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评“养心八珍汤”

简评“养心八珍汤”

时间:2022-01-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养心八珍汤”在洪昭光的书中已正式列入他的健康箴言。考“养心八珍汤”的原型为《心药方》,原创者为唐代的无际大师。《心药方》第三味药为“温柔半两”,洪教授抄入时却删了。《心药方》第四味药为“道理三分”,洪教授却改为“正气三分”,这一改又出了问题。下面《心药方》的药物是:“孝顺十分”。可洪教授却把这味“药”改为“孝顺常想”。

(七) 简评“养心八珍汤”

“养心八珍汤”在洪昭光的书中已正式列入他的健康箴言。只可惜这箴言不是洪昭光原创,而是他对前人成说的改造。更可惜的是有些地方改得让人啼笑皆非。

考“养心八珍汤”的原型为《心药方》,原创者为唐代的无际大师。无际大师是唐代佛教界的一位高僧,俗姓陈,拜在六祖之徒青原行思能门下,又称希迁和尚、石头和尚,与马祖并称二师。圆寂后于穆宗长庆年间,被谥为无际大师。其《心药方》的全文如下。

大师谕世人曰:凡欲齐家、治国、学道、修身,先须服我十味妙药,方可成就。何名十味?慈悲心一片,好肚肠一条,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阴骘全用,方便不拘多少。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三思为末,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每日进三服,不拘时候,用和气汤送下。果能依此服之,无病不瘥。

切忌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中箭,肚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以上七件,速须戒之。

此前十味,若能全用,可以致上福上寿,成佛作祖。若用其四五味者,亦可灭罪延年,消灾免患。各方俱不用,后悔无所补,虽扁鹊卢医,所谓病在膏肓,亦难疗矣;纵祷天地,祝神明,悉徒然哉。况此方不误主雇,不费药金,不劳煎煮,何不服之?偈曰:

此方绝妙合天机,不用卢师扁鹊医。

普劝善男并信女,急需对治莫狐疑。

将上述无际大师的《心药方》和洪昭光教授的《养心八珍汤》一对照,即可发现用语、句式、体例大多抄自《心药方》,只是作了删节和一些不当的改动。原文第一句为慈悲心一片,洪改为:慈爱心一片。“慈”原指父母对子女的爱,引申为怜爱;悲,为悲哀,引申为悲悯哀怜。

