸道,好发脾气、纪律性差等。他们过于独立又过于依赖,情绪不稳,有时过分兴奋,有时则任意发脾气,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他们难于有好朋友,缺少同龄的伙伴。

(5)学习困难。多动症儿童智力发育上存在一些障碍,他们难以适应一般的教学安排,往往需要个别辅导。有的儿童存在感知障碍,造成阅读困难。有的由于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产生运动协调困难,不会用剪子,不会结鞋带,写字画图存在困难。他们能力发育不协调常引来教师及家长的责备,这又使他们受到挫折,形成恶性循环。

若孩子确实患有过动症,您也不必担忧,因为这种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当然,家长也不能任其自然,因为过动症会引起许多相关的反应,如过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差,往往会使他成为团体中不受欢迎的孩子,使他经常受批评或冷落,长期下去,就会使他缺乏自信。家长要听取医生的意见,帮助孩子进行治疗。

治疗时家长一定要从医院开药,并听从医生的吩咐,按时给孩子服用,不可随便给孩子吃药。

家长不要因为孩子有过动症就不对他提出要求,甚至宽容他不良的行为,应该时常提醒孩子,让他集中注意力,注意倾听别人讲话,并告诉他做什么事都可以先想好再做。孩子每做一件事前,家长都要让他讲一讲自己打算怎么做,帮助他克服先做后想的冲动习惯。并可以抽出固定的时间,对孩子的行为给予训练,如记录孩子每次坚持的时间创造一些条件,培养孩子毅力与顽强的精神。当然,在这些训练中,不要让孩子知道他自己有病,以免造成他自卑的心理。

2口吃

口吃指由于词汇、语句联系异常,在说话时表现迟疑不决及重复。口吃多见于2~5岁前后,是一种常见的语言功能障碍。除因与说话有关的肌肉痉挛产生语言功能障碍外,还表现情绪不稳、易兴奋、易激怒。由于口吃遭到周围人的轻蔑、嘲笑,使患口吃的儿童感到痛苦,心理负担过重,进而性格上受到影响变得孤僻、内向、自卑。

口吃的原因多种多样:精神因素的影响,有突然的精神刺激,如父母忽然去世、严厉的惩罚之后、强烈的声音刺激、受惊、父母离异等;或某些疾病之后,如麻疹、百日咳、流感、猩红热及脑炎等。其他诱因,如长时间模仿他人口吃,而后自己也成为口吃;先天神经质的儿童;过于衰弱或特别兴奋的儿童亦较正常儿童易出现口吃。

治疗口吃要注意多种措施齐下,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一些如缬草酊、利眠宁等镇静剂,同时要指导患儿进行语言训练,树立改变口吃的信心,在一问一答的情况下,要患儿讲话速度放慢,不要催促患儿讲话,要在亲切的环境下交谈,减少对话时的紧张情绪。另外,有良好的外界环境,配合药物和精神治疗,避免周围人对患儿的嘲笑和模仿,这样效果会更好。口吃的治疗宜早不宜晚,越早,效果愈令人满意。

3不安性神经症

这是一种并没有什么明确的不安对象与理由,但却感到自己生命受到威胁而感到恐怖的神经病症。有心跳、出冷汗、震颤、失眠等症状。

对儿童来说,有些可怕的体验,往往成为本病的先兆。如,在未经精神准备而做扁桃体摘出手术后所引起。其特点是,家庭环境不安定,总是使儿童在不安环境中,就容易发生此症。

治疗上,要同专科医生商量。需要可使儿童精神安定的精神疗法以及服用精神安定剂和调整家庭环境。

4夜哭症

夜哭是小儿常有的现象,原因有很多,如饿了、渴了、病了、衣服穿得紧、被褥过软、运动不足、睡前兴奋、害怕黑暗等都能成为夜啼的原因。

其中较多的是睡前兴奋,原因可能是逗弄孩子或者看电视时声音过大引起的。另外,白天受到过度的刺激以后,有时也会兴奋而引起夜啼。

婴儿的睡眠在开始的1个小时睡得很沉,其后就较轻,稍有刺激就会睁开眼睛。如睡房较黑,又没有人在屋,孩子感到不安和寂寞就会哭泣。

要弄清夜啼的原因再采取适当的措施。如果夜啼持续出现,可看成是一种正常生理现象。这种时候,可稍微握一会孩子的手,或者轻轻拍拍孩子的背部,就会使其安心而睡去。

5缄默症

缄默症属于小儿神经衰弱症的一种特殊形式。我们知道,所谓神经衰弱症是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失调,而又查不出神经系统有任何器质性的疾病。一般多认为神经衰弱症是受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缄默症的表现是缄默不语,尤其是小儿在公共场合或陌生人面前更明显,在家里或亲属面前可有有限语言交流。

