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注意老人行为异常

注意老人行为异常

时间:2022-0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老妈坚决拒绝,而鲍老太确实也存在轻度早期的认知力障碍。一语道出了原委,女儿接受医生意见,鲍老太仍在自己老房,只是为他请了一个每周上门三天的钟点工。这个事例说明鲍老太的行为问题是她女儿对因记忆力减退造成的行为不了解,故此,适当的处理是改变女儿对行为反应作出的处理方式,而不是行为本身。注意防止病人的暴力行为或逃跑。

五、注意老人行为异常

行为是任何可观察到的动作或动作的后果,行为障碍是指某些重复的行为远离了社会准则

“人老看相”,和老人日常相处常会发现老人行为上出现了问题。这种行为异常的老人,有的可能已诊断有精神病老年痴呆症,有的并没有明显的精神病,不管怎样,这些行为实在使家庭成员或照顾者困扰、头痛,感到精神上莫大的压力,对这种不正常行为处理不当,还有可能造成经济、法律、医学上的后果。

1.老人的行为问题

行为障碍一般来说并非是某种急性病的临床现象,有些并不需要立即求医弄清诊断,但是需有效的处理。如果家中老人出现了行为异常,首先要确定这个行为是否确实存在,行为本身是否有问题,这行为的意思是什么,发生在何处,涉及谁,行为发生的时间程度,行为的先兆、模式和结局,造成怎样后果。只有弄清问题的实质,才能针对性解决问题,解决的关键不外是改变对行为的看法、改变对行为的反应和改变特殊行为本身。

这是一个实例,鲍老太被她女儿带去精神卫生中心,让医生诊断她是否脑子糊涂。原因是三个月前这位女儿坚持要妈妈搬出自己住了一辈子的老房子,和她与外孙女同住,她不放心妈妈单独生活。但老妈坚决拒绝,而鲍老太确实也存在轻度早期的认知力障碍。医师对鲍太太进行某些功能上的评估,发现鲍老太日常生活可以自理,也可以使用生活中的各项用具,结论是可以完全地单独生活。当这一结论被告知其女儿时,女儿大为不解,认为不可能,因她妈妈今天就洗了两次澡,还让女儿为她算账。鲍老太在旁听说后就插话:“我这个母亲算不错了,什么事都自己来,女儿就不原谅我记忆力减退。”一语道出了原委,女儿接受医生意见,鲍老太仍在自己老房,只是为他请了一个每周上门三天的钟点工。

这个事例说明鲍老太的行为问题(如一天洗澡几次)是她女儿对因记忆力减退造成的行为不了解,故此,适当的处理是改变女儿对行为反应作出的处理方式,而不是行为本身。这里也告诉我们,凡别人认为有问题的行为,老人本身是否理解,他的动机如何,也需要弄清。

类似情况的老人既无心理问题亦无精神错乱。只是一生长期的性格特征更进一步地走向极端,对人表现不信任,以为他被人忽略和待他不好。到了老年,常会因此激怒于人,以致造成家人撒手不管,老人更相信家人怀有恶意地排斥他。一般来说有些行为并不致发生生活中的大问题,可也使家人受够了。这种老人很难改变他的想法,作为家人只要不理会他的任何想法,不必为他的疑虑作任何反应,只当没事。但以下情况必须去就诊:

(1)迫害妄想

妄想是精神上的疾病,这妄想的出现常带有迫害的性质,而且可能有性的色彩并伴有幻觉,但其他一切都正常。这可发生在原来没有精神病的老人。需要就医诊治,服药可以控制。

某些药物中毒造成的精神病,迫害妄想亦常见,如抗胆碱能药物Aman‐tadine除有迫害妄想,还伴有感觉模糊与幻觉。此外,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喷雾吸入药Alupent或Tolbutamide亦可发生思维障碍,产生典型的迫害妄想。L‐Dopa产生的妄想可先有梦魇。这类情况只需确定了病因,停药即可。

