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震出来的胆量与智慧

震出来的胆量与智慧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灾情之重,毁害程度之大,损失之惨重,举世罕见。灾后第10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第14天,唐山电厂发电并网;震后第28天,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一年时间,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的40年中,在收获物质财富的同时,又收获到了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文/李国晏

唐山市经历的1976年7.8级大地震,是在人们夜间熟睡的情况下发生的,因其地震中心距地皮表面只有十公里,属于浅源地震。因此,灾情特别严重。这场大地震,把一个经过一百多年建设的工业城市变成了  一堆废墟瓦砾,造成24万人遇难,16万人受重伤,7000多个家庭绝户,数十万户居民无家可归。工厂停工、矿区停产、交通停止、通讯中断,人们失去了吃饭、喝水、穿衣、睡觉和与亲人团聚的基本生活条件。灾情之重,毁害程度之大,损失之惨重,举世罕见。当时,被人称为“迄今为止400多年世界地震史上最悲惨的一页”“20世纪全球十大灾难之一”。西方有人断言说:“唐山从地球上抹掉了。”

(一)

唐山真的会被大地震抹掉吗?这场严重的自然灾害,应该说,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地方,因其难以迅速集中千军万马的智慧和力量,难以形成统一的组织指挥协调力量,确实有被抹掉的可/能性。然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又经过长期战争磨难,久经自然灾害锤炼的唐山人民,有胆量、有智慧、有勇气赢得战胜这场灾难的主动权,战胜这场灾难完完全全地变成了现实。请看:大地震之后,唐山人民很快擦干眼泪,掩埋好亲人的尸体,投入了那场老少齐动员共同参加的抢险救灾的战斗。在废墟上磨炼出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为社会主义增添光辉的坚强信念。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唐山人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起新的家园。灾后第10天,生产出第一车煤;震后第14天,唐山电厂发电并网;震后第28天,炼出第一炉钢;震后一年时间,工业企业全面恢复生产。震后第二年,全市的工业产值超过震前水平,农业生产得到全面恢复和发展。唐山人民经过近40年的艰苦奋斗,在渤海之滨的百里废墟上,重新建设起一座设计更合理,操作更科学规范,人居、科研、文化教育全面发展、城乡协调格局更加合理的现代化工业城市,成为河北省的首个经济强市,经济总量占到了河北全省的五分之一。唐山这座城市,不但没有在那场强烈大地震中被抹掉,反而又以新的姿态屹立在渤海之滨,并且成为我们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唐山市所属的曹妃甸开发区及其新开拓的地区,已经被习近平胡锦涛等领导同志视察过,并称之为“国宝之地”和“中国环渤海地区的一颗耀眼明珠”“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

(二)

唐山人民在抗震救灾的40年中,在收获物质财富的同时,又收获到了最重要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胆量,是敢于向大自然挑战,敢于迎战自然灾害,以实际行动抗灾、减灾、灭灾,同自然灾害做斗争中取得的精神财富。

唐山人民在毫无思想准备,从不具备抗大震防大灾经验的状态下,遇到这样一场突如其来又是毁灭性的灾害,面临着这样一条绝人之路,脚步还怎么走下去,确有一些人表现出畏惧不前,不知所措,失去了必胜的信心。然而,这些人经过沉重的思考,特别是他们想明白唐山市的近百年发展的历史,回 忆1948年12月唐山市回到人民的手里之后,跟着共产党建设新唐山的实践,人们认识并且相信了这样的真理:事在人为,路在人走,灾难是人民磨炼增强奋斗意志的舞台,最后的胜利,一定会属于人民。有了这个胆量,他们在大灾面前不认输,不弯腰,迎难而上,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埋头苦干,百折不挠。正是在这种胆量的支配下,唐山人像从敌人手里刚刚夺回旧唐山一样,在废墟上又建设起一个新的唐山。唐山人坚持发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用自己的双手,把简易房一间一间地建起来,工厂一滴一点地恢复发展,农田一沟一坡地治理。经过苦干实干40年,终于在人民的手中,在破乱不堪的废墟上又建成了一个比震前规模更大,功能更齐备、市容更美丽、生活更舒适、城乡更协调、经济文化更繁荣的新唐山。这种胆量是非常可贵的。