其发病可能因为受惊、恐惧、生气诱发,体质衰弱或胆怯的儿童较正常儿童易发病,患有癔病、精神病的儿童也常伴有缄默不语。

缄默症儿童应请专科医生诊治,家长应按医生要求予以配合。首先家长不要惊惶不安;注意不要通过语言暗示给患儿,使患儿意识到自己有病;改善周围环境,去除不良的精神刺激,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这样将会取得好的效果。

6语言发育迟缓

人类语言的发育发展是遵循着共同规律的,从新生儿开始至6岁时能正确并流利地说话,都是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功能的完善,由先理解后表达,先学简单的发音,经过字词而后说出完整正确的语句。这其中包括视觉、听觉系统的参与,特别是母亲对婴儿有意识的教育和及时对婴儿的发音、说话的回答对语言的发育是很重要的。2个月的婴儿哭声的音调高低、时间长短及音量大小,客观上表示饥饿、疼痛或不舒服。10个月时开始学发音;12个月时会说“爸爸、妈妈”;2岁时能说有2个字以上的词句;4岁时能说出年龄,会唱歌,能听懂别人的话;5岁时会说所有的词,说自己的生日,90%的字发音正确。2~3岁时说话还不流利属正常现象。

婴幼儿语言发育过程中,保证科学合理的饮食营养是重要前提之一,其次还要注意增多与婴幼儿接触。教说简单字的发音和说话时,家长要发音清楚,因为家长发音不清,将影响儿童的语言发育。1岁以后要尽量鼓励儿童学话。因种种原因引起的智力发育不全、听力障碍、婴幼儿期严重营养缺乏、患有结核病的儿童,以及虽属正常儿童因环境原因长时间独居离群,没有语言学习训练的机会,均影响语言的正常发展过程,可能形成语言发育迟缓。

7神经性厌食

神经性厌食也叫神经性食欲不振,长期原因不明的厌食和由此引起的体重下降是其显著特征。长期厌食可引起严重的营养不良,身体衰弱,一般体重减轻超过同年龄标准体重的15%以上,同时伴有恶心、呕吐、顽固性便秘、畏寒、血压低、心跳次数减慢、皮肤粗糙无光泽、抵抗力下降且易患其他感染性疾病、精神抑郁及反应淡漠等。发病女孩较多,大部分在10岁以上,发病后已来月经的女孩可出现闭经。

神经性厌食的诱因,医学上还没最终确定。一般认为与长期精神刺激或学习负担过重、过度紧张有关。青春期女性性格容易受外界影响,所以发病较多。

患者要注重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精神状态保持乐观,讲究助人奉献;合理安排学习工作,不要过分紧张,要劳逸结合;少数因追求形体美而过分节食者,要端正态度保证合理摄食,防止神经性厌食的发生。同时应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精神心理治疗,转变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进行饮食治疗,鼓励主动进食,少食多餐,纠正营养不良。亦可服用抗抑郁药或中药治疗。一般经这几方面综合治疗,会有一定效果的。

8神经质疾病

身体状况不佳可影响精神状态,反过来,精神不好,也同样可导致身体不适,把这类由精神不好导致身体不适的病症统称神经质疾病。

适当地抱抱婴儿或者逗逗婴儿比让婴儿总那样躺着好,有利于婴儿身体和智能的发育。但是,如果照料过度,就会导致夜啼和食欲下降。最近常见母亲对育儿感到担心以及过于热心所导致的影响。由此而引起厌食牛奶和出现食欲不振。长大以后,不愿意上学校。夜尿症之所以很难恢复,也与母亲的态度有关。