精神病早期伴有的妄想,表现为多管闲事、插嘴、玩弄诡计,污蔑他人偷窃。这些病人因认知缺陷,要维持自己的个人事务已有困难,但否认事实,症状的出现是一种代偿机制。开始时可能因某一东西放错地方或忘记而不见了,怀疑别人偷窃,以后则慢慢会出现较顽固的妄想。开始时家人可给以教育,并协助他保管好东西勿失落,使他放心。必要时须请教精神病医师。家人对此应该始终设法叫他放心,而不是争吵,并帮助老人管理好物件。

(2)被害感觉

病人会有一个顽固的想法认为某人意欲加害于他,而且说得活灵活现,甚至非常戏剧化。这些老人常常没有其他的精神症状。这种迫害妄想常会持续很久。

这症状常发生在精神病中期,病人为防止被害,拒食或拒吃药物。处理的方法并不是要使病人知道他自己错了,而是在他惧怕的方面给予支持,避免环境突然改变,如有变化,应作解释。注意防止病人的暴力行为或逃跑。不要和病人对立,而是让他放心。

(3)恐怖感觉

还有一种妄想,病人有脑子发钝感觉,并感恐怖,相信自己处于危险之中,且常有恐怖的幻觉。

这常在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后发生,如确实药物引起,可以停药。让老人在一个有安全感和安静的环境中,避免突然大声和过度刺激。因有可能逃跑,所以要严密地保护甚至每时每刻不能断人。

(4)浪游

浪游是较严重的行为问题,常有危险的后果,这种情况不仅家庭不愿照顾,就连老人院都不愿接受,这些老人常常有精神病。浪游是一种无目的、无去向或者为去寻求不可能到的地点而盲目走动。

浪游者一般定向力、近记忆、远记忆都有缺陷,人际沟通能力也降低,这些病人往往过去比较活跃。浪游可以是无聊的反应,或者追求刺激。在浪游时亦可伴有不断转动门把、触摸墙壁家具或摇动物件等无意义动作。在陌生地方因恐惧或要求回家会出走。老年病人浪游有时要去一个已不存在而仅在记忆中的地方,或者忘了究竟要到哪里去。

在认知力损害的病人中,浪游也可能是为了去以前的老家,为了财产或安全。

2.常见行为异常的应对

一些异常行为多不发生在健康老人,一旦发现及时就医作出诊断,家人并须了解应对办法。

●来回踱步

病人在思想糊涂时发生的踱步,可以反复出现,常同一姿态,脚步很响,可发生在固定的时间,并伴有一些其他动作,如转门把或擦家具。这是因为精神病人可能烦扰寻找自我刺激,或用活动来缓解紧张和不安。

处理办法是在病人行经之途保持安全。为防止外出,在门上将门闩装在特别地方,如上面或下面病人不易发现之处,或装在外面。在病人所经之途中,置放能吸引其兴趣可拿的物件、零食、摇椅。

●不知走向

病人表现出要去某处,但是牛头不对马嘴,他会自行离家,如遇阻挡他会与你拼命,一般他会讲去何处,可不符合现实的情况。例如一个96岁的老太说他要回去照顾他的孩子。这种行为好发生于傍晚。病人一般思维混乱,定向力障碍,他要去一个舒服和安全的地方,为了去除他的孤独、惧怕,但这地方早不存在或不可能到达。

这应解决藏在病人行为后的想法,让病人说出他的想法,慢慢反复使他放心,回到现实之中。多和病人接触,并有一个优美的环境,例如轻音乐和可口的点心,使病人感觉满意。门要闩住,并让周围邻居或街坊知道病人的外貌(可示照片),若病人外出应伴随,直至他愿被领回家。