原文较改文词义广、义项宽。原文不仅有爱怜之义,还有(对一切生命)悲天悯人的情怀。当然改了也可以。第二句改得就有点让人莫名其妙了,《心药方》为“好肚肠一条”,洪教授改为“好肚肠二寸”,这似乎有点滑稽好笑。语言有个习惯,我们常说某人生就一副好心肠,我们不说某人生就几寸好心肠。也许,洪教授的意思是说人的肚肠不必全好,好一点就行。那么好和坏的比例是多少呢?一个1.7米身高的人,肠子长度约相当于人躯干长度的7倍,大、小肠全部加在一起约11.9米长,2寸仅相当于总长的5‰,那这样好坏之比也太大了吧。这种99.99%肠子已坏的人,还可信、可交吗?还不可怕吗?以此标准养心能行吗?况且还不知洪教授所说的二寸好肚肠是指肠的哪一段,是大肠?小肠?还是直肠?盲肠?直肠充满糟粕,怕是“好”也难。盲肠长仅5~6厘米,盲肠又俗称阑尾(实际不等于阑尾),已退化,发炎时完全可以切掉。要是遇到这种情况,那不是整个肠子都坏透了吗?上述当然是笑话,但我的观点已明,即箴言应该讲得准确合理,且应符合大众的语言习惯。《心药方》第三味药为“温柔半两”,洪教授抄入时却删了。温柔一词古今词义虽有别,但古义与今义相差不大,即温和柔顺。据有关资料,男子征婚调查,几乎百分之百的男人都要求女方温柔,可见人群中的一半对温柔是多么渴求。然而在过去所谓革命化的感召下,女人都变成“铁姑娘”,即都“铁化”、“钢化”了。不仅女人,社会大众的性格也都普遍变倔变犟了。当今呼唤温柔,说明人与人之间还缺少温柔;当今呼唤温柔,即呼唤文明的复归;当今呼唤温柔,即呼唤真善美,呼唤和谐社会。这本是当前养心非常对症的方药。洪教授力倡养心,却偏偏把它删了,这令我大为不解。《心药方》第四味药为“道理三分”,洪教授却改为“正气三分”,这一改又出了问题。目前社会问题不少,然根子之一就在于正气不张。张正气应理直气壮,大张旗鼓,而洪教授却主张正气仅张三分。那么不正之风,即邪气就是七分了,这样不是邪大大压正了吗?社会还会正常吗?以此养心,人心还会养得好吗?所以党中央在前几年开展“三讲”活动中,其中第一讲就是讲正气,并没有说讲三分正气,其道理就在这里。而且无际大师《心药方》说的“道理三分”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不要总以为自己理由充足,即使你有十分理由也应看成三分理由。要是总认为自己有十分的理由,就一定会和人争,和人斗,好夺,不服人。这和《心药方》后文的“此药用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性三分,于平等盆内研碎”意思相连贯,即要人们不要得理不让人,心量要宽,性不要急躁,要耐得住,不要动火,要平等待一切生命。洪教授把“道理三分”改为“正气三分”,而后文又照搬未改,这样,整段意思就明显不配套了。接着洪教授在箴言中加了“宽容四钱”,这一加又加出了问题。对己要严,待人要宽,这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待人宽到什么程度,当然在不违反原则的前提下要十分甚至十二分的宽容。洪教授让人对别人仅宽容四钱,若宽容总量为一斤的话,那么就是还留有96%的不宽容。对人宽容仅这么一点点,这样做人气量是不是太小了呢?可以断定这样的人受了欺负、委屈,肯定会耿耿于怀,得理不让人,针锋相对,其心头火怎么能平的下去呢?这样的人怎么会与人不争不吵呢?这样的人怎么会和周围的人相处融洽呢?要是人人都这样,和谐社会怎样产生?照这样养心能行吗?

接下去的《心药方》药物有:“信行要紧,中直一块”。“信行”在《汉语大词典》解为“诚实守信的品行”,“要紧”即严格遵守,努力奉行,全句即要人们严守诚信的品德;“中直一块”一句的“中直”即中正刚直,“一块”即始终如一,全句要人们始终如一秉持中正刚直的品行。这两点对于当前社会一些现状尤为对症。当前诚信危机,不少人正义感淡漠,人心被私欲扭曲已是不争的事实。可是洪教授让人养心却偏把这八个字全都删了,不知何故。

下面《心药方》的药物是:“孝顺十分”。可洪教授却把这味“药”改为“孝顺常想”。虽两字之差,意思却大不一样。“孝顺十分”,即十分孝顺,意思十分明确。“孝顺常想”从字面看,仅是要人们头脑中常想着孝顺,不一定要付诸行动,所以这种孝顺可以理解为有想法无行动的孝顺。由于受“左”的影响,在当今社会好多人身上,让他孝顺老人已成为一种奢求。孝顺是中华传统美德,要建立和谐社会,整治人心,就得理直气壮地提倡孝顺。孝顺不能仅仅常想了事,更重要的是落实在行动上。《善生经》中告诉我们为人子者,孝顺父母当做到“一者,能奉养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母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总之一句话,孝顺要落实在行动上,即对长辈生活、健康、精神予以及时、耐心、细致入微的关心,照顾,安排,不仅让老有所养,还应让老有所乐,心情舒畅。

