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雄激素失衡的后果

雄激素失衡的后果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础性欲与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雄激素水平直接决定基础性欲。但近年的研究表明,雄激素不足在ED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雄激素水平不足造成的ED患者,补充外源性雄激素通常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LOH严重影响男性的生活质量,必须给予重视。雄激素对于青年男子骨质密度的获得和老年男子骨质密度的维持十分重要。中老年男子在雄激素水平下降的同时,伴随着骨密度的降低。

1. 性欲低下 性欲包括基础性欲和即刻性欲。基础性欲是指长期存在的对异性的欲望,它主要由雄激素水平和身体健康状况决定;而即刻性欲是指暂时产生的对异性的欲望,它主要受发生性行为的时间、场所、感情以及伴侣间调情方式等因素影响。二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基础性欲与雄激素水平密切相关,雄激素水平直接决定基础性欲。男子的性欲要求、性兴奋的发生和勃起的能力,都需要雄激素作为“助动力”。动物实验发现,如果切除雄性大鼠的睾丸,雄激素水平大幅度下降,它的交配能力也会下降,并很快消失,如果再注入睾酮(雄激素),交配能力又会恢复。雄激素不足将导致男性基础性欲缺乏。有趣的是,研究表明,雄激素对女性性欲也有明显影响,雄激素水平过低的女性性欲较低。

当然,雄激素并不是维持成年人性欲和性功能的惟一因素。雄犬阉割之后仍有相当的性活动,更高级的灵长类动物雄猿猴,在切除了睾丸之后,性活动并无减少。这些实验均在发育成熟的动物身上进行。如在未发育成熟的动物身上行阉割,包括人在内,就会使这些动物完全丧失性活动能力。

2. 勃起功能障碍(ED) 勃起功能障碍(ED)即阳萎,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男性性功能障碍。一项针对北京、重庆、广州2 226例成年男性进行的调查显示,ED的总患病率为26.1%,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为40.2%。

ED的原因比较复杂。过去人们更多地把ED的原因归结为心理因素或神经、血管性疾病等。但近年的研究表明,雄激素不足在ED发生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雄激素既能保持性欲的旺盛,又能影响阴茎血管扩张的反应能力和海绵体肌肉组织的结实程度,因此,雄激素分泌不足会造成ED。尤其是40岁以后的中年及老年男性,ED往往与“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见下)同时出现,或者作为后者的表现之一。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的主要原因就是雄激素水平不足。

对于雄激素水平不足造成的ED患者,补充外源性雄激素通常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然而,很多ED患者讳疾忌医,秘不宣人,没有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有的人误认为性功能障碍是衰老的必然结果,没有办法治疗,甚至还有的人完全不顾及ED给伴侣带来的痛苦。

3. 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OH) 男性步入40岁以后,雄性激素水平下降或缺乏,会引起一系列病理变化及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和认知功能障碍、性功能减退、生理体能下降和心血管疾病等四大类表现。常见症状有潮热出汗、疲惫不堪、抑郁、烦躁不安、注意力减退、爱发脾气、性欲下降、勃起能力下降、骨及关节疼痛等。临床上把这类症状称为“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LOH)或“中老年男子部分雄激素缺乏综合征”(PADAM)。这种情况有时也被俗称为“男性更年期”。

由于睾酮的生理作用广泛,生殖、泌尿、皮肤、骨骼、肌肉、造血、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等均有雄激素受体,因此,LOH不仅会引发神经过敏、健忘、焦虑、急躁、抑郁等精神心理疾病,更是某些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等的预兆。

LOH严重影响男性的生活质量,必须给予重视。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严重影响男性生活质量的问题常常被忽略。2002年在上海、江苏、安徽3地的一项调查表明,55.28%的调查者有LOH的不同症状,但对LOH的知晓率仅为38.67%,而接受治疗的男性比例极低。

在2009年4月21日主题为“正视睾酮缺乏,关注男性健康”的男性健康调研新闻发布会上,来自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的专家公布了最新调查结果。结果显示,我国40~49岁男性LOH的患病率为19%;50~59岁男性LOH的患病率上升至38%;60~69岁男性的患病率则高达56%。因此,关注男性健康,提高中老年男性对LOH疾病和正确治疗方式的认知已刻不容缓。中老年男性应正确认识LOH,早发现,规范就医。

俗话说:“男人四十一枝花”,即指40岁左右的男人处于人生和事业的巅峰。然而,在另一方面,由于男性40岁以后,体内的雄性激素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逐步降低,生理功能开始下滑。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面对来自社会、工作和家庭的巨大压力,男性往往容易忽视对自身健康的关注。还有些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此种问题讳疾忌医,羞于启口。

除年龄因素外,工作生活压力大、患有慢性疾病、长期嗜酒和吸烟、生活环境恶劣、缺乏体力活动和腹型肥胖等因素也会促发LOH。

目前,对于LOH较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是睾酮(雄激素)补充治疗。它是通过外源性补充睾酮,缓解由于缺乏睾酮而导致的生理变化及临床症状,从根本上改善男性生活质量。目前运用较广、效果良好的口服药物是十一酸睾酮胶丸。必须指出,补充睾酮的治疗必须经正规医院确诊为睾酮缺乏时才能使用。