●逃跑企图

病人有时想逃离住所,如遇阻挡,会使用暴力。病人亦可能头脑清楚并无定向障碍,仅是单单从一个陌生处想回家或去他喜欢的地方。如果老人头脑没有问题,可设法和他商量。

●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包括拳打、脚踢、推撞、口咬、高声辱骂或恐吓的姿势。发怒是人的正常感情,这是对环境或人际交往事件的适当反应。攻击行为是愤怒上升到使对方伤害或感受到恐惧的程度。攻击行为的产生是病人有妄想,对周遭的处境产生误解,感到恐惧与危险,患了痴呆症,对人们的行动有时会误解,大脑损伤的老人忍耐性很差,特别是失去定向力,顽固的疼痛、无法与他人沟通就更无耐性;有的老人并不糊涂,具有理性,当他们因恐惧、失落或不能达到目的引起失望,突然充满绝望的感觉,从而会有忧虑,为了重新达到他的目的,会有攻击行为。如无法控制,应送医院。

●就餐不安

病人刚坐下进食不久,即起身走动,或玩弄一会食物就起身,这种情况见于急性期的精神病或精神病的晚期。这是由于病人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刚坐下,他们就已把刚才要做的事忘了,这就表现为坐立不安分。这种情况可在病人可以取到的地方置放一些零食,一天可多餐,但食物务求简单,如需要可以喂食,并定时测定体重,了解其营养是否充分。

●滋扰不停

相对来说,这一行为比较少危害性,但亦会使家人讨厌。所谓持续无聊的滋扰,一般有下列特点:所作所为漫无目的;扰乱气氛、干涉家庭间正常的沟通;持续不停;需要他人作出行为或语言上的反应;扰乱正常物件的秩序,例如将东西移动堆集,重新摆放,但却杂乱无章。一般发生在早期或晚期老年性痴呆,在长期慢性精神病亦会偶然发生,特点是这类病人不思休息,处于激动状态,但他们失去与人们正常沟通能力,也缺乏针对和实现特定目标的能力。从家人来讲,应以很好的耐心来面对,而非责怪病人。

●问个不停

不断提问同一问题,没有休止。病人可能想起需要了解一个问题,可是记忆完全丧失,根本记不得。处理方式是给予简单答复。病人若尚有认知力,可用笔记帮助其记忆,有时可将常问的问题答案贴在门上、钟上或日历上。

●重弹老调

这一情况是病人寻求与人们谈话或接近,但却失去了谈话所必需的技巧和能力,所以说来说去都是同样几句话。应设法和他谈话,但要简单。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提供病人信息,使他自己感到在与人们谈话。

●劳作不倦

病人自己做某件事,做得很正确,但反复不断,如一件衣服烫了又烫,浇花浇个不停。

这情况要是病人停不下来,那是他知道想做某一事,但如何做或已做却忘记了。所做的常为以前日常所需要去完成的工作。对这行为的处理可任凭他,只要不会发生危害。

●胡搅一通

病人取房内物件到处摆放,如将衣服全取出放在餐桌上,将书堆放地上,将东西藏起来。

处理方法将存有重要物件的抽屉、物柜上锁,或将重要物件或不必需物品另外置放在病人不易取得之处。给病人其他物件代替消磨时光,如给予扑克牌或骨牌等让病人去玩,也可让他做一些轻的家务,如洗碗、折衣等,即使做不好重新做亦任他去做。

●形影不离

在家中跟随着照顾者,寸步不离,病人有不安全感怕走失或被遗弃。处理方式是改变环境结构,如用栅栏门,使病人可以看到照顾者在工作,而不感到孤独,也可在照顾者工作时,旁边置放椅子,让他坐着。

●疑神疑鬼

很多种老人的精神疾患都会出现怀疑,这些怀疑表现为回避他人、攻击殴打、怀疑别人偷他东西、谴责说虐待他,这会使家人很痛苦,这一行为本身的怀疑使得处理变成棘手。再者,有时此情况亦非有病,而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病者,亦决不认为自己有病,只是他人造成了他的痛苦。一旦出现各种怀疑的念头,应该就医,任其发展,后果可虑,这种现象并非正常的老化的过程。此处所谓疑神疑鬼是对人无故怀疑,错以为别人将加害于他。

●睡眠障碍

老人的失眠并非都是行为问题,如果老人有精神疾患,在夜间不睡,那在家中就有很大问题。当睡眠障碍被认为是一个行为问题时,那必须在失眠同时伴有不当行为,并造成他人的痛苦。有精神错乱的老人在半夜醒来时常会暂时失去定向力,并伴有不正常的行为。应就医并照医嘱服药。

