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特征和创新培养方式的思考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特征和创新培养方式的思考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与国内高校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的同时,学校也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目前,学校已与世界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目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哪些素质,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

关于拔尖创新人才特征和创新培养方式的思考——以武汉大学为例

肖安东

(教务部)

一、不同时期武汉大学办学模式与举措回顾

武汉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的国家重点大学,学校历来重视本科教学,注重教学质量,创新办学模式。早在20世纪80年代,学校就开始率先推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插班生制、第二学士学位制等教学改革制度。主辅修模式要求学生在主修一个专业的同时辅修另一个专业,各专业列出一定数量和学分的主干基础课程供其他专业的学生修习;双学位模式要求学生同时主修两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它要求的课程和学分比辅修专业更多,几乎涵盖了另一学科领域专业的主干课程;插班生模式指选拔录取具有专科学历并有两年以上实践经验的在职人员进入与原专科不同的专业学习,这增加了跨学科学习的机会;第二学士学位模式则注重从应届和往届的大学本科非本专业毕业生中招收学员,培养知识面宽、跨学科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原有的办学模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要。武汉大学在原有办学模式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一项引人注目的模式就是开办试验班。1992年,为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建设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经济学和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知识,全面把握当今世界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熟悉中国对外经贸的有关政策和通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规则的人才,根据中法两国政府签署的文化交流合作协定,武汉大学成立了中法经济学、文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该试验班不仅成为武汉大学最早的国际合作办学专业之一,而且成为了学校重要的对外交流的窗口。1993年,为了培养现代化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学校依托文史哲三个学科,在全国率先创办了人文科学试验班,探索在跨学科平台上综合培养文科人才的新途径。为了创立一个与国际水平接轨的经济学教育模式,培养真正掌握经济学规律的理论与应用人才,服务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1996年学校又开办了数理经济与金融国际班,该国际试验班主干专业课用全英文教学,专业课程按世界一流大学同类专业课程的要求设置,是较早在国内建立的与国际接轨的试验班。1999年,为了适应对外开发的需要和培养具备“三基”(基本理论、基本史料、基本技能)、“四性”(系统性、科学性、思辨性、交融性)并能与国际学术接轨的世界史专门人才,学校开办了世界历史试验班,该试验班重要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讲授,要求学生通晓两门外语。这些都是学校为了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的办学模式的探索,目前都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

自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越来越取决于多学科的协同攻关,这在客观上要求必须造就一大批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和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对此,学校继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办学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拔尖创新人才。2000年,学校合校时就提出了“三创”教育理念。2001年,武汉大学召开合校后的第一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正式将“三创”教育理念写入《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中。在1990年代开办的试验班基础上,学校于2001年开办了比较哲学国际班、WTO第二学士学位试验班和中法临床医学试验班,2002年开办了国学试验班,中法法语、法学双学士学位试验班和材料科学与技术试验班。目前学校的试验班数目已达到12个(包括4个国际班)。除试验班外,应国家发展战略需要,由国家重点投资建设,为培养优秀基础学科人才,学校又开办了11个基地班。根据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相互促进的原则,学校同在汉的六所高校签署了七校联合协议,协议规定本科生可以在各校互选课程,相互承认学分。在与国内高校加强人才培养交流合作的同时,学校也走出国门,与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目前,学校已与世界20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学生联合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合作。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新技术,学校修订了培养方案,拓宽了专业口径,淡化了专业界限,并设置了许多跨学科专业,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多学科背景的综合人才。学校强调“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重”,通过通识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发展能力和创业、创造、创新所需要的基本素质。为了培养更多跨学科人才,打破专业培养的隔阂,培养具有厚基础、高素质的学生,学校在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前提下,按学科大类招生并延缓专业选择,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基础课打通培养,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这样便于把学生培养成共通基础、广博学识、具有发展后劲的人才。

二、拔尖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目前关于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哪些素质,还没有统一的定论,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厚基础,对基础知识掌握牢靠。不管哪个学科,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厚实的基础,就不能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研究,更谈不上创新了。牛顿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拔尖创新人才需要具备深厚的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2.细心观察,善于发现问题。每发现一个问题,都是一次创新的机会,都有可能发现前人没有注意的问题。瓦特在烧开水时,发现水蒸气举起壶盖,由此发明了蒸汽机,这说明了细心观察的重要性。

3.勤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问题发现了以后,还要善于去解决问题。只有解决问题,才能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古代的木工鼻祖鲁班,对于如何能快速地锯断树木伤透脑筋,一次他进山砍柴,手被两边长着齿的叶子划破,他马上联想并制作出有齿状的工具来锯木头,从而发明了锯子。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勤于思考、善于解决问题的人。

4.要具有怀疑态度,敢于怀疑传统。尽信书不如无书,有时候创新和传统的观点不仅不吻合,而且有冲突的可能。学生应该具有怀疑的态度,敢于向传统观点发起挑战。

5.要能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在创新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道路两边都长满了荆棘。创新意味着和以前有所不同,有些新的发现和发明甚至是与传统的观点完全相反的,也就是说在创新的路上遇到的困难比一般的研究遇到的困难还要大,还要多。只有具有坚强意志,不怕困难,排除万难的人,才能最终登上科学高峰。

6.要有严谨的态度,不放过细节。注意细节往往是发现的开始,历史上很多的发现和发明都是注意到了很细微的地方。伦琴在做阴极射线实验时,意外地发现了附近长凳上的荧光屏发光,从而发现了X射线。

