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东成了孙中山实施平均地权的最早的试验场。他的平均地权思想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和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社会经济思想影响。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广泛宣扬他的“平均地权”思想,其具体内容归纳起来包括:“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以及“土地国有”等几项。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孙中山寄希望于平均地权来实现其天下为公的理想。

1912年6月9日,孙中山在广州行辕举行谈话茶会,向记者、议员等再次说明平均地权之意义,解释广东都督拟交省议会议决之换地契收税案,希望议会及报界“能通过而鼓吹之”。在广东,由胡汉民、廖仲恺等人主持,省议会已议决实行土地抽税法,先更换地契,确定契税抽值标准,然后照价纳税。孙中山认为,“果能以此绝大之建设,先施行于广东,则其功比改革政体更远大”。广东成了孙中山实施平均地权的最早的试验场。在他看来解决土地问题是发展实业的首要条件,“地权既均,资本家必舍土地投机业,以从事工商,则社会前途将有无穷之希望。盖土地之面积有限,而工商之出息无限,由是而制造事业日繁”。由此开始,民生主义就可次第实行了。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民生主义两大经济纲领之一,其宗旨在变革旧的土地制度,用征收地价税和土地增价归公的办法,实现“土地国有”,消除地主从地租及地价增涨中获得暴利的可能性,同时避免工商业发达后土地涨价而出现贫富对立的社会问题

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起源

孙中山游历欧美时既看到其经济的高度繁荣,也敏锐地感受到其社会的严重危机:农民破产、工人失业、劳动者贫困加剧,贫富悬殊严重,社会矛盾尖锐。他当即认为中国的落后可以转化为优势。只要能事先计划好社会的变迁,在物质繁荣之前,积极探求正义与公平的经济制度,防止物质成就引起社会混乱。可见,孙中山早期所渴望的并不仅是以西方的形象创造一个社会,而是计划一个更高形式的社会秩序。

孙中山在英国时,进一步领略到西方政治、经济理论的迷人魅力。他的平均地权思想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穆勒和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的社会经济思想影响。

约翰·穆勒(1806—1873),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大发展但又是社会大混乱、大变动时代,当时英国贫富两极分化严重。他积极探索折中、调和的方法,达到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的目的。他认为高昂的地租和土地炒作是造成分配不公和经济结构扭曲的主要原因。他主张用征收土地税的方式消除社会的不平等和土地投机行为。他指出,土地是天然产物,不是谁生产的,地主通过占有土地,要求在生产物的分配中分享一份,违背了社会正义的一般原则。他强烈反对地主靠地租过着不劳而获的寄生生活,主张对地主的地租征税,消除地主土地私有制度。当然不是没收全部财产,而是没收由于事情的自然发展而增加的财富,用它来造福于社会。他认为私有制的含义是对个人拥有其劳动和节欲的成果给予保证,而不是对没有任何功绩、也不作任何努力的人也给予保证,那样不但不会促进私有制合理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同这一目标相抵触。

亨利·乔治(1839—1897),一生致力于土地问题的研究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宣传。他认为土地被私人占有是社会贫富不均的主要根源,主张征收单一的地价税归公共所有。1879年,他的著作《进步与贫困》出版,在当时的美国和西欧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掀起了一场世界性的土地改革运动。他说,所谓“进步”这种新力量,“好像一个巨大的楔子,不是在社会底部打进去,而是在社会中部穿过去。那些在分裂点以上的人们,处境上升了,但是那些在分裂点之下的人们被压碎了”。不断暴涨的土地价格和地租,不仅吞噬着工人的生活福利,也在无情地破坏着生产力本身。因此,亨利·乔治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土地私有制度,认为是这种不平等的制度造成了贫困和萧条。不过,他认为没有必要充公土地,只有必要充公地租。

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的实施要领

征收地价税不仅是一个财政手段,更是一个平等社会的蓝图,是对“大合作社会”的想象与大同社会的追求。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广泛宣扬他的“平均地权”思想,其具体内容归纳起来包括:“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以及“土地国有”等几项。对此,他在1906年同盟会的革命方略及《民报》周年演说中都阐述过。1924年,他在手书的《国民政府建国大纲》第十条中,再次对此作了较为简明的概括:“每县开创县自治之时,必须先规定全县私有土地之价。其法由地主自报之,地方政府则照价征税,并可随时照价收买。自此次报价之后,若土地因政治之改良、社会之进步而增价者,则其利益当为全县人民所共享,而原主不得而私之。”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孙中山寄希望于平均地权来实现其天下为公理想。“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涨价归公”“照价收买”四个环节若能发挥作用,就可以消灭城市土地投机和农村土地兼并,杜绝靠炒卖土地大量吞食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巨额地价增益的现象,并促进土地的开发利用,达到“地尽其利,地利共享”。把全国的土地税和“增价归公”的钱用于政府所有财政开支、公共福利等事业,使全国人民过上富裕生活。

参考文献

1.韩剑锋:《孙中山土地观渊源探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2期。

2. [以色列]史扶邻、高申鹏:《孙中山的早期土地政策——“平均地权”的起源与意义》,《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2年第5期。

3.夏良才:《论孙中山与亨利·乔治》,《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