●夜魇吵闹

老人一旦半夜醒来,表现惧怕、恐怖、唤叫,并欲逃离。这些老人多半精神错乱或糊涂,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也无时间观念,特别是精神错乱病人改换了住所或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如果病人仍具有阅读和理解能力,可以提醒他注意,如在床边或醒目之处贴上字条,例如:“你正睡在儿子××家,他在对面的卧室,正睡着。”至于头脑糊涂到已不能认识这问题,那么房内宜有人陪伴。

●日夜颠倒

老人半夜起床,穿衣,开亮电灯,做家务或准备上街。或老人醒来,在房内走动,布置住房,或找人聊天。这情况多发生在晚期的老年痴呆症。对这一情况的处理,一般是让病人看到室外一片漆黑,告诉他这是夜晚应该安静,设法让病人再上床。平时白天要让病人多做体力活动,而在睡前才可能安静。并试试有哪些办法有助于入睡,例如睡前喝一杯热牛奶,或洗个温水澡,播放轻音乐,房内灯光保持暗淡。假定一切都无助于病人夜间起床,那只有从安全角度考虑,卧室外应装栅栏门,最好在外面扣住。

●拒绝照料

拒绝照料是指老人阻碍完成照料他健康的各项工作。这常见为不愿洗澡、换衣和进餐。但首先也要弄清到底是否是行为问题。一个老年病人,女儿说他不肯洗澡,事实上,老人一生习惯于每周洗澡、洗头一次,病后住于女儿家,女婿说我家人习惯都每夜要洗澡。这种情况是习惯不同,就不能视作行为障碍。精神错乱的后期会糊涂,不认识人,也不知所做的有何目的,连洗澡也忘了。有的怕水,有的不肯脱衣,特别在异性面前。还有严重的抑郁病人常会拒食和不愿接受任何个人的卫生照料。

●消极对抗

病人对个人卫生拒绝合作,如让其洗澡站着不动。晚期老年痴呆病人不愿洗澡是他们怕水,怕跌倒,并且不明白你要他干什么,这时需要像教小孩一般,一步一步地教病人,例如你要让他擦身,就将毛巾放在手中,然后牵着手教。

●坚决不肯

有的情况病人主动拒绝,如让其洗澡,帮他脱衣,他会紧抓不放,甚至大喊救命。这时应对办法是洗澡的次数尽可能减少到非洗不可。或仅改用毛巾擦身,若必须洗,则准备充足人力,以防止伤害,但这也必须不致引起病人发怒才可。

●口是心非

有时老人口头上同意,却没有行动,或甚至提出其他理由来拒绝,这出现在有抑郁症的老人,也是病人表达厌恶的一种方式。针对这类情况,不必以逗趣的方式希望病人会合作,应该以严肃、坚定、慈爱的态度,让病人知道这是既成事实,非做不可。甚至可以牵着病人的手做。

●拒绝饮食

老人拒绝进食或玩弄食物却不吃,他说饱了不饿或者不能吞咽,事实上却不存在这些情况,这往往是抑郁症的症状。老人会很快瘦下去。有此行为的老人,应找精神科医师诊治。应避免强迫喂食。

●突然袭击

病人可能突然殴打他人,或污蔑他人将加害他,或用不适当的字眼骂人,被他攻击者有时并不认识。这一行为的产生是对外界的误解或由于幻觉。如因环境因素造成,用简单的言词作解释,如果只有一人在场,不应用说服或说理的办法对付病人,首先是保护好自己,并设法得到他人帮助,如果老人常有此行为,应有一体力好的家人,由他负责对老人谈话,并握紧老人手臂,带他到另外空屋中,不要有其他人,谈话的语调要坚定但声音低柔,使病人感到安全和放心,直到病人静下来,不再激动。

