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6月3日至25日,将英国人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现场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引起英国方面的强烈不满。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编撰的《瀛寰志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代表作。《四洲志》记述了当时被称为四大洲

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的交往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古老的丝绸之路创造了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的灿烂辉煌,唐玄奘西天取经使佛教对中国的政治文化产生深远影响,明朝郑和七下西洋创造了中国人走向世界的空前壮举。然而,自明朝中期以来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大规模交流交往基本停滞。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引起绝大多数中国人的注意,对大多西方国家应运而生的议会制等政体变革,中国人则知之更少。中国人完全没有意识到,从根基上冲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开始,居然是1840年为鸦片而爆发的战争。更让人想象不到的是,中国败的不只是这一场战争,这之后70年,西方列强得势不饶人,对清政府是屡屡下手屡屡得手,清政府是屡战屡败屡败屡赔,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一发不可收拾,直至倾覆。

笔者认为,西方国家制度逐步引起国人的关注,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应当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判断。这个时间段大体经历了50年。1840年至1842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迫使中国与英、美、法等西方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被迫割让香港岛的同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在国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开始注意中国之外的世界,开始思考中国如此惨败的国家制度方面的原因。一批志士仁人如主要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等人的著作开启了中国人对西方国家制度认识的先河。从全国来看,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局,尚未引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注意,而对西方国家制度的了解尚处于朦胧的阶段,即使是林则徐、魏源、徐继畲的著作,也还处于普及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层面。然而,他们毕竟向国人展现了一幅幅精美的列国地图,介绍了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列国国情。借助这个望远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逐步开始认识和了解古老中国之外的世界。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局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湖广总督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1839年3月,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6月3日至25日,将英国人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现场民众无不拍手称快。林则徐的禁烟行动引起英国方面的强烈不满。1839年7月,英国水兵在九龙尖沙咀村醉酒打死村民林维喜,林则徐要求英国商务总监义律交出凶手,义律却轻判了之。1839年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贸易,派兵进入澳门,进一步驱逐英人出境。英国以此为借口公然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一次鸦片战争。

实际上,英帝国主义对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早有预谋、早有准备、早有预演。据《话说中国·落日余晖》载,早在1832年,英国间谍船阿美士德号就在中国沿海肆意进出长达半年之久,实地测量了我国广东、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海湾、河道,绘制航海图,大量收集我国水务、防务部署情报。1834年英军多次炮击我虎门要塞。这些都为后来的鸦片战争作了长期的准备,这也是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军多次敢于对我国广州、厦门、镇海(宁波)、上海、南京、台湾等地发起攻击的重要原因。2015年7月新星出版社出版的英国当代汉学家蓝诗玲女士著《鸦片战争》,以更翔实的史料揭露:英国首相葛雷委派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1834年9月指挥两艘英国护卫舰沿着珠江强行冲向广州,遭到中国军队的激烈抗击。这起中英军事冲突事件,为几年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作了重要铺垫。

1840年6月鸦片战争开始,英军先后攻击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沿海直至天津大沽守军,迫使清朝政府一步步退让,1840年9月林则徐被革职;1841年5月被革去四品卿衔,充军新疆伊犁。1842年8月29日,清朝政府全部接受英国提出的不平等条款,在英国军舰上签署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主要内容:1.割香港岛给英国(丧失领土主权);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设领事馆;3.中国向英国赔偿2100万银元,其中赔偿鸦片600万银元,军费1200万银元;等等。之后,英国得寸进尺,又强迫清政府签订《虎门条约》等条约,扩大英在华特权。与此同时,西方列强纷纷趁火打劫,美国强迫中国签署了《中美望厦条约》,法国强迫中国签署了《黄埔条约》,比利时、瑞典等国也强迫中国与他们签署了不平等条约。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完全失败而告终,帝国主义国家从此打开了中国大门,肆意欺辱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丧失了骄傲的大国地位,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中国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中国由完全主权大国逐步沦为一个可怜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帝国主义的船坚炮利,接二连三的不平等条约让几乎对中国以外的世界一无所知的国人感到迷茫。蓝诗玲在《鸦片战争》中这样描写道:这场战争打了两年半时间,花费了数千万两银子,牺牲了几千人的生命,皇帝却在给他的一个前线大臣的谕旨中询问,他想知道,英国到底在什么地方。