(三)

唐山人深信,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因此,在抗震救灾的恢复建设中,坚持用先进的观念武装群众,坚持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不断地更新旧的思想观念,开阔思路,放眼世界,使恢复发展的实践,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规律。

一、克服传统观念,开辟新的视野,把思想定位放在世界大格局之中。他们站在世界看唐山,跳出唐山看唐山,跟上世界形势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

2010年7月17~18号,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唐山视察时指出:要把唐山市和曹妃甸开发区建设成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总书记的深情厚谊,切中了唐山人民的心愿,阐明了时代对唐山建设的要求,拨动了唐山人的心弦。从2000年以来,唐山人民坚持走改革开放、绿色发展之路。在市内恢复建设取得一定成就的基础上,马上把眼光转向沿海开发,走以港兴市的振兴之路。先后修建了京唐港和曹妃甸港,开辟了通往各国的70多条航道,从这里走向世界,打开了海上通往世界之路,取得了日新月异的成就。在唐山市这个经济总量占河北省五分之一的城市,迈出了城市功能和工农各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新脚步。“伤疤城市”在变成“美丽花居”,新建的坐落在市中央的南湖公园,占地28平方公里,曾经是开滦集团采煤沉降区,经过百年的地下开采,形成了水洼遍地、凹凸不平、杂草蚊蝇肆虐的城市伤疤,如今变成绿树鲜花处处可见,充满诗情画意的公园,被市民爱称为“城市绿肺”“天然氧吧”的理想胜地,28万株异域鲜花将在四月中旬与游人见面。不占一分肥地,扮出十分美丽。这里已成为2016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最佳会址。全市的经济发展不仅顶住了下行的巨大压力,而且出现了企稳向好的良好态势,去年落实的亿元以上投资项目96个,其中大部分为京津冀合作项目,全部是属于渤海沿岸开发的绿色工程。

二、从古人的实践中寻求答案,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建设开发之路。

以曹妃甸港口的小沙岛为例,这个原本不足四平方公里的小沙岛极其平常,很不引人注目,多年来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早在97年前的1919年,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曾对该岛周围海水的水深无冰,深海槽直接连通黄海航道的自然环境,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因此,在他亲手制订的《建国方略》中明确地提出:要在此地建设一个“和纽约等大,……为世界贸易之通道”的“北方大港”。由于历史和战争等多方面的原因,在孙中山先生任职期间和后来的较长时间里,此事没有按照孙中山的构想办成。如今,唐山人在恢复建设中发现这个历史遗憾,痛下决心办好此事。从2003年起,在建成京唐港之后,顺理成章地开始了对曹妃甸港口的开发建设。十三年间,累计投入资金4000亿元,建起来的曹妃甸港跨入全国大港的行列。建设起67个泊位,与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往来,每年的吞吐量达到2.9亿吨,累计完成进出口3.4亿美元。仅在2014年,就实现生产总值367亿元,实现公共预算收入60亿元。事实深刻地证明,走以港兴市、绿色发展之路,是一条成功之路。

三、从过去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找到一条文明绿色的发展之路。

唐山人心里很明白,在过去的一百年建设中,唐山市是以发展“钢铁、煤炭、水泥、陶瓷”等四大支柱性工业而崛起的。过去百年建设实践中反复证明,这样的思路在一定程度上是浪费了资源,浪费了能源,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平衡;生产出的那些产品,是难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因此,确认必须走改革开放之路,在经济结构上转型升级,走出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之路。在恢复建设中,市委市政府领导带领全市人民,敢于向传统观念宣战,敢于破旧立新,全力治污减排,发展绿色产业。 目前开滦集团已经实现非煤炭收入占总收入的90%。全市原来的四大支柱产业,正在被取代,以装备制造、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开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以每年20%的速度成长,唐山市已经成为京津转移疏散城市功能的重要支柱。有史以来,第一艘40万吨级货船驶入曹妃甸港区。张唐铁路全面通车,港口腹地得到拓展。唐山市已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

唐山市这个工业重镇,40年前的震痕已经不复存在,一座崭新的城市已经出现,屹立在渤海之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