●大发脾气

发脾气可直接对人或对物,如摔东西、吐唾沫、尖叫、跺脚、或叫人走开,甚至过去很温顺的老人也会突然暴躁。有时疲倦是一个因素,老人自己或家人并未在意疲倦,但病人因倦感到不舒服。有些老人因病尚未明确诊断,这时身体上感不适,吵闹犹如婴儿感不适时,哭闹对于过去脾气好的老人要考虑这点。当然也可能因某些事件引起不快而发脾气。

处理这种事件最好是发现老人可能发脾气之前,例如活动增多、踱步、摇摆、叹气、或特殊的表情,就应有所警惕,此时避免给予任何激惹,不和他开玩笑,不要求他做什么事,设法弄清事情原委,给他一个安静的场所,可播放一点老人平时喜欢的音乐、声音要轻,此时亦可给服用一点镇静剂。如常发脾气,看看老人有哪些毛病没有给他处理的,例如便秘、牙痛、脚上的老茧、鸡眼、荨麻疹、皮肤瘙痒等,并使老人在平时生活中感到满意、舒适。对于有些病人的要求,如可以办到的,要给予考虑。老人的这些不适当的行为都可能在有老人的家庭发生,某些是由于精神上的问题,需要医师的治疗,但即使在治疗中,家人也必须面对这些行为,给予合理的应付,这样才不致因处理不当,而愈演愈烈。

3.不同情况做不同处理

行为不能笼统地下结论,必须描述其过程,例如一个照顾老人的钟点工说:“这老人很粗野。”并没有说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原来是这老人每天下午当他被绑在轮椅上或在夜间睡醒时会大喊:“救救我、救救我。”喊了几分钟才肯罢休。

人到老年各种功能减退,更需要依赖周围的环境,环境给予的限制,更易使之受伤害。老人发生不当行为,须考虑环境,即某一费解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有一篇研究老人院中的攻击行为,发现这些行为28%出现在早上9~10点之间,正当老人院活动最多,洗澡、治疗、发药等等,这时发生的打人、骂人的行为,很可能因为对病人的要求与病人的能力和功能水平不相适应,激怒了病人,这种情况同一老人在家庭中也许并没这一行为,因在家中对病人有更多监护,却很少有要求,所以有时改换环境事情也就解决了。

不当行为的发生有些与某些人在场有关,而换了别人就不出现。老年病人常有偏见,以至于可以接受某一些人之助,和听一些人的话,却不能接受其他人之助,这个情况尽可能给予调整,这比教育改变老人的观点更为简单有效。有些家人间过去有矛盾,如果照顾者和老人存在疙瘩没有解决,这样就会影响有效的照顾,也可能出现一些扰乱行为,若有条件换人比进行调解更好。

不当行为的频度可以反映问题的严重度,如果一个老人天天整夜不睡,把老伴吵醒,当然问题比夜间偶然醒来者来得严重。

不当行为是否有一个特定的后果,如有应早做预防。如果在一定条件下才出现行为不当,应在这一条件存在时即采取措施,不要在行为发生后才做出反应。

行为的发生都有一定背景,也有它一定的意义,只有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后才能作出分析。行为的结果满足这老人心理上的需要,或者达到它的目的,因而这个不当行为得以反复出现。要改变不当的行为并不容易,当不可能改变行为本身时,可以改变对行为的认识。例如一位照顾老伴的先生这么说:“家务全由我做,清洁、烹调、购物,可子女来时,她说她整天忙于家事,人都累了,对我为她所做的一切非但不提,反而将我视为一条懒虫。”但当这位先生认识了他太太因老年痴呆症,从她心理上存在着否认这个毛病,并有要面子的心理,才会如此说。这位先生从此就不介意他太太如何说了。如果在认识上有转变,从而对行为作出的反应也不一样,例如原来这先生听他太太那一说非但要争辩而且更生气,可现在当着子女面,他会说:“是呀!你们妈妈真是一个好主妇,我真不知道没有他该如何生活呢。”当然有时必须改变行为本身,例如某些夜间不睡、白天睡,就要通过药物或别的方法改变行为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