但中华民族有个优良传统,任何时代都不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仁人志士,总有一些忧国忧民的人把自己的命运自觉地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做出他们认为是需要做、值得做的事。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徐继畲这三位清廷命官做出的事,让国人开始知道,天外有天,海外有国。林则徐编译的《四洲志》、魏源编撰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编撰的《瀛寰志略》,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代表作。

林则徐为抗英编译《四洲志》

开近代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之先河

林则徐(1785.8.30—1850.11.22),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官至一品。1839年林则徐到广州后,根据禁烟斗争的需要,下令搜集在广州、澳门出版的报刊,组织英文人才翻译外报,并将摘译的新闻统订数本,名之曰《澳门新闻纸》。由此,林则徐被称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人。与此同时,林则徐组织编译《国际法》,以适应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成为中国国际法学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标志着西方国际法学著作开始正式传入中国。林则徐成为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尤其令人赞叹的是,在短短的几年中,林则徐还做了一件对国家前途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大事。在同贩卖鸦片的英国人进行坚决斗争的同时,林则徐专门组织人员翻译了英国人慕瑞所著《世界地理大全》,并亲自编辑、润色,取其名为《四洲志》。《四洲志》记述了当时被称为四大洲的世界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科技等情况,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的世界地理志书,以为同英、美、法等帝国主义国家作斗争提供重要参考。

在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中,《四洲志》包含了对英美等西方国家议会制度及其选举制度的内容。在清政府官员编写的著作中介绍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四洲志》开了先河。其中,对英国国会的上议院、下议院的组成,议员名额的分配有较为详细的介绍。如下议院议员名额,英格兰470名、威尔士53名、爱尔兰150名……统共658名等。林则徐销毁鸦片的爱国壮举载入史册,是伟大的民族英雄;而他编译《四洲志》介绍列国,则被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称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魏源镇江彻夜长谈

《四洲志》历经辗转终望传世

魏源(1794.4.23—1857.3.26),湖南邵阳人,1820年全家迁居扬州。笔者在探访魏源扬州故居时得知,魏源将其命名为絜园,据考,魏源就是在这里完成了《海国图志》的起草编辑。絜园是扬州市重点保护文物。虽经岁月的沧桑,已断壁残垣,但其正门依存,主体尚在,原来庭院风貌隐约可见。扬州市文物保护工作成就斐然,他们将有计划地加以修缮。从1832年起魏源长年住在南京小卷阿。其间与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往来甚密。1844年中进士,任东台、兴化知县,1851年授高邮知州。魏源文采横溢,是当时与龚自珍齐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1841年8月,林则徐再次被贬,在从浙江被遣新疆伊犁途中,在镇江与魏源会面。长江静静地奔向东方,而林则徐就要西出阳关赴边疆了。林则徐和魏源在镇江古京口临江的一个小客栈里,对榻长谈整整一宿。林则徐把在广州禁烟斗争期间编译的《四洲志》和搜集到的《华事夷言》等外报资料交给魏源,郑重托付魏源,一定要把《四洲志》里描述的世界各国情况及诸多资料整理成书刊印,向国人介绍,以报效国家。魏源慨然允诺。关于林则徐与魏源的这次会面,笔者曾专门到南京、镇江、扬州做了走访,根据扬州文史专家顾风先生介绍,对林魏会面,文献记载鲜见。现在可见的记述,可能大多是根据魏源写的两首诗分析写出的。但对林则徐在镇江与魏源彻夜长谈,三地研究者都认为确有其事。他们都谈到,魏源事后写下两首诗,记下了这次不寻常的会见。感慨之余,笔者将这两首悲怆壮烈的诗记于下:

