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长寿之人的共同特征

长寿之人的共同特征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纵观古今中外,长寿者之所以长寿都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些好的养生习惯并长期坚持。粗粮和蔬菜属于平性食物,长期食用可以避免热性病的发生。长期食用粗粮,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些疾病的发生。素食中高含量纤维素是他们长寿的重要原因。淡和少也是长寿的重要饮食规律。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人患病的重要因素。前文所述徐特立老人的长寿之道,其中就有“坚持走路”。徐老享年91岁,是他同龄人中屈指可数的寿星。

纵观古今中外,长寿者之所以长寿都是因为他们具有一些好的养生习惯并长期坚持。从他们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一些共同之处。

一饮食粗、菜、淡、少

粗粮和蔬菜属于平性食物,长期食用可以避免热性病的发生。而人类所患的绝大部分疾病都属于热性病,例如,感冒、痢疾、肝炎、精神病、糖尿病、癌症、肾炎、风湿病、慢性气管炎、疮疖、高血压病等。食用粗粮和蔬菜可以避免人类的绝大部分疾病的发生。粗粮和蔬菜均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经过代谢的作用,可以产生导泻的羟基化合物,促进肠蠕动,缩短粪便在肠内停滞时间,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在体内停留时间。粗粮和蔬菜的组织成分能与胆汁酸盐结合,减少其肝肠循环,限制胆固醇的生成、吸收,促其排出体外,可预防、辅助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它们还有防治糖尿病、减肥、防治不育症、抗癌等作用。

粗粮“促”健康

粗粮有小米、大麦、芥麦、玉米、高粱、青稞、黄豆、绿豆、红小豆、豌豆、土豆、红薯、山药、栗子、花生等。它们的作用很多:

第一,粗粮属于中性或碱性食物,长期食用可以避免热性病的发生 人类的绝大部分疾病都属于热性病,如感冒、痢疾、肝炎、精神病、糖尿病、癌症、肾炎、风湿病、慢性气管炎、疮疖、高血压病等。长期食用粗粮,可以减少甚至避免这些疾病的发生。

第二,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粗粮的组织与胆酸盐结合,减少其肝肠循环,限制胆固醇的生成、吸收,促其排出体外,可预防、辅助治疗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

第三,防治糖尿病 粗粮同样含有淀粉,但是食用粗粮后却不易引起血糖的升高,其原因在于粗粮的细胞壁不易被破坏。

第四,治疗便秘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素,膳食纤维素经过代谢的作用,可以产生导泻的羟基化合物,促进肠蠕动,缩短粪便在肠内停滞时间,使大便通畅。

第五,防治肥胖 粗粮的膳食纤维素可调整消化吸收功能,并可产生饱感,有防治肥胖的作用。

第六,防治不育症

第七,防治抑郁症

第八,抗癌

大家熟悉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享年91岁,在西方人饮食偏好肉类的大环境中,他却偏爱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他曾经多次修改为他定制的食谱,把其中脂肪含量高的肉食去掉,换上他爱吃的青菜。他酒也喝得较少,从不贪杯。另一个西方人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英国剧作家萧伯纳,他活了94岁。萧伯纳很注重食品的多样化,饮食粗细粮搭配,以蔬菜为主,他最经常吃的食物是可可菜、黑面包,很少进食高脂肪食物。素食中高含量纤维素是他们长寿的重要原因。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的老师徐特立的长寿之道是“基本吃素,坚持走路,心情舒畅,劳逸适度”。

淡和少也是长寿的重要饮食规律。这里“淡”有两层含义,一是食盐少;二是油量少。“少”是指每顿吃到七八分饱。俗话说:若要身体安,三分饥和寒。七八分饱有益身体健康,是有科学实验证据的。据说美国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们养了200只猴子,100只猴子顿顿吃饱吃好;100只猴子定量供应,只给它们吃七八分饱。实验进行了10年后顿顿吃饱的猴子,胖猴多、大肚猴多,患高血压病、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的多,并且10年中死了50只猴。另外一组只吃七八分饱的,10年下来,瘦猴多、健康猴多,并且精力充沛,活蹦乱跳的多。10年中只死了12只猴。又养了5年,顿顿吃饱的胖猴们基本上都死光了,而七八分饱的苗条猴很多还活着。长寿猴、健康猴都在七八分饱这一组。

二心理平和

人不是单纯的物,他有复杂的心理世界。不良的心理状态是导致人患病的重要因素。现代医学已经由单纯的生物模式发展到了今天的生物-社会-心理模式,也就是说,在诊治疾病时不再把人单纯地看做物来处理,而是要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的心理层面综合分析。可见,保持心理的平和有利于长寿是有医学道理的。

乐观者长寿。清代著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是乐观长寿的典型例子。郑板桥虽一生坎坷,历尽沧桑,但始终以乐观的心情对待。甚至在因荒年为灾民请命而被罢官后也未失意沮丧,而是毅然返回故乡,寄情于山水,纵性于诗画,快乐地度过了晚年生活。国学大师季羡林在他的《养生无术是有术》中曾写道:我有一个“三不主义”,就是不锻炼、不挑食、不嘀咕。季老的不嘀咕首先是指不要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此外就是心中不要老是存着事,凡事要想得开。很多老年人经常担心自己的身体出问题,经常嘀咕,因为每天心情抑郁,忧心忡忡真有可能被嘀咕出病来。季老还曾特别解释了他的“三不主义”中的不锻炼:“这容易招误会,我并不绝对反对适当的体育锻炼。但不要过头。一个人如果天天望长寿如大旱之望云霓,而又绝对相信体育锻炼,则此人心态恐怕有点失常,反不如顺其自然为佳。不必每天费上两个钟头专门锻炼,腿勤、手勤、脑勤,自然百病不生了。”

三适量运动

运动包括身心两方面,既包括身体的运动,又包括思维的运动。如果不注意活动脑子,记忆力容易衰退,还会引起脑部疾病,所谓脑不老,人不老。

前文所述徐特立老人的长寿之道,其中就有“坚持走路”。徐老享年91岁,是他同龄人中屈指可数的寿星。他58岁参加长征,靠双脚爬雪山、过草地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征途。徐老锻炼身体的主要方法是走路。他擅长走长路。徐老曾讲过,“人人有腿,人人会走路,可是并不是人人能做到每天走路,把它当作健身的锻炼方法”。而走路锻炼又有方法,“走路要用劲。‘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走路要像一阵风。走路,要用腿劲,也要用手劲,用全身的劲。走路时要两臂摆动,有时也可以把手背在背后,挺起胸,练练各方面的劲”。由此可见,长寿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做起来也不难,关键在于持之以恒。

季羡林先生虽然主张“不锻炼”,但是他“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那种‘锻炼主义’”,而且他认为自己的养生秘诀就是“千万不要让脑筋懒惰,脑筋要永远不停地思考问题”。因此,季老90高龄仍笔耕不辍,每天坚持读书写作,并且不断有新作品问世。

总之,综合以上长寿名人的养生之道,可以看出,要想延年益寿,首先饮食要清淡,不能暴饮暴食;其次,心境要平和,心胸要宽广,要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最后,要多动脑勤锻炼。如果做到这三点,长寿就不是梦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