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作用是什么?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作用是什么?

时间:2022-0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从中学生阅读的现状来看,这样的常识似乎正在被学生、家长和教师所忽视。其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本校80%以上的初二学生实际上把日常阅读等同于文学阅读。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多学科经典阅读系列课程”,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校教师的实际阅读以及能为学生提供指导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因此,在课程结构上,基本不具有完整性和闭合性。

“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否则便无所得,枯燥了。”鲁迅在给文学青年的一封谈阅读的信中这样说。阅读,不能等同于文学阅读,甚至不能等同于文史阅读,这本应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但,从中学生阅读的现状来看,这样的常识似乎正在被学生、家长和教师所忽视。在实施“走进图书馆”项目课程之前,我们曾经对本校初二两个班的学生进行过一个小小的阅读调查。其中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本校80%以上的初二学生实际上把日常阅读等同于文学阅读。当然,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据了解,科普类、社会类、事实类的书籍,有不少学生也有过接触,但是,当学生面对关于“初中生阅读情况调查”这样的题目的时候,学生们还是更多地在问卷上反馈自己的文学阅读情况(当然“文学阅读”的情况或许也并不乐观)。这里,我们注意到一个问题,在学生的意识中,“阅读”与“文学阅读”或“语文课阅读”的概念几乎是等同的。

我们也注意到了北京几所中学给中学生开列的基础阅读书单,在这些“书单”中,绝大多数阅读书目均为文学作品,其次是人物传记,而科普读物和社科类普及型读物所占比重较小(北京西城区某中学开列书目中,科学技术类书籍所占比重最大,占20%;也有一些中学所列的必读书目均为文学作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也会发现“阅读”这件事主要是依靠语文教师在做,在一些地方,“读书”甚至变成了只有语文课在提倡的内容。

从我们的调查和对各中学开列“书单”及其日常阅读教学的关注中可以发现,“阅读”与“文学阅读”,“阅读教育”与“语文课阅读教学”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常被混淆。这或许是当前阅读教育所呈现出的一种“走偏”的现象。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在一个针对15岁左右的中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项目中,将阅读素养定义为“以开发知识、潜能和参与社会为目的,对阅读材料或文本理解、运用和反思的能力”。开发知识,开发潜能,参与社会,都应当成为中学生阅读的重要目的,对各种阅读材料、文本材料的理解、运用、反思的能力,都应当成为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单纯的文学阅读和消遣类阅读显然是不足以承载阅读教育的全部功能的,特别是在开发知识、参与社会等方面,科技科普类读物和社会科学类读物的阅读就更显得重要了。然而,据一项关于中学生阅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其抽样的中学生中,仅有17%的学生“可以完全读懂”说明书或手册,另有10%的学生甚至“根本读不懂”说明书或手册。在实际阅读教育实践中,实用类、科技类、社会科学类的阅读教育明显滞后,学生阅读能力培养不足,实用类、科技类、社科类文本阅读能力发展尤为缓慢。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历来重视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奠基作用,开展了丰富的项目课程、实践课程,并依靠清华大学和各大科研单位、社会组织等为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思维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基本阅读素养的养成是不可或缺的。这里所说的“基本阅读素养”与PISA关于阅读素养的定义基本一致。而单纯的文学阅读和消遣阅读(当然,这两者在中学生的阅读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不足以承担起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奠基的作用。对于科技类、社科类、哲学类、经济类、历史类等多学科类别的经典型普及性读本的初步涉猎,特别是在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基础的中学教育中,跨学科阅读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无论从中学生阅读的现实状况及问题出发,从国内外有识之士对于阅读素养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出发,还是从本校对于学生培养的目标定位考虑,在“走进图书馆”项目课程中,推进实施“多学科经典阅读系列课程”都是非常重要的。

多学科经典阅读系列课程的开设旨在拓展初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跨学科的阅读习惯,普及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形成跨学科的通法通识,更加全面地养成学生的阅读素养。因此,我们在“走进图书馆”项目课程中,专门设计了“多学科经典阅读”课程,希望能够通过该课程引导学生发现“阅读”的外延远大于“文学阅读”和“消遣阅读”,进而更加明确阅读的意义,并拓展自己的阅读范围,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思维习惯,较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并在此基础上,凸显阅读的多元性和选择性,鼓励学生在全面阅读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领域和书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重点研读。

为此,我们的“多学科经典阅读”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系列,这些系列课程在完成上述目标的同时,又各自有其独特的课程目的。现简介如下:

1.文学与语言学经典阅读系列课程

主要包括“文字学”“中国文学”“英语与英美文学”三个课程方向。

这个系列课程的主要设计目的是探究文字魅力,感受文学之美,比较东西方文学的异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主要立意与文化传承与交流,使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知道我们的文字、文学从何处来,增强对本民族语言文学的热爱,并了解异域文学与文化,在文化比较的大视野下加深民族认同与文化理解。

2.数学与经济经典阅读课程

主要是“数学与经济”方向。

引导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上,了解经济原理,学习经济知识,关注并分析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用更加理性的观点,看待身边的现象。并学着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问题,理解社会。同时,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普阅读课程

主要包括“物理学”“化学”“生态与环境”三个课程方向。

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阅读科普作品,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并将科学与生活、社会、人类发展等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思考,探究科学与人文、科学与人类的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科学之美不仅仅在演算、实验,也在于阅读和思考。这个系列课程的设计,既可以弥补学生对科学认识的不足,也可以弥补学生对“阅读”认识的不足。

4.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经典阅读课程

主要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社会学”“文化类”等方向。

引导学生阅读历史、哲学、社会、文化,培养基本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认识历史。

这些阅读系列的设置,力图兼顾普适性与选择性,既引导学生发现阅读领域的广泛,引导学生“蜜蜂采蜜”,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实现不同学科阅读范畴的互相补充,同时,又为学生提供了选择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读兴趣,选择其中一个学科做重点研读,并得到相应学科阅读导师的阅读指导,更好地进行学科阅读。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为学生提供的“多学科经典阅读系列课程”,是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本校教师的实际阅读以及能为学生提供指导的实际情况而设计的,因此,在课程结构上,基本不具有完整性和闭合性。换言之,这个系列课程并不能够涵盖中学生阅读所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此,无论是阅读方向、阅读科目的设置,还是阅读书目的推荐,实际上都有很强的“校本”性质和教师个性色彩。基于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的系列课程和推荐书目对于学生阅读的实际意义,更在于方向的引导和方法的习得上。而真正全面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单靠课程的开设是远远不够的。同时,由于我们的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具体的纰漏,加之课时有限等客观原因,我们所预期的一些课程效果并没有真正达到,这一点,各位导师也在课例中做了如实的呈现。

唯愿我们的“多学科经典阅读系列课程”能够成为播撒在学生心田上的几颗种子,愿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经典著作、优秀作品能够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阳光雨露,最终能够滋养起“阅读素养”的参天大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