《心药方》的下面一味药是:“老实一个”,洪教授的箴言却改为:“老实适量”。虽也仅两字之差,意思却迥然相反。老实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个人立身社会,取信于人和事业成功的保证。“老实一个”,是让人做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实人,不老实就要吃亏。记得小学课本上就有放羊孩子因为两次骗人说“狼来了”,让人们上了当,结果,真的狼来了,谁也不理他的故事。不仅小学课本上教育小学生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不少家长教育学前儿童,也都让孩子不说谎,要诚实。而现在洪教授却让人“老实适量”。“适量”这量是多少呢?我想不外乎3种情况:①小部分老实,大部分不老实;②一半老实,一半不老实;③大部分老实,小部分不老实。稍加分析即可得出,这3类人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好人。先说小部分老实,大部分不老实这类人,其典型例证就是贪官。贪官只对至亲,如父母、配偶、情人、子女或极个别亲信说实话,可谓小部分老实;而对其领导的群众,对其他任何人,甚至对司法办案人员都讲假话,可谓大部分不老实。这是从人群上分的,从时间上分也是如此。贪官只在小部分时间与圈内人讲真话,大部分时间都在做口是心非、冠冕堂皇的报告或指示,或以假积极姿态来伪装自己。除了贪官外,骗子、绝大部分犯罪分子也多表现为小部分老实,大部分不老实。至于一半老实一半不老实,这在人群中也不少见。有人前半生老实,后半生不老实;有人白天在人面前老实,夜晚在人背后不老实。这在贪官、犯罪分子中也可以找到很多典型。人群中第三种也很多见,有轻、重两种,轻者仅在不便的场合说几句假话,或在某些场合做点不老实的事。这种行为如系偶尔为之,只能算是一种缺点,如常为之,又一旦被人识破,则人格,人的被信任度即会下降。重者也不可小视,如某人平时很老实,或大部分时间对大部分人和事都很老实,只是在考试时作弊,或写论文抄袭,或科研做假,或做假账,是偶尔犯罪,这种人一旦被人发现则可能导致人生跌不小的跟斗,或信誉扫地,或一落千丈,难以再起。我一直弄不清洪教授让人做到“老实适量”是属上面的哪一类?我只知我们的正面教育是一直要人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做老实事。现在洪教授用书本,用讲演大张旗鼓让人们老实要适量,我还是第一次见到、听到。

原文的下面一句是:阴骘全用。阴骘,即默默使安定,即默默地为善做好事,这种现象正是社会所缺,当前也应大力提倡,可洪教授也给删了。“养心八珍汤”中“八珍”的最后两珍是“奉献不拘,回报不求”。这两句中的“回报不求”我赞同,只是很难做到。例如农民种田,则希望有好的收成;工人做工则希望拿到工资;就连僧尼修行,也希望往生成佛。故而绝对不求回报者,世上罕见。至于“奉献不拘”,即奉献多少无所谓,我则不能苟同。我认为当今社会一弊就是很多人缺少奉献精神,人人不奉献只索取,或人人少奉献,多索取,那社会财富从哪里来?要使国家富,要使人人富,就得拘奉献,讲奉献,大张旗鼓提倡奉献,以多奉献为荣,以只索取不奉献为耻。要理直气壮地反对只索取不奉献的社会寄生虫。这样我们的国家社会才会富强繁荣。即使不是或不能奉献智慧、体力创造财富,哪怕人人只奉献一点爱,这社会也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纵观历史,凡具备高尚人品的人,都是极具奉献精神的人。他们为了他人甚至不惜奉献生命。洪教授以不拘奉献让人养心,这种心养成了会有益于我们的社会吗?我看不仅不会有益,还会有害。此外,《心药方》中还有“方便不拘多少”,即大师让人时时为别人提供或多或少的方便,这在缺少礼让与利他心的今天也是十分需要的,洪教授也给删了。