神经质儿童容易呕吐以及主诉腹痛等。对于儿童的疾病,有时父母应该很好回想一下自己的育儿态度以及周围环境对小儿的影响。

9恐怖症

恐怖症是以过度、持续、不适宜的恐惧为基本特征。正常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对某些事物表现出一时性恐惧反应,这种反应短暂,一般随年龄增长而消失,属正常现象。一般来说超过2年以上的持续恐惧情绪十分明显,整天沉溺于恐怖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如“怕鬼”表现出“谈鬼色变”,出现惊恐和回避反应,伴有心跳快、呼吸快、出冷汗、面色苍白和尿频等症状,应属恐怖症之列。恐怖症有时伴有焦虑反应和强迫症状。

根据恐惧对象的不同,可将恐惧分为4类,即生理伤害性恐惧、自然事件恐惧、社会焦虑恐惧和其他恐惧。不同年龄儿童所恐惧的内容不同,年幼儿童恐惧幽灵和妖怪,年龄大儿童恐惧生理危险或伤害。

在儿童恐怖症的预防上,要从小加强儿童的性格培养,使其有乐观、开朗、坚强的性格;提倡讲科学、讲道理,不要用鬼神、怪物、关黑房子等手段威吓孩子;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示范作用,不能无故怕这怕那。

在治疗上,宜早期治疗。首先排除躯体疾病是否存在,让患儿理解治疗目的,父母参与治疗,鼓励患儿上学,加长在校时间。治疗方法上,采用较为普遍的是行为疗法,如示范法、认知、强化法、系统脱敏法、家庭治疗法等。

(1)示范疗法。国外专家治疗5~12岁的恐水儿童,将40名儿童分为4组:一是“参与示范组”,让患儿看电影示范,再到游泳池中参与10分钟的训练,并给予社会强化;二是“单独示范组”,让患儿看电影示范,再到游泳池边做10分钟游戏;三是“单独参与组”,看无关内容动画片,再完成10分钟游戏参与活动;四是“控制对照组”,看动画片,并在游泳池边做游戏。治疗结果显示,参与示范组疗效最佳,其次是单独参与组和单独示范组,而控制对照组无变化。可见,参与示范疗法用于恐怖症儿童的行为矫治效果较好。

(2)认知疗法。有学者用“认知自我控制法”治疗恐黑暗儿童,入组标准是“不能独自呆在黑房里3分钟”。将患儿分成3组,分别让熟悉的成人带入控制好的黑房,记录其滞留的时间。第一组为“能力组”,教儿童自我陈述:“我不怕黑,我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第二组为“刺激组”,陈述:“黑暗处是个很好玩的地方”。第三组为“控制组”,陈述:“嘉丽有一盏小灯”。治疗结果,第一组恐怖行为改善最大。

(3)学校恐怖症的快速疗法。国外有学者提出一种针对急性学校恐怖症的快速治疗方法,成功率为100%,追踪2~8年,无复发现象。具体做法是:

开病人家长会,带患儿从周一开始上学;

保证让患儿全天呆在学校,每日上学计划不变;出现躯体症状要到放学后再由校医处理,并反复说明恐惧只是暂时表现;在家避免长时间讨论学校问题,对患儿上学给予表扬;一般到周三躯体症状会消失,及时开家庭庆贺会表扬患儿克服了上学困难。

(4)系统脱敏法。有学者曾对一位患社交恐怖症的女中学生实施了系统脱敏法。先指导她拟定了恐怖对象梯级表,从轻至重依次为女同学、父亲、男同学、老师、陌生人等,再学习放松技术,并开始实施现实交往脱敏。在前3个梯级的治疗较为顺利,但与老师交往时,病人恐怖情绪加重,不能有效地放松,因此又回复到与男同学的交往阶段;重新配合放松训练脱敏,待适应后,与安全又熟悉的老师交往,再逐步过渡到任课老师与班主任;最后安排一病人不认识的大学生与之接触、交谈,通过2个月的治疗,病人社交恐怖症的症状大为缓和。

10学校恐怖症

每次去学校时,都表现出强烈不安。在幼儿园和小学校低年级儿童中,当受到小朋友的欺侮,或受老师斥责以后,就会成为不愿意去幼儿园和上学的诱因。但在小学校高年级和中学生中,即使没有上述的明确诱因,也有不愿意上学的。

