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长寿之乡巴马研究长寿

从长寿之乡巴马研究长寿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巴马,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山区小县。同时,巴马多属于多岩溶地地貌,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极易满足人体需要。经有关专家分析,巴马县的粮食中锰和硒的含量高于非长寿区,铜的含量低于非长寿区。巴马长寿老人头发含锰量均值比其他省市高2~23倍。巴马长寿老人饮食生活比较清苦,他们基本上维持低热量,低脂肪、多饱和脂肪酸、适量蛋白质和丰富的维生素的膳食结构。晚婚少育也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

巴马,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一个山区小县。境内山峦起伏,石峰高耸,居住着瑶、壮、汉等近10个民族。近些年来,这个偏僻小县在国内外名声鹤起。其原因是:数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该县老人与总人口的比居全国县市之首,堪称长寿之乡。

(1)环境宜人,气候温和:巴马地处云贵高原东南部,全县平均海拔300~500米。这里属于亚热带季风环流气候区。年降雨日为131~194天,湿度为79%。年平均气温为19.9~21℃,常年平均气温为20.4℃,最热的7月份,为27.3℃,最冷的时间是1月份,月平均气温为11.5℃。可见,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不湿不燥,四季气候温和宜人。

同时,巴马多属于多岩溶地地貌,土壤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极易满足人体需要。经有关专家分析,巴马县的粮食中锰和硒的含量高于非长寿区,铜的含量低于非长寿区。巴马长寿老人头发含锰量均值比其他省市高2~23倍。巴马的地理环境和自然环境确实得天独厚,这也许是巴马长寿之乡的独特因素。

(2)田园生活,素食为主:巴马的山寨村庄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山顶、山腰、谷底都有村民居住,但不管居住何处,都是一片片山林翠竹,浓荫蔽绿,白墙黑瓦的房舍或用竹、木搭成的“竹楼”掩映其中,环境幽雅、温馨、恬静,呈现出一派田园风光。置身其中,使人不由得保持怡然自得的心境。我们登山访老的村寨叫板么屯,幽谷翠嶂,绿山缠绕村庄。全屯住19户瑶族人家,古稀耄耋老人为数不少,百岁以上的老人就有两位。一位是107岁的芦的花女寿星。她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反应灵敏,性情温和。我们在交谈中问到她:“为什么你们家周围有这么多的高大翠竹?”她笑哈哈地回答:“种嘛!你们不晓得老话说,宁可吃无肉,不可居无竹么。”这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居住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内在关系——生活环境污染少,优美舒适是非常重要的。另一位是110岁的蓝卜平老翁。他鹤发童颜,风趣健谈,说话声音洪亮。我们问他长寿秘诀时,他说:“前半辈子在山里赶马帮,连我自己也没弄清自己为什么能活这么长。”他又开玩笑说:“这么老了,能吃不能干,还不如早去重新投胎转世更好。”他每餐还能吃两碗稀饭。经医生检查,他的肝、脾胃功能都很好。看他的身体状况,足可以再登寿域。

巴马长寿老人大多一生清苦,他们既吃不上大鱼大肉,也见不到奇珍异味,他们长期吃的主食是玉米、红薯、黄豆、绿豆、毛豆、大米等,他们喜欢把玉米和豆类磨成粉煮成稀糊吃,有的掺些红薯。常吃的蔬菜主要有南瓜、南瓜苗、红薯叶、苦麻菜等,野生蔬菜有蘑菇、香菇木耳等;水果类有桃、李子、香蕉、枣、柑橘和柠檬等;油类副食以植物油为主,如寿星最多的西山乡、所略乡,以吃自己加工的茶油、花生油、大麻油为主,很少吃猪油;配料中有香葱、大蒜等。他们所食用的主副食虽然简单,但富含多种矿物质,大量维生素,也易于消化吸收。

我们所接触的长寿老人,大多除逢年过节外,很少吃荤。平时吃的食物都很新鲜,且定时定量,从不暴食暴饮,一般吃七八成饱为度,他们习惯于每日两餐或三餐饭。巴马老人喜欢喝少量的自家酿制的米酒,很少喝高度白酒。也有的自己上山采一些中草药泡酒,他们称其为浊酒。另外,他们有吃淡食的习惯。

巴马长寿老人饮食生活比较清苦,他们基本上维持低热量,低脂肪、多饱和脂肪酸、适量蛋白质和丰富的维生素的膳食结构。也许正是“清苦”给他们带来了健康,所谓“因苦长寿。”

(3)起居有常,长期劳作:巴马山区人的生活一般颇有规律。老人多数都有“鸡鸣而起,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寿星们活一辈子,就劳动一辈子。许多长寿老人喜欢走亲访友,种菜,打柴。在我们登山访老途中,曾遇到一位身背七八十斤柴草且健步行走的妇女,我们问她“高寿了”,她说84岁了,真叫我们惊讶不已。看上去没有半点老态之象。我们问她:“做这样重的活儿累不累?”她说:“习惯了,不累。”若不是亲眼所见,的确难以置信。又如在我们走进卢的花老人的家门时,正巧她不在家,她的家人带领我们到她家附近的一个水渠边,她正双脚站在水渠中非常自如地洗自己的衣服,动作灵活,没有一点吃力的感觉,这就是107岁老人的劳动形象。爱劳动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在巴马,很多百岁以上的老人还时常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捡猪菜、做家务、带小孩等,他们自己深有体会地说:“一天不劳动,全身不舒服。”故当地流行着两句话是“吃得做得”,“长寿在于劳作”。

(4)精神乐观,家庭和睦:在巴马山区,我们所接触的寿星们都很乐观,性格开朗,性情温和,处事随和。他们当中有的很幽默,爱开玩笑;有的喜欢唱山歌;有的喜欢聊天。我们问到一长寿老人:“您整日劳动,感觉日子苦吗?”他笑笑回答说:“习惯了,累了就在树荫下歇歇,唱唱山歌,一会儿再做,很自在。”由此可见,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很好充实。我们所见寿星们的家庭也很和睦,不少家庭是四世同堂。例如芦的花老人个人经历曲折,自幼当童养媳,后两次结婚,一生未生育。如今跟丈夫的另一妻子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起,晚辈很孝顺,她整日笑口常开,无忧无虑,生活得很舒心。不少长寿老人童心未泯,经常坐在竹架上,给围成一团的子孙们讲那些古老的美好传说和动人故事,合家团圆,悠然自得。

(5)祖辈遗传,晚婚少育:从调查资料来看,大多数百岁以上的寿星,其长辈大多有活到八九十岁的。例如,巴马东山乡文钱村103岁的老寿星兰茂良,其祖父活了100岁,祖母90岁,父亲100岁,母亲70岁。可见,长寿与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晚婚少育也是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据调查,全县夫妇都在80岁以上的有200多对,他们结婚的平均年龄为27岁。现在仍健在66位百岁以上的老人,他们的结婚年龄平均为26岁。这在中国农村几乎是难以想像的。晚婚、少育是符合古人的养生理论的。古人极其强调肾精与寿命的密切关系,肾为五脏之本,养生之道在于养肾,养肾之要在于保精。从上述这些晚婚寿星们的事实中,我们可以受到深刻的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