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们日常用药的几个误区

人们日常用药的几个误区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此,人们主观上存在着若干误区。新药的不断出现,无疑给人们增加了与疾病作斗争的新武器。以上事实足以告诫我们:用药必须牢记安全性是第一位的。但联合用药也使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几率大为增加。药品广告旨在推销药品,常夸大药物疗效,而忽略药物安全性,有的甚至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只字不提。

三、 人们日常用药的几个误区

药物作为人们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武器,作为改善机体功能或结构的物质而被广泛应用。这就面临两个问题:怎样对待药物?如何用好药物?对此,人们主观上存在着若干误区。

误区之一:价格高的疗效好

评价药物的客观标准应遵循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原则。药品的价格高低受诸多因素制约,如原料的来源和价格、生产工艺的设备和条件,生产规模的大小和产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劳务人员的工资和盈利尺度,乃至研究开发该产品的花费等。近年来,我国已对零售药品多次降价。零售药品几次降价的主要原因,一是近年来原料药价格下降、企业生产规模扩大等,使生产成本下降较多;二是制药企业增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供求形势发生变化等,药品出厂价明显下降。因此,重新核定最高零售价,将药品的部分折扣让利于消费者。所以说,药品的价格高低与疗效没有必然联系。

误区之二:盲目追求新特药

医药工业在国际上被誉为“朝阳工业”,由于人类防病、治病、保健等的需要,加之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生物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更促进它迅猛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1970~1989年的20年间,每年世界首次上市的新药数平均达50个。

新药的不断出现,无疑给人们增加了与疾病作斗争的新武器。但也不能一味盲目追求新特药。因为对新药的性能和使用效果,尤其是不良反应,需要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考察,以进一步评价安全性。历史上,新药上市后经不起安全性再评价,又撤出市场的事常有发生。如20世纪世纪90年代有一抗感染药物替马沙星,美国药品和食品管理局曾批准上市,并且应用于6000余例患者,后发生了严重不良反应(据报告有溶血性贫血、肾功能衰竭,且有3例死亡与该药有关),不得不于上市两年后将其从市场撤出。在老药中,如20世纪70年代作用于心血管的药物心得宁,在临床应用多年后才发现它的严重不良反应(导致眼—皮肤—黏膜综合征,这是在100万病人/年这样世界性使用规模下才发现的),从而也从市场撤出。20世纪80年代,替尼酸、佐美酸从美国市场撤出,苯亚洛芬和吲哚美辛在英国停止销售,皆因它们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造成患者死亡。以上事实足以告诫我们:用药必须牢记安全性是第一位的。

误区之三:疑心药少难治病

药物治疗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标本兼治。基于这个原则,临床应根据药物作用的选择性,用药品种应尽可能地少,必要时才考虑联合用药。因为,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是相对的,通常药物都有多方面作用,在发挥主要药效时,也会引起一些不良反应。副作用是伴随治疗效果同时出现的,所以是难以避免的。如阿托品可抑制腺体分泌、解除平滑肌痉挛、加快心率等。在全身麻醉时,利用它抑制腺体分泌的作用,松弛平滑肌引起腹气胀或尿潴留就成了副作用;如利用其解痉作用时,口干和心悸就成了副作用。

如今,为了多病同治,或为了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的联合应用已司空见惯。但联合用药也使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几率大为增加。根据合用药物种类和药物不良反应率的关系,合用药物2~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4%;合用6~10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合用10~1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合用15~20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4%。

有报道,我国一年因药物不良反应而住院的人数约250万,死亡19畅2万,这是一个十分惊人的数字。药物的相互作用往往使药物性质、药物疗效发生改变。因此,盲目追求多药同用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有时会适得其反。

误区之四:迷信补药医百病

“生命在于运动”、“药补不如食补”是两句至理名言。无论是调节免疫功能还是扶正祛邪,归结起来主要在于调理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等,使机体恢复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医百病的补药是没有的,补药医百病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梦想。即使是补药,也有作用的选择性,要明确补药适合辅助治什么病,有什么禁忌症。如不辨证论治,盲目进补,如阴虚者用补阳药,阳虚者用滋阴药,将适得其反,产生不良反应。

误区之五:中草药无副作用

中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中草药的传统应用如大黄导泻、麻黄止喘、海藻治瘿等,仍沿用至今。在常用的中草药中,虽然大部分药性比较温和,加之中医用药辨证论治,将中草药根据君、臣、佐、使进行合理配伍,以充分发挥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但也有药性猛烈或毒性较强的,如妊娠期间就禁用芜花、麝香、莪术等有破气、破血、滑利、沉降作用的药物。而且,中药中的配伍禁忌(所谓十八反),就是指有些药物合用时,可能产生剧烈的副作用。所以,认为中草药无副作用,是不客观的。

误区之六:滥用偏方治大病

在民间,偏方仍有流传。其中,有些是来自防治疾病经验的积累,也有些经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而发展为新药。不过,总的说来,偏方是在医疗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形成的。偏方往往带有人为因素,缺乏严格科学的双盲对照比较试验,来证实其安全性和疗效。因此不要轻信偏方,切忌滥用偏方治大病。

误区之七:药品广告全部信

药品广告旨在推销药品,常夸大药物疗效,而忽略药物安全性,有的甚至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只字不提。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其广告宣传必须科学地、实事求是地反映药品的有关使用,否则,很容易对药品广告全信造成误导,危害病人健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