4. 男性骨质疏松 雄激素降低是男性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雄激素对于青年男子骨质密度的获得和老年男子骨质密度的维持十分重要。中老年男子在雄激素水平下降的同时,伴随着骨密度的降低。研究表明,老年男性每增加5岁,骨折的危险性将增加1倍。因此,与年轻男性相比,老年男性容易发生骨折。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骨折已经成为导致老年男性死亡的第六大原因。国外有研究显示,在髋骨骨折的老年男性患者中,有50%~95%患有男性性腺功能低下症。

骨骼组织的代谢更新主要是靠两种细胞,即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来完成的。先是破骨细胞将陈旧的骨质“挖掉”,随之成骨细胞生成新的骨质将其补上。在成骨细胞的细胞膜上,存在着雄激素受体。通过受体,雄激素刺激成骨细胞的活动能力,以生成更多的新的骨质。青春发育开始之前,骨骺尚未关闭,随着青春期雄激素水平不断上升,成骨细胞的活性大大增加,骨质的建设远大于其破坏,于是在身高(骨骼)不断长高的同时,骨质的密度也不断增加;性成熟时,雄激素水平达到一生中的最高峰,骨骺在此时关闭,骨骼密度则达到一生中的最高点(称为“骨峰值”);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雄激素水平缓慢下降,成骨细胞的活性降低,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加,骨质的破坏大于其建设,于是骨骼密度逐渐降低,很可能发展成为骨质疏松症。当然,除雄激素水平降低之外,中老年男子骨骼密度下降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遗传因素、肌肉力量不足、缺乏体力活动、维生素D缺乏、钙摄入不足、酗酒等。

因为中老年男性雄激素水平降低是其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男性患者应注意检查并补充雄激素。此外,合理地平衡膳食,充足的维生素D和钙摄入,加强户外活动及体力活动,均对骨质疏松症具有防治作用。

5. 男性秃发 男性秃发又称男性遗传性秃发,也称“雄激素源性秃发”“脂溢性脱发”和“早秃”等,是一种常见病。一项在中国5个大城市进行的调查发现,20~30岁的人群脱发比例为10%左右,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比例也逐渐增高,30~50岁人群脱发比例平均为25%左右。

健康人每人大概有10万根头发。每根头发都有一定生命周期,到时候会脱落。通常从生长期开始,1根头发一般要生长2~6年,之后“休息”3个月左右。生长期的毛囊非常大,根部很粗壮。到“退休期”的时候,毛囊就开始萎缩,到“休止期”时,毛囊会变成1个细小的腺体,此时头发就容易脱落。正常情况下,1个人大概每天脱落50~100根头发。如果超过这个标准就不正常了。

一般来讲,男性的脱发主要集中在头顶和前额部。枕部和两侧一般是正常的。严重时,整个头顶部头发全部脱落。

脱发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遗传因素最为重要,几乎90%的病人有遗传背景。此外,精神因素也起很大作用,熬夜、工作压力大、长期紧张、营养不良、某些药物等也会导致脱发。与遗传因素有关的是内分泌,研究发现,体内雄激素水平比较高时,容易导致脱发。男性脱发的主要病因是雄激素水平过高。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古代的太监几乎不会患两种病,即脱发和痤疮。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雄激素缺乏导致脱发。

雄激素可作用于毛囊上的受体,雄激素过高会加速毛囊萎缩变小。头发的生长期本来是2~6年,雄激素可以缩短这个时间段。正常情况下,休止期的头发本来只占10%,但雄激素可以使它们增加到25%甚至40%,而休止期的头发毛囊小,很容易脱落。此外,雄激素还作用于皮脂腺,使皮脂腺分泌的油脂增加。油脂增加与脱发也有一定关系。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有很多男性秃发病人血液当中睾酮水平并没有异常增高。这种患者很可能是其头发毛囊对雄激素的敏感性增高所致。总之,目前普遍认为雄激素是男性型秃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作用机制还没有研究清楚。

6. 痤疮 痤疮俗称“粉刺”“青春痘”等,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散在性粉刺、丘疹、脓包、结节及囊肿等损害为主要表现,好发于皮脂溢出部位,如面部、下颌部和颈部等。痤疮多见于青年男女,一般男性较重。痤疮病程慢,常持续至成年期,30岁以后逐渐趋向稳定或痊愈。

痤疮发病病因比较复杂,主要与雄激素过多、皮脂分泌增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大量繁殖等因素有关。一些患者还与遗传或内分泌失调有关。青春发育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明显升高,雄激素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活动增加。皮脂分泌旺盛,使面部油脂过多。这就为痤疮丙酸杆菌、卵圆形马拉色菌等寄生菌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水解皮脂中的三酰甘油产生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刺激毛囊壁引起炎症,同时刺激毛囊皮脂腺导管上皮增生及角化过度,使皮脂分泌受阻、排泄不畅淤积而产生痤疮。

治疗男性痤疮时,一般可应用抑制油脂分泌药物或对抗痤疮丙酸杆菌药物等,并加强面部日常清洁护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