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秋时节话秋燥

金秋时节话秋燥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秋燥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必然使人体生物钟受到一定的磨损。我们可以借助于食物之功以防秋燥,即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适当向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秋季饮食以清淡少辛多酸为好,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绿茶,以保养肝肺防秋燥。《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小,空气的潮湿程度低,其相对湿度也随之下降。

燥是秋季的主气,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唇鼻咽皮肤干燥、目涩、咳嗽少痰、烦躁、便秘等秋燥病症。西医上所讲的口角炎、便秘、皮肤干燥症、皮肤瘙痒症等都属于秋燥症。秋燥在临床上大致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类型。夏秋之交,久晴无雨,秋阳暴烈,“秋老虎”袭人,既有夏天炎热的余威,又有秋天干燥的特点,这属于温燥性质;及至暮秋,西风瑟瑟,秋雨凄凄,草木萧条,由“温燥”转为“凉燥”。温燥在临床上主要有发热、咳嗽、口干、舌苔黄等症状,凉燥的主要症状是发热、口干、恶寒、怕冷。但无论温燥还是凉燥,侵袭人体后主要以皮肤干燥,体液缺乏为特征。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体液素就缺乏,时至秋季,燥气当令。外界的燥气容易乘虚侵袭人体,耗伤人体的阴津,使人出现一派“燥”象,“燥胜则干”,所以一到秋天人们往往有这样的感觉,皮肤变得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毛发枯而无泽,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鼻咽干燥、大便干结等,这些表现都是由秋季气候变化带来的。感受秋燥,易患热性感冒;再多食辛辣之品,便会出现喉痒、呛咳等咽喉不适的现象。秋燥也易加重某些疾病,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此时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加重。平素胃热而阴津匮乏的人,这时更易于发生大便干结,出现目赤、口干喜饮,口舌生疮、咽干而痛、声音嘶哑、鼻干出血、烦躁不安等一系列肺胃阴津损伤的症状。

秋燥对人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必然使人体生物钟受到一定的磨损。那么,为了适应秋季的这一变化,人们该作出什么反应呢?秋燥的防范策略有哪些呢?中医养生学在预防秋燥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防治秋燥的原则是“燥者润之”,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合理膳食,少辛多酸,多食滋阴润燥之品 秋燥致病主要是耗伤人体津液,故防治关键在于滋阴润燥,透解燥邪。古人云:“饮食合度,寒温得宜,则诸疾不生。”我们可以借助于食物之功以防秋燥,即在坚持平衡膳食的前提下,适当向养阴、生津、性味甘润的食品倾斜。《黄帝内经》提出的“秋冬养阴”的原则也要求我们多食用滋阴润燥之品。元代营养学家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明代养生家朱权在《仙神隐书》中也主张“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阴润燥”。秋季饮食以清淡少辛多酸为好,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绿茶,以保养肝肺防秋燥。

具体说来,应多服用以下几种食品以防秋燥:①清热祛燥的粗粮杂豆类,如麦片、黄小米、玉米、绿豆、白芸豆等。②应季的新鲜蔬菜水果类,如萝卜、藕、绿叶蔬菜、芋头、南瓜、梨、柿子、葡萄、甘蔗、大枣、荸荠等;水果蔬菜富含水分,大多性寒,不但可以润燥生津、清心降火、醒脑提神,亦能清热通便,防治高血压、便秘等疾病。水果蔬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这些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可以调节人体新陈代谢,使人健康地生活。缺乏维生素就可能患坏血病、夜盲症、癞皮症、脚气病等病症。此外蔬菜水果中还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无机盐、纤维素和矿物质,可以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③滋阴润燥的荤食类,如鸭肉、河鱼、河虾等。④多喝开水、淡茶、果汁饮料、豆浆、牛奶等流质以补充人体的阴液,饮用方法以少量频饮为最佳。据研究,少量频饮既可使人的体液得到补偿,同时对内脏又无妨碍。至于为图一时之快,一次大量贪饮,此时大脑反应不及,不能立即发出停止补液的指令,大量的液体会使肠胃内的压力短时间内突然增高,影响其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此外要少食冷饮以及辛辣煎炸热性食物,如辣椒、韭菜、大蒜、葱、姜、茴香、烈酒等辛辣燥热之品以及炸鸡腿、炸里脊、烤羊肉串等煎炸油腻之品,这些食物均可助热伤阴。

2.勤漱口 这对提高上呼吸道湿度有良好作用,尤其是饭后用淡盐水漱口更好。漱口可以保持口腔清新,防止盐分吸收口腔内水分。

3.及时增减衣服 秋天气候变化异常,昼夜温差及室内外温差较大,是伤风感冒的高发季节。不宜赤膊露体,早晚应注意保暖,不要硬撑、贪凉,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以免削弱机体的防御能力,使燥气伤人而患感冒、支气管炎等呼吸道疾病。

4.重视精神调养 情志方面,注意人体精神意志的调摄,保持宁静收敛、清心寡欲、思想开朗、乐观积极、情绪稳定、知足常乐。此外,还应注意收敛神气,不让自己的意志外驰,使之与秋季自然的肃杀之气相顺应以取得平调。古人曾提出养生要做到三寡:寡欲以养精,寡言以养气,寡思以养神。

5.坚持适度锻炼身体 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鲜空气,在清凉的晨风中锻炼,这不但是在进行好的“空气浴”和“日光浴”,还接受了耐寒训练,增强了体质,使机体能够抵御燥邪的侵袭。一个人的机体强健,就能更好地适应气候环境的变化。《黄帝内经》指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秋季的锻炼,讲究坚持和适度。锻炼的项目不要太多,运动量不宜过大,以微微汗出为度。

6.适当调节居室的湿度环境,预防燥邪对人体的侵害 众所周知,人们常用“相对湿度”(即空气中实际水气含量与同温度下的饱和湿度的百分比值)来表示空气中所含的水气。一般来讲,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湿度是40%~60%。由于秋天空气中的水气含量小,空气的潮湿程度低,其相对湿度也随之下降。当空气的相对湿度低于40%以下时,人们就开始感觉干燥而不舒服,而低于30%以下时,人体的皮肤、鼻腔或口腔黏膜的水分很快被蒸发掉,会明显地感觉到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现象。

在居室内养一些花草或观赏鱼,除具有美化环境,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外,还能够增加室内空气的相对湿度。在室内地板上适量地洒些水或使用空气加湿器都可以有效地提高空气湿度。

如果不小心燥邪袭身,导致燥病的发生,其治则一般以清肺、润燥、生津为主,轻者可用枇杷叶露与桑叶10g,杏仁10g,生石膏15g煎水饮服。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丝者可用罗汉果冲剂,每次1块,每日3次。罗汉果性味甘凉,有清热祛暑、润肺止咳、润肠通便的作用。如果病情较重,燥热伤肺时可服养阴清肺膏,每次15g,每日2~3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