万感苍茫日,相逢一语无。风雷憎蠖屈,岁月笑龙屠。方术三年艾,河山两戒图。乘槎天上事,商略到鸥凫。(原注:时林公嘱撰《海国图志》)

聚散凭今夕,欢愁并一事。与君宵对榻,三度两翻苹。去国桃千树,忧时突再薪。不辞京口月,肝胆醉轮困。

魏源奋编《海国图志》

首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镇江一别后,魏源不负林则徐重托,在林则徐主持编译的《四洲志》的基础上,“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钩稽贯穿,创榛辟莽,前驱先路”,进行了大规模的采访、梳理、编辑工作。有记载叙述,魏源深入浙江前线参加抗英战斗,为获得第一手资料,亲自审讯英国俘虏,听取他们口述所知道的世界各国的情况。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魏源于1842年(道光22年)9月完成了50卷《海国图志》。1844年正式发行50卷(50万字)。1847年(道光27年)增补刊刻为60卷(60万字)。之后,又辑录徐继畲在道光28年所成的《瀛寰志略》及其他资料,修订、增补成为100卷本(88万字),于1852年(咸丰2年)刊印。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魏源才气高品格更高。在50卷版本中,根据《四洲志》编辑的有24卷,俱按“欧罗巴人原撰,侯官林则徐译,邵阳魏源重辑”注明刊印;其他各卷由魏源编撰而成,则为“邵阳魏源辑”。而100卷的《海国图志》,将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和当时国内其他研究成果和20多部外国著述的内容辑录编入,囊括《四洲志》、《瀛寰志略》。

自此,内容丰富,体例完备,图式精美的世界史地巨著《海国图志》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当时我国自编的最为详尽的世界史地参考书,最终成为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三位研究成果之集大成者,在中国近代史上,对拓展国人视野,启发民智产生深远影响,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全书提供80幅全新的世界各国地图,以上百卷的巨大篇幅详叙各国,囊括了世界各国地理历史、气候物产、政治经济、交通贸易、文化教育、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方面。

《海国图志》传播了世界各国的文化样式、风土人情、社会制度,拓宽了国人的视野,开始树立“五大洲、四大洋”的全新的世界地理历史知识,使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海国图志》这一望远镜第一次开眼看世界,开辟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新风气。魏源在《海国图志》里对强国御侮、匡正时弊、振兴国脉之路进行了探索,热情讴歌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著名观点,在军事、工业、科技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革新主张,实为近代中国改良思想的先驱。

值得注意的是,《海国图志》第一次详细地介绍了英、法、美、俄等国的政治制度,以十分羡慕和推崇的笔触介绍了美国、瑞士等国没有君主的民主制度。如,在介绍美国联邦政府时,对美国总统的设立、任期、选举过程、总统候选人资格等都有详细叙述:美国没有国王,设总统管理国家事务;总统4年一任,期满更代,如纵理允协,通国悦服,亦有再留一任者,总无世袭终身之事;总统选举先由各部落人民公选,经程序由部落各自保举一人,以推荐最多者为人选;总统候选人资格,在美国出生且居住14年,年龄35岁为合例;设副总统一人,当总统有事故时,可代理总统职务等等。

徐继畲精编《瀛寰志略》

赞华盛顿被誉东方伽利略

徐继畲(1795.12.4—1873.3.30),山西五台县人,晚清名臣,著名学者,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伟大先驱之一。1826年(道光6年)31岁中进士,后授翰林院编修。在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担任过重要职务,历任广西、福建巡抚、闽浙总督、总理衙门大臣、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即中国现代第一所高等学校的首任校长)等职。官至二品。1840年、1841年徐继畲指挥军民在晋江、漳州前线奋勇抗击英军。1842年,徐继畲晋京,道光皇帝询问海外形势与各国风土人情,他具所知答对,道光皇帝遂责成他撰书进呈。1850年咸丰帝即位后因神光寺事件被贬,1852年被罢官。

