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捂秋冻话衣着

春捂秋冻话衣着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古今养生学家都十分强调“春捂”的作用。“春捂”既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一种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上述很多疾病,虽与细菌、病毒有关,但若防范及时,“春捂”得法,体质强健,则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总之,在乍暖还寒的春季,要注意适当地“春捂”,防寒保暖,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顺应自然,加强体育锻炼,少受风寒之苦,确保身体健康,顺利度过春天。

春暖花开,燕子归来,自然界逐渐呈现出勃勃生机,此时人们多么希望早点脱掉身上又笨又厚的棉衣,轻轻松松地跑到田野,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好春光。然而,“春天好比孩儿面,一日就会变三变。”春天气温变动大,尤其是早春天气,寒温交替,反复无常,早中晚的温差可以大起大落,出现急剧的变化,往往早晨出门时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但不知不觉间,飘然一阵风雨,冻得人全身瑟瑟发抖。

为什么春季天气会如此变化多端呢?这是因为春天是由冬寒向夏热转换的过渡季节,正处于阴消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又由于我国位于地球北部,地跨寒温热三带,南北气温相差很大。虽然南方气候温和,而北方却是乍暖还寒,特别是遭逢阴雨连绵的天气,则冷风阵阵,寒气袭人。冷空气南下,暖空气北上,冷暖空气交错,频繁发生,因而气候多变。此外,由于人们在冬季怕冷,时常拥衾围炉,穿戴衣帽较多,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下降,难以抵挡初春忽冷忽热的多变气候,尤其是老人、婴幼儿以及体弱多病者,更容易发生变故。有道是:“乍暖还寒时节,最难将息。”这时,如果衣着单薄,加上体质虚弱,很容易感受春寒染病。某些慢性虚衰病人此时也面临着一场严峻的考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发生死亡。所以古今养生学家都十分强调“春捂”的作用。民间尝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春捂”既是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一种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唐代百岁名医孙思邈也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春天乍暖还寒的多变气候特点,使人体内脏活动不易与这种变化协调一致,如过早地脱去棉衣,寒气就会乘虚而入,寒则伤肺,加上人体的皮肤已经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呼吸道疾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麻疹、猩红热等多种传染病。而且春天是多风的季节,此时年老体弱者更容易受“风邪”侵袭而致病。而我国江南春天要比北方潮湿得多,时常10天以内约有一半是雨天。“清明时节雨纷纷”,就是唐代杜牧对江南春雨的生动写照。阴雨天多,湿度增大,身子虚弱的人易被湿邪侵犯,关节痛和风湿性病变的症状就会加剧。上述很多疾病,虽与细菌、病毒有关,但若防范及时,“春捂”得法,体质强健,则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因此,即使在“暖风吹得游人醉”的时候,也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注意保暖。

如何做到“春捂”得法呢?《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早春宜保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要注意防御风寒、养阳敛阴,及时做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摄生消息论·春季摄生消息论篇》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又云:“春末不可令背寒,寒即伤肺,令鼻塞咳嗽。身觉热甚,稍去上衣。稍冷莫强忍,即便加衣。”这就是说,棉衣不可过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老年人、婴幼儿、体弱多病者尤要注意足部和背部保暖。此外减衣服时,宜上薄下厚,即先减上衣,后减下装,也就是说,春寒未消时,上半身衣服可以略减一点。古人在长期的生活与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寒多自下而生。因此,我国古代养生家提出了春令衣着宜“下厚上薄”的主张,如《老老恒言》明确指出:“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防略减。”现代医学研究也认为,人体下部血液循环较上部为差,易受寒冷侵袭。下厚上薄,既养阳又收阴,与自然界气候变化协调一致,可谓“天人相应”。

总之,在乍暖还寒的春季,要注意适当地“春捂”,防寒保暖,根据气候变化适时增减衣服,顺应自然,加强体育锻炼,少受风寒之苦,确保身体健康,顺利度过春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