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日三餐,必须遵循规律

一日三餐,必须遵循规律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帝内经·素问》有云:“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3.消化器官与一日三餐 固体食物从食管到胃需30~60秒,在胃中停留4小时才到达小肠。一日三餐的科学分配是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的。除此之外,一日三餐在冷热的把握上也要注意。所以,膳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日常最好饮用温水,水温在18~45℃。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告诉我们,吃得太多也会得病。因此,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饥饱适中,才能有好的身体。两餐间隔的时间要适宜,间隔时间太长常会引起高度饥饿感,影响人的劳动和工作效率;间隔时间如果太短,上餐的食物在胃里还没有消化,若继续食用食物,会使消化器官得不到适当的休息,消化功能就会逐步降低,影响食欲和消化。

1.生物钟与一日三餐 人体内的消化酶在早、中、晚这三个时间段里特别活跃,由此说明了在什么时候吃饭是由生物钟控制的。

2.大脑与一日三餐 大脑每天占人体耗能的比重很大,而且脑的能源供应只能是葡萄糖,每天需要110~145克。而肝从每餐食物中最多只能提供50克左右的葡萄糖,因此一日三餐,肝才能为大脑提供足够的葡萄糖。

3.消化器官与一日三餐 固体食物从食管到胃需30~60秒,在胃中停留4小时才到达小肠。因此,从食物的消化时间显示,一日三餐间隔4~5小时也是比较科学的。

4.三餐中食物的选择 一日三餐的主食和副食应该荤素搭配,动物食品和植物食品要有一定的比例,最好每天吃些豆类、薯类和新鲜蔬菜。一日三餐的科学分配是根据每个人的生理状况和工作需要来决定的。如按食量分配,早、中、晚三餐的比例为3∶4∶3,如果按照每天食用500克主食来算,那么早晚各应该食用150克,中午食用200克比较适合。

除此之外,一日三餐在冷热的把握上也要注意。我们经常说“趁热吃”,这是怕吃了寒凉的食物会生病,但是热食也要有限度,不能一味的贪热,更不能贪凉,要把握“热无灼灼,寒无沧沧”的原则。古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热食伤骨,冷食伤肺,热无灼唇,冷无冰齿。”所以,膳食应当注意冷热平衡。

1.热食的危害 从冒着热气的面条,到热乎乎的粥,以及热腾腾的火锅,我们的饮食一直离不开“热”这个字。这是因为吃热食可以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能量,帮助人们御寒、保持体温

但是,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饮食过热与食管癌等多种消化道疾病息息相关。这是因为人的食管壁是由黏膜组成的,非常娇嫩,只能耐受50~60℃的食物,超过这个温度,食管的黏膜就会被烫伤。过烫的食物温度在70~80℃,像刚沏好的茶水,温度可达80~90℃,很容易烫伤食管壁。如果经常吃过烫的食物,黏膜损伤尚未修复又受到烫伤,可形成浅表溃疡。反复的烫伤、修复,就会引起黏膜质的变化,有进一步发展为肿瘤疾病的可能。

2.凉食更不可取 在炎热的夏天,人们往往会通过吃冷饮的方式来为身体降温,缓解燥热。但总是吃冷饮会伤害“胃气”,降低身体的抵抗力。《黄帝内经》理论所说的胃气并不单纯指“胃”这个器官,而是包含脾胃的消化(消化食品)、吸收能力,后天的免疫力和肌肉的功能等。

其实,夏天喝点绿豆汤就是很好的清凉解暑方,适当增加白萝卜莲子、黄瓜、冬瓜、香蕉、橙子等凉性食物的摄入,每天吃点凉拌菜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调和体内摄入的高热量、高油脂食物。此外,有关学者研究证实,喝凉开水对人体大有好处,也是最解渴的饮料。冬季若每天都喝点凉开水,还有预防感冒和咽喉炎的作用。

总的说来,最健康最合适的食物温度是“不凉也不热”。许多家长在给小宝宝喂饭时,都会吹至微温后再喂,其实,这个温度对成年人来说同样是最合适的。用嘴唇感觉有一点点温,也不烫口,就是最适宜的。

同样,人们在饮水时也应该讲究温度。日常最好饮用温水,水温在18~45℃。过烫的水不仅会损伤牙的珐琅质,还会强烈刺激咽喉、消化道和胃黏膜。即使在冬天,水温也不宜超过50℃。如果实在怕冷,可以多吃些姜、胡椒、肉桂、辣椒等有“产热”作用的食物,既不会损伤食管,还有额外的保健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