1843年道光皇帝任命徐继畲为福建布政使,专办厦门、福州通商事宜。1844年春,徐继畲与美国传教士雅裨理在厦门进行了历史性对话。通过交流,中美双方互有认知。美国的国体政体引起了徐继畲的关注和兴趣,了解到以古希腊为蓝本、为母体的西方现代民主政治思想和制度,了解到通过选票取得合法性,了解到美国共和政体和经选举当选的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从此,他广泛接触西方来华人士,大量了解世界各国情况。从1844年到1848年,徐继畲发奋努力,随时采访,广为搜集资料,公余著述,参阅《海国图志》(初版)补充疏漏,五年数十易稿,1848年(道光28年)定名《瀛寰志略》,初刻于福建抚署。

《瀛寰志略》全书10卷,先为总说,后为分叙;图文并茂,清晰而准确地告诉国人,在大清帝国之外,地球上另有与中国完全不同的世界,将中国定位于世界一隅。难能可贵的是,《瀛寰志略》记录了当时世界民主政体下的各国政体,对民主选举制度推崇备至。徐继畲以积极热情的态度介绍了英、美、法等国的议会制、共和制,对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在取得独立战争胜利的同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尤其是议会选举制给予称赞:

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米利坚合众国之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泰西古今人物,能不以华盛顿为称首哉!

1853年(咸丰3年),浙江宁波府将篆刻有徐继畲赞扬华盛顿的两段文字的石碑赠送给美国华盛顿特区作为奠基纪念,至今镶嵌在华盛顿纪念塔内的西壁上,成为中美早期友谊的里程碑。徐继畲1865年(同治4年)被召进京,担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又兼任总管同文馆事务大臣。1866年(同治5年)清总理衙门重印《瀛寰志略》,被“中外奉为指南”。

1868年,美国《纽约时报》刊载了一篇文章,对徐继畲高度评价称:“中国历史悠久的地志体系,被这位东方伽利略改革了。”

墙内开花墙外香

传奇三志先誉海外

100卷的《海国图志》凝聚了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三位爱国志士的心血,笔者之所以把《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称为传奇三志,是因为,这三本书太传奇了。

首先,三本书产生的历史时代正是改变中国命运的时代。1840年的鸦片战争,让近代中国人刻骨铭心。这场战争,让无数中国人记住了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林则徐;这场战争,让无数的中国人记住了那一年——1840年。其次,三本书产生的过程极具传奇,前面已叙,此不赘述。再次,三本书的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为始,谁为末,似难分明。这种三位作者既有联系又似无联系,所编撰之书互作说明的情况似不多见。但有一点可以断定的是,100卷的《海国图志》这部鸿篇巨制是集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三位历史巨人心血之大成,实为那个时代爱国志士的满腔热血的成果展示。最后,三本书视野开阔,所著展示的内容,乍看是地理历史,细看几乎囊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社会、国家制度、风俗人情,可谓是百科全书式的。

其中,关于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介绍尚属首次。如果说林则徐在《四洲志》里对西方国家制度的介绍,基本为客观介绍,那么魏源在《海国图志》里的论述就有了自己的主观表述;而到了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则热情评价华盛顿为代表的美国式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反映了作者一种强烈的感受。更让人感叹的是,徐继畲出版《瀛寰志略》得到了道光皇帝的许可,魏源在100卷的《海国图志》把《瀛寰志略》囊括其中,其影响大是迟早的事。当然,三本书中并没有出现任何希望改变现行皇权制度的表述,基本上是客观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笔者认为,对于林则徐、徐继畲这样的朝廷一品、二品官员来说,做到这一点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三本书作者高尚的品格也值得称道。魏源不仅兑现镇江夜谈对林则徐的承诺,将《四洲志》全盘编入《海国图志》,而且将林则徐的大名堂堂正正地赫然注明。笔者感叹,林则徐、魏源以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重,将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位卑未敢忘忧国”,林则徐遭流放西域不忘忧国,艰难时刻尽显爱国高官之大胸襟;而魏源官位不高在逆境中奋发作为,以与林则徐合作的名义编撰《海国图志》报效国家,同样是艰难时刻尽显爱国小吏之大胸襟,难怪林则徐倾心托付!