7.要具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大学只是探索知识的初始阶段,在大学之后还有很长的岁月。一般来说,在大学阶段培养自己的创新素质和好的习惯,真正很有价值的成果,可能是步入社会以后,或者在硕士或博士或博士后等阶段产生的。所以一个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只有在大学毕业以后,仍然在工作领域或者在硕士、博士研究领域继续学习、钻研,才能成为真正有用的创新人才。

三、武汉大学未来创新培养方式的展望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将在巩固和优化已有办学模式的基础上,继续探索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综合以上创新人才应具有的素质,学校将有针对性地创新办学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

1.加大通识教育力度,使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平衡发展。武汉大学历来重视通识教育。通识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基础,有利于增加学生对不同学科、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思维方式。目前学校已立项343门通识课程,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学自然科学、中华文明与外国文明、跨学科领域五大类,今后学校将继续加大通识教育力度,建设更多的基础学科课程、启发学生思维的课程、健全学生人格的课程、养成严谨态度的课程。在学习专业课程之余,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

2.优化已有试验班,并开办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试验班。学校已开办12个试验班、11个基地班,对于这些已开办的试验班、基地班,学校将严格按照试验班开办的要求和目的来要求和考核各试验班所在学院,将建立完整的评估机制来确保试验班的落实培养计划。学校将开办更多具有时代特点的试验班,在一些前沿科技领域占领制高点。比如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中讲到新能源、传感网、微电子和光电子、新型功能材料等,学校可以尝试开办这些领域的试验班,以占领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3.加强跨学科教育,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近年来学科的发展综合趋势明显,各学科之间互相交叉、互相渗透,人们很难区分学科领域的界限,同时现在的学科突破往往是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取得突破。因此要加强跨学科教育,让学生了解更多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用多学科的视角来解决问题。武汉大学的跨学科教育卓有成效,双学位、第二学位、七校联合等,都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后学校将继续探索跨学科教育的途径,培养学生开放性的思维方式。

4.创造性地应用信息化技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诸如数值型软件、设计仿真软件、衍生软件工具等。创造性地使用这些信息化工具,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增强学生计算、设计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已经使用了基于VirtuoZo的摄影测量学教学仿真系统、物流建模与仿真软件、证券模拟教学系统等多种信息化工具开展教学。今后学校将采取立项建设的形式,建设更多的信息化工具进行教学,推动信息化技术的创造性应用,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5.修订培养方案,改革教学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是学校组织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学校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体现在压缩课程总学分,减轻学生上课压力,课后能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提高选修课程比例,让学生更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设置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做到既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又重视专业的学习等。这些措施较好地优化了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自由选课的机会。面对新的问题,学校将会主动地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创新人才的特点,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培养方案的修订将会更注重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更注重跨学科学习,更注重复合型、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6.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倡导启发式教学和探究性学习。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的改革,不能再使用填鸭式教育,而要积极改革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更能启发学生思维,更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应将本领域最新的研究情况加进课堂中,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教师要注意改革教学方法,要主动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式,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实践实习、科学研究、创新训练等培养环节。

7.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科学研究对大学生开阔眼界、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很大的作用。科研能让大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反过来也能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科研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大学生严谨的工作态度,大学生也会在科研的过程中感到一种自信和满足,这会让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科研中更有激情和干劲。目前我校在鼓励大学生科研上已采取多种措施,如设立大学生科学研究基金,出台《武汉大学大学生科学研究管理办法》,鼓励教师吸纳学生进入自己的研究课题,开展各种层次的大学生竞赛,设立“创新学分”制度,筹建大学生创新实验中心等。以后学校将更积极地探索加强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有效方式。

8.继续深化本科教育国际化。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全球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历来重视本科教育的国际化,目前已有多项措施推动本科教育国际化,如制定《武汉大学关于双语教学的若干规定》来鼓励和规范双语教学,使更多的学生能在双语环境下进行学习;建设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提高学生英语能力尤其是英语听说能力;开办暑期国际英语培训项目,集中时间强化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组织大学生暑期海外班,让一部分学生能去国外高校学习实践;开办全英文授课的国际班等。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将继续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包括教师构成国际化、学生生源国际化、课程设置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国际化等,通过这些措施,加大本科教育国际化的力度,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人才。

9.完善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各项制度,并认真贯彻各项制度,将培养创新人才落到实处。目前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教师在这种制度下,也逐渐地重科研、轻教学,把教学当成任务,不去思考如何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有些教师干脆就让自己的博士、硕士代替自己去上课。对于这些现象,学校应制定教学方面的激励制度和惩罚制度,并认真贯彻各项制度,倡导和鼓励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工作落到实处。

四、武汉大学创新办学模式的问题与思考

1.学校应该加强对已有办学模式的管理,加大对其的帮助。目前已有的办学模式如试验班、基地班、国际班等主要是学院在负责,学校对各个班目前的运行情况了解不够,如该班是否严格按照培养方案执行,人才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等。同时学校应该加大对其的帮助,主动帮助其解决困难,建设更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2.学校应继续深化和创新办学模式。学校应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更积极地探索办学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上走在前列,不仅仅是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模式,更要探索新的,更适合培养创新人才的办学模式,在新的世纪占领经济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参考文献

[1]李文鑫,胡甲刚.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4(3/4).

[2]钟秉林.国际视野中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等教育,2007(3/4):37-40.

[3]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R].武大字[2001]48号,2001(12).

[4]武汉大学通识教育指导选修课程实施意见[R].武大教字[2004]47号,2004(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