《养心八珍汤》失误、滑稽之处还远不止上述。首先,我们看方剂名称,《心药方》是药方,所以剂型可随便定,可以是丸,可以是散,可以是膏,也可以是汤。洪教授方剂名明明写明是八珍汤,是“汤剂”,而下面制作却又是丸。作为医生,应该知道丸与汤的剂型是完全不同的。当然,这还是小滑稽,更甚者,无际大师这里是以中医传统制丸法为隐喻,让人在修行中要:不焦(不焦急),不躁(不浮躁),要去火性(不要动怒,发火),于平等内研碎(是因为人的平等心不易生,要推己及人,细细体研方能产生。佛法是要人做到自己与别人平等,人与人平等,一切生命平等。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特别于细碎小事处都做到则更不易,故要细研,细细体悟)制丸,药研细要筛为末。大师这里用三思为末(三思有两种解释,一为:少思长,老思死,有思穷。另一解为:再三思考)。末,制药的粉末,此处非实指制药,只是借喻,当解为末尾,最后。即用三思过滤后,因为爱人如己之心难于生起来,所以让人们在修持中要由己思人,由近思远,由有思无,再三思考后,才去支配自己的行为。要点是《心药方》在“三思为末”句后还有“六波罗蜜为丸,如菩提子大”句。我们知道中药制丸多炼蜜为丸,搓捻如梧桐子大小。此处仍非实指制丸,大师是巧以制丸法为借喻,将佛教精义、要旨贯于其中。所谓六波罗蜜即梵文Satpāramitā的梵汉并译,亦译“六波罗蜜多”;意译“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即6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彼岸的方法或途径,为大乘佛教修习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布施(檀那);②持戒(尸罗);③忍(羼提);④精进(毗梨耶);⑤定(禅那);⑥智慧(般若)。在这6种方法中,只有智慧(般若)是根本。没有智慧(般若),前5种方法皆不能到达涅彼岸。智慧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认为此智慧非世俗人之所能有,乃成佛所需的特殊认识。其主要特点在用以观察诸法实像,基本理论为“缘起性空”,以为世界一切事物均为因缘所生,故无固定不变之自性。无所有,不可得。具体讲来,如布施时,不见有我布施,不见有人受布施,不见有布施的东西,三体轮空,这样的布施才是功德。这样的功德如虚空,宇宙一样大,即大义参天,才能到彼岸,才是成佛的条件。如果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布施的果只是福报,不能成福果,也即不能到达涅之彼岸。有了这种六波罗蜜,与《心药方》前文所说的慈悲心,好肚肠,温柔等十味药做出的丸药才是真药、好药。那么后一句的菩提子大小是什么意思呢?这里首先得讲菩提,菩提乃梵文Bodhi的音译,意译为“觉”、“智”等,是佛教名词,是指对佛教“真理”的觉悟。过去借用老、庄术语曾译为“道”,谓通向佛教涅之道路。《成唯识论述记》卷一,不赞成此译,认为凡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涅”之“智慧”,通称“菩提”。《大智度论》卷四十四鸠摩罗什注云:“菩提,秦言‘无上智慧’”,与佛教最高“智慧”含义相近。又《维摩诘经》僧肇注:“道之极者,称曰菩提……”

因“菩提”又意译为“觉”,故佛祖释迦牟尼在荜钵罗树下证得菩提(觉悟),故把此树又称为“觉树”、“菩提树”。菩提子即菩提树子,佛教多用其作念珠,取义为“觉悟”之子。此处大师《心药方》:“如菩提子大小”一语含义已十分清楚。我不解的是洪教授“养心八珍汤”及其解释全文无一处涉及佛教教义,为何却把佛教的修持过程(《心药方》下半段制作、服法等)及佛教最高“智慧”(“菩提子”)等均一股脑儿全部掺入“汤”中,这样八珍汤不是成了地地道道的杂烩汤了吗?我猜想,洪教授在抄入无际大师《心药方》时,可能根本就不解其意,才出此笑话。

根据上述剖析,洪昭光教授的“养心八珍汤”真能很好养世人之心,真能达到他所说的六大功效吗?我看未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