年龄较大的儿童不愿意上学,多为因幼小时期开始形成的偏颇性格。这种儿童自小开始,很少受到父母的照顾,儿童本身也是被动,缺乏将父母的关心吸引到自己身上的能动性。由于形成这样一种性格,在学校里就不能积极地与小朋友们游戏在一起,往往孤立。从小学校高年级开始,正是社交时期,由于不能加入儿童集体,就可出现拒绝上学的行为。

11多疑症

有的儿童虽然身体完全没有异常,但却诉头痛和腹痛。不管医生怎样说没有病,也很难接受,相反反而会更加注意这一问题,越来越感到头痛和腹痛加剧,将这种症状叫多疑症,有不少儿童的父母本身就是神经质的,并有多疑症性头痛。为此,当儿童稍诉有头痛等,就容易引起神经质性的多余担心。所以,在治疗上,道德要改变父母的多疑症性态度。同时,要积极地对儿童进行精神疗法。

12强迫症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是强迫症的两种表现,两者可以单独出现或同时出现。正常儿童可出现一些强迫行为,如走路时必须要踏在马路沿上,用手摸身边的每一根电线杆,用脚反复踢一块小石子等。这类行为不影响正常的学生与生活,无任何情绪反应,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消失,不能视为病态。真正的强迫症在儿童中并不多见。

儿童强迫症又叫儿童强迫行为,是指儿童重复进行某些活动或动作,明知不该那样但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做。好发于10~12岁青春期前的儿童,以男孩多见。患儿多数智力良好,有的还相当聪敏。其性格特点是特别爱清洁,见人彬彬有礼,好思考,呆板,拘谨,有的还特别谨慎、胆小和害羞。儿童强迫症表现多种多样,但大致分为以下3种表现:

(1)反复计数。如患儿可以一边走路一边不停地数路边的树、电杆、汽车,或者反复地数数字。遇到干扰时才如梦初醒,之后又不由自主地数起来。

(2)反复回忆。如看了一场电影、听了一个故事等,他就会不停地反复回忆其中的某些细节。有的可以静坐后苦思冥想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狗为什么跑不过汽车,汽车跑得那么快要是轮子掉了怎么办等一些令人可思议的事情。

(3)反复某些动作。他们常常反复不停地洗手,反复检查作业和衣物,把早已整理好的书包理了又理,或把床单边沿拉了又拉等等。

治疗儿童强迫行为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行为指导,如儿童反复某种动作时,可用转移注意力的做法使其停止,并进行多次强化训练,可克服某种强迫行为。

儿童强迫行为的预后一般良好,家长不必紧张,要注意正确的引导。

预防儿童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应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个性,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过于刻板,父母和教师要注意不良性格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治疗上,要给患儿心理支持,帮助他们找出病因,建立信心,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平时不要表现出对孩子的症状过分焦虑和担心,更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制止和体罚。

13癔症

癔症多见于女孩,也可引起群体发病。是由心理因素或暗示、自我暗示引起的一组疾病,身体和精神均有症状表现。

(1)躯体症状。又称转症状,如突然双目失明或弱视,出现视觉障碍;偏侧感觉麻木或过敏,但不符合神经分布区域特点;突然出现暂时性耳聋;出现抽搐发作,突然倒地,全身僵硬,四肢抖动,呼吸急促,扯头发、衣服,表情痛苦;瘫痪,不能站立行走;失音或缄默,口吃、耳语和声嘶,用手势或书写表达自己思想。

(2)精神症状。又称分离症状,如情感爆发,突然尽情发泄,哭笑、吵闹、扯头、撕衣、撞墙、打滚;遗忘,不能回忆某段经历;出现意识障碍,缓慢晕倒,情感丰富,行为夸张且具表演色彩,有问必答,答案近似正确;睡行症(梦游症)、双重人格和附体体验也会出现。

排除儿童一切的不良心理因素和暗示,培养儿童良好的性格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治疗上首先应用心理疗法,关心患儿,得到他的信任,要让患儿了解本症的非器质性和可以治愈的性质,消除疑虑,配合治疗。要寻找病因,加强心理训练,安排好生活制度,促进身心健康。

另外,可通过言语暗示或示范来矫治群体儿童癔症;运用针灸、电针、理疗、催眠、药物或注射安慰剂等方法均可收到良好的暗示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