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春捂秋冻皆有度

春捂秋冻皆有度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薄衣御寒”提醒人们,“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因此,为了防病,为了养生保健,别忘了健康谚语“要想防病,春捂秋冻”,春天来临时多穿几天冬衣,秋天到来时别忙穿上冬衣,形成这样的好习惯对身体有好处。“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关节却不能“秋冻”,因为关节受冻会导致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差,由于关节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了变化,就会释放出一些炎性物质,使得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酸痛感,或患上关节炎。

春捂秋冻皆有度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说出了“春捂”的必要性,又指明“春捂”的具体时间,是在二月和三月。

农历二月,乍暖还寒,特别是在中国的北方,虽说早春,但气温变化无常。正如宋代大诗人王安石在诗中说:

春日春风有时好,

春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开,

花开又被风吹落。

这首诗很形象地说出了春季的气候变化无常。

“三月还有梨花雪”,春风挟带寒流,来个倒春寒,脱了棉衣的人特别是病人,一下子就可能出现感冒、气管炎、心肌梗塞、中风等疾病。每年的这段时间,寒流过境,这些疾病就出现发病高峰。

早春时,气温虽有上升,但是白天夜里温差较大,并且春季是回暖的季节,室外的回暖速度快于室内,在室外感到热,进入室内会感到很凉。过早脱掉冬衣,寒气就会侵入人体,寒则伤肺。习惯了冬季的寒冷,人体对寒邪的抵御能力有所减弱,此时若突然受寒就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因此,早春期间不宜匆忙脱下冬衣,要根据气温的上升递减。

近年来,医疗气象学家对“春捂”有了更科学、更具体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春捂”的操作程序:温度低于15℃就应该“春捂”,高于15℃可以适当减衣;日夜温差大于8℃就要捂;“春捂”时间应持续1~2周。衣衫减得太快,就可能出现“一向单衫耐得冻,乍脱棉衣冻成病”。

为什么要“秋冻”呢?秋天来时,难免秋风苦雨,寒气袭人。但不能气温稍有下降马上就增加衣服,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寒冷的冬天还在后面。适当少穿点衣服,冻一冻,锻炼锻炼,以提高耐寒能力,等天气真正冷时再适当地增加衣服。而且室内降温的速度跟不上室外,室外感到较冷的时候,室内还有点暖和。过早穿上冬衣,室外室内的温差让人一穿一脱,风寒感冒就有机可乘了。

“薄衣御寒”提醒人们,“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初秋时温度逐渐降低,温差变化不是很大,不添衣或适当少添衣也不至于外感风寒而患病,“薄衣”有助于人体机能逐渐适应寒冷的气候环境。

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秋冻”简单地理解为“遇冷不穿衣”。天气突然变冷时,适当添衣是必要的,否则不能预防疾病不说,还会招灾惹病。这里说的“适当添衣”是指衣服穿到自己略感凉而不寒冷为宜,而不是穿得暖暖和和,裹得严严实实。

“秋冻”应有度,这个度就是自己舒适,活动不感到热,天寒不感到冷。这样才能既防寒又防病。

因此,为了防病,为了养生保健,别忘了健康谚语“要想防病,春捂秋冻”,春天来临时多穿几天冬衣,秋天到来时别忙穿上冬衣,形成这样的好习惯对身体有好处。

健康提示

“春捂秋冻”有一定道理,但是对于关节却不能“秋冻”,因为关节受冻会导致关节周围血液循环变差,由于关节局部毛细血管和组织发生了变化,就会释放出一些炎性物质,使得神经末梢受压迫而产生酸痛感,或患上关节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