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郑芳钧与“一善堂”

郑芳钧与“一善堂”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据其后代介绍,“一善堂”匾额三字为民国政府要员、著名大书法家谭延闿所书。1937年,郑芳钧先生因病去世,丧事在“一善堂”大屋举行。新中国成立后,“一善堂”大屋移作国家粮站,之后作无主财产收归国有,现在内部房屋结构严重破坏,“一善堂”也不再存在。

在十七房被人们称为“沪上巨商”的郑芳钧先生,其实他并非在上海经商,而是在宁波开设“汇记锡号”,专门生产锡箔,规模相当宏大。据其四子郑钟潮先生《镇海郑钟潮先生六十自述》回忆文章中记载:“听父亲说,店里用的锡,出产在云南个旧,经滇缅铁路运到越南海防,再由法国人运到香港加工,制成‘小贡’锡锭后,输入宁波。”当时,宁波的用锡量全年为6000锭,每锭为34.5公斤,而“汇记锡号”用锡量占宁波用锡总量的六分之一,全年用锡量约四十吨,主要加工锡器产品和锡箔。

加工锡箔十分辛苦,先后有14道工序,全凭手工操作,每一个工人,各执一个小锡块,放在石板上,用铁锤慢慢敲打,锤得比纸还要薄的时候,裁成小块,再经褙纸、砑纸等,共需20余天才能制成“薄如蝉翼”的锡箔产品。制成锡箔后,销往全国各地,“汇记锡号”生意红火。

郑芳钧先生发家后,民国初期,在沙河头村堰北路,建造2000多平方米的四合大宅院,共有正屋、厢房、偏屋51间,整幢宅院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大宅院中堂为家祠,因十七房“通德堂”历代祖宗有“急公好义,帮贫扶困,乐善好施,造福一方”的精神榜样,他将家祠取名为“一善堂”。并将“一善堂”匾额悬挂于家祠内的中堂上方,让子孙后代弘扬先祖精神,传承慈善文化,爱国、爱家,多做善事好事,积善成德,善暖人间。

据其后代介绍,“一善堂”匾额三字为民国政府要员、著名大书法家谭延闿所书。“一善堂”大屋建成后,郑芳钧家族很少有人居住。1937年,郑芳钧先生因病去世,丧事在“一善堂”大屋举行。当时,办丧事相当隆重,为了让汽车能开到沙河头大屋旁,特地从清水湖往东到其大屋漕后新辟一条汽车路,足有四里路长。据可靠消息:“郑芳钧先生的讣告由原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起草。”当时,出丧队伍三里长,军乐队由省里来,镇海县里派警察来维持秩序,部分贵宾在宁波外滩东亚旅馆住宿。

以后“一善堂”大屋一直空闲,只有一个叫“姑婆”的老妈看管。日伪时期,部分房屋曾被日伪军头目姚华康结拜兄弟陈仁祥霸占。新中国成立后,“一善堂”大屋移作国家粮站,之后作无主财产收归国有,现在内部房屋结构严重破坏,“一善堂”也不再存在。

郑芳钧生有五子,在民国时期事业有成,五子都在上海经商,出类拔萃。长子郑钟润原在四川北路仁志里开设新昌和记照相材料行,独家代利比利时GEVET牌照相材料,后买下天津路44弄4号三开间店面,上下三层楼一幢作营业用房。二子郑钟浩,在上海开锡器行、玻璃店。三子郑钟汉,原为上海永兴洋行买办。后自开永兴汉成洋行、协隆洋行、汉成洋行;办有中汉玻璃厂、上海汉成电器厂等;与人合办冠生园、天厨味精厂等多个企业,自备汽车,雇洋人职员。四子郑钟潮,十六岁时投身辛亥革命,加入革命后,参加攻南京城战斗,获得当时沪军都督陈英士所颁赐之光复上海有功最优等奖;后进入上海四川路爱尔白洋行,赴欧洲考察商情,先后创办公兴照相卡纸厂、美伦宽紧厂、胜美缝衣机器厂、南京公用出租汽车公司,拥有福特轿车100辆。1947年去台湾开办仁利化工厂。五子郑钟泮,初入上海德商利康洋行任职,不久入美商协隆洋行供职。1917年创公盛印刷材料行,1924年创公盛机器厂,专制印刷机器。1930年创公盛油墨厂、公盛凡立水厂、公盛铜洗厂,专制各种文具仪器等学校用具,形成一定规模的公盛企业系统。

1937年七七事变,日军攻陷上海,于11月紧逼南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南京的四子郑钟潮,将三分之二的家业,64辆汽车捐赠给国民政府。并与其兄郑钟汉一起,组织军用物资,支援抗日战争。郑钟潮曾多次遭日本人追捕,后在法租界居住,逃过一劫。但日本人没有就此罢休,派飞机有目标地将郑钟汉工厂炸毁,工厂损失惨重。

抗战胜利后,几个儿子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在郑芳钧逝世十周年前,在自己的家乡海甸闸口(湾塘殿跟应郑村)出资建校,于1948年初竣工,取名为“芳钧学校”,占地面积十四亩,为中西式结构,共建校舍三十四间,校内挂有郑芳钧遗像。学校设施一流,配有军乐团,学生发放童子军服装,凡本村入学学生,一律免费,在当时镇海为一流学校。

现在,“一善堂”虽毁,“一善堂”的精神还在弘扬,郑芳钧先生的曾孙、上海白玉兰奖获得者、原美国波士顿管理咨询公司郑力行(谱名郑毓仪)先生,在国内搞平民教育,默默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