然而,《海国图志》(包括《四洲志》)、《瀛寰志略》的出版,在当时国内的反响远没有国外大。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反应尤为迅速。后来很多中国人对这两本书的了解,是从日本开始的。真可谓“墙内开花墙外香”!

对《四洲志》,在当时,可以说几乎无人知晓。如果不是魏源将林则徐与《四洲志》标明在《海国图志》中,可能知道林则徐曾编译《四洲志》的人会更少。

对《海国图志》,当代著名的华裔历史学家王赓武在他2003年出版的《1800年以来的中英碰撞》一书中特别评价了魏源:

1844年,魏源的《海国图志》一书出版。该书是当时最早研究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海军实力的著作,也是当时研究得最深的。作者认为,如果中国想要抵御外敌入侵,朝廷必须学习西方海军技术,利用西方技术培训中国海军。但这一警示被当做泛泛的逆言,20年中无人理会。

应当说,王赓武先生的评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不仅魏源关于朝廷必须学习西方海军技术的看法20年无人理会,就是《海国图志》(包括《四洲志》)一书由于在扬州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也影响有限。倒是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被广泛传播。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严重后果,当时朝野尚未有清醒认识。笔者认为,即使到了十多年后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火烧北京圆明园,清王朝仍未从梦中醒来。

而《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的影响,则是出版几十年后才逐步显现出来。如《瀛寰志略》,对戊戌变法产生的积极影响,康有为说“始见《瀛寰志略》、地球图,知万国之故,地球之理”。梁启超说,在沪始见《瀛寰志略》,始知五大洲各国。可见其书在中国不甚流行。而与中国的情况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从1859年就开始接连翻刻此书,并加注英日文字,普及到一般读书人中,以作为认识世界之指南。此书早于日本福泽谕吉的《西洋事情》,对明治维新有启导之功。1867年10月21日,徐继畲接受美国政府赠送的华盛顿画像,由于他对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的著名评价,当时被《纽约时报》称为“东方伽利略”。此事在海外的影响远比国内大得多,国人知之者甚少。但无论如何,《瀛寰志略》介绍美国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领袖人物,确系当时首创,其重大影响有个逐步扩大的过程。梁启超高度评价《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的重要地位,称“此二书在今日诚为刍狗,然中国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识,实自此始”。当代有学者这样评论:《海国图志》以博见长,《瀛寰志略》以精取胜。《海国图志》之长在主张“师夷长技”,《瀛寰志略》之长在“开眼看世界”。

中国当时的情势,特别是鸦片战争的失败,使爱国志士陷入了严肃的思考,《四洲志》、《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的问世,让人们睁开了眼睛看世界,人们在思考战争失败的原因时,开始疑虑现存的国家制度是否合理。

林则徐被流放伊犁之前与魏源的临江夜谈,郑重嘱托,使在鸦片战争的炮火中编译的《四洲志》得以流传于世。魏源夜以继日,仅用一年时间就完成了《海国图志》的编撰,给中国人送上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徐继畲用五年时间编撰的《瀛寰志略》,则给中国人贡献了世界各国的国家制度具体生动的图景。“传奇三志”犹如漫漫长夜的黑暗中划出的一道亮光,猛地使人们睁开了眼睛看到一个未知的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知道,除中国之外,世界上还有许多“海国”;中国人需要学夷长技方可制夷;美国等国是没有皇帝的国家,美国的总统是选举产生的,35岁以下是没有资格当总统的;等等。

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中国人交了学费,也让中国人开了眼。林则徐、魏源、徐继畲不仅英勇无畏地领导或参加了抗击英国侵略的战争,成为可歌可泣的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英雄;而且“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作出了那个时代的爱国志士能够作出的杰出的历史性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