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岳母一家摆脱饥饿的死亡线

岳母一家摆脱饥饿的死亡线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共青岛市委为此于9月23日发出通报。青岛大力援助陷入饥饿和灾荒中的群众。与此同时,即墨县委、县政府大力纠正“浮夸风”。1960年,即墨王家庄, 自然灾害和粮食短缺,将王秀珍家人推向死亡的边缘。远在东北的吴崇先伸出了援手,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在安图火车站,吴崇先和抱着儿子的王秀珍,夫妻两人翘首以待亲人的到来。当天晚上,一家人赶到杨木桥子。

从1959年开始,山东即墨因自然灾害,全县出现饥荒。

1959年4月17日,即墨全县发现水肿病人1.15万人,县成立水肿病防治小组,抽调83名医务人员组成巡回医疗队分赴各公社防治水肿病。这些水肿病人无一例外,都是因为饥荒缺少粮食造成的。

面对这样的情况,4月18日,即墨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关于利用一切空闲地大力种植零星瓜菜和粮油作物》的公告。两个月后,县人民委员会发出公告:恢复社员自留地,允许社员私人喂养家畜、家禽。

即使做出这样的纠正措施,严重的饥荒还是来临了。

1960年4月20日,即墨移风公社女儿村、西马龙疃、黄家庄等3个村群众因口粮不足采食苍耳中毒者349人,经医务人员紧急抢救,除3人死亡外,其余全部治愈。

9月,全县520名社员和学生因吃苍耳中毒,死亡3人。中共青岛市委为此于9月23日发出通报。青岛大力援助陷入饥饿和灾荒中的群众。与此同时,即墨县委、县政府大力纠正“浮夸风”。山东省委对即墨的有关领导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对主要负责人独断专行、弄虚作假、骗取荣誉、强迫命令等严重错误给全县造成的口粮短缺、劳力大量外流、人畜大量非正常死亡等严重后果进行了追责。

1960年,是即墨人民惨痛的一年。是年,全县农田荒芜135.5万亩,减产粮食5000万公斤,造成67.33万人口粮不足。群众以茅草根、树皮、树叶充饥。外流8万余人。华东六省一市支援全县粮食21.5万公斤、干菜等代食品620万公斤、防寒衣物一大宗。

是年,即墨县出生20300人,出生率为28.4‰;死亡34600人,死亡率为48.4‰。

1960年,即墨王家庄, 自然灾害和粮食短缺,将王秀珍家人推向死亡的边缘。远在东北的吴崇先伸出了援手,将他们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在安图火车站,吴崇先和抱着儿子的王秀珍,夫妻两人翘首以待亲人的到来。王秀珍的娘,一位小脚的老太太,在儿子和两个女儿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来到出站口。王秀珍老远就看见了,赶紧把孩子让吴崇先抱着,几个箭步就迎了上去,看着娘头发全白了,面容消瘦,得了干瘦浮肿病(营养不良性水肿,大腿小腿虚肿,一按一个坑),心中一阵阵酸楚。娘看到王秀珍,伸出手拉住大女儿的手:“闺女,娘……娘……还……以为见不到你了……”王秀珍一听,顿时“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娘,您受苦受罪了!”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也紧紧地抱着娘,眼巴巴地看着大姐王秀珍,刹那间,泪滴像断线的珠子流下来。吴崇先赶忙说道:“都来了,我们就放心了,咱们再也不分开了。一家人团聚了,这是好事,都别哭了。”

王秀珍和吴崇先再回过神来,仔细看弟弟妹妹,一个个都瘦得皮包骨头,真可谓骨瘦如柴。吴崇先和王秀珍赶紧让儿子吴永科叫“姥姥”、“姨妈”、“舅舅”。

此时,吴永科已经两周岁多了,圆圆的脸蛋,大大的眼睛,胖乎乎的小手,让人看了,忍不住想亲亲。吴永科很乖,用稚嫩的声音叫“姥姥”“大姨”“二姨”“舅舅”,在没有见到他们之前,就经常听爸爸妈妈讲即墨老家的亲人,这下子见到了,第一次见面,孩子一点儿也不认生,很大方地叫亲人,当姥姥的看着,亲得不行。姥姥看着小外甥都长这么大了,心里悲喜交加,摸着孩子的脸蛋,眼泪又止不住地流下来,这一次,流出的泪是喜悦的……

当天晚上,一家人赶到杨木桥子。吴崇先非常后悔,没有更早更及时把岳母一家接到东北。看得出,岳母一行四人,完全在强烈的求生欲望和强大的精神支柱下,活了下来。到家后,王秀珍和吴崇先赶紧先为他们熬了一锅粥,让他们每人先喝上一碗。处于长期饥饿、营养不良的人,不能让他们一次吃得太多太饱,每顿饭少吃一些,一天多吃上几顿,先调理他们的肠胃。否则,饥饿的人饱食一顿,反而会导致身体状况更加恶化,严重者有性命之虞。

当时的杨木桥子也成立了公社,每个村庄的生产队,都在食堂吃大锅饭。但东北地广人稀,像长白山区的村庄,每家都养着鸡、猪,分的口粮也足够吃。再加上人民公社大锅饭就像一阵风过去得很快,对每个家庭影响不大。

家里多了几个人吃饭,吴崇先和王秀珍夫妇早有准备,家中不仅有充足的粮食,喂的十几只鸡每天都有蛋下。就这样,王秀珍的娘、妹妹、弟弟,在吴崇先夫妇的精心照顾下,一天吃一个鸡蛋,一天吃三次饭,每顿饭粗粮细粮搭配,王秀珍做出一些可口的蔬菜和野菜,半个月下来,从即墨来的四位亲人好像枯木逢春,重又焕发出生机。王秀珍的娘大腿小腿的浮肿消失了,脸庞渐渐红润起来,妹妹和弟弟有饭吃, 自然很快恢复了健康。

1960年的中秋节,一轮明月照耀着杨木桥子,月光融融,月华遍布长白山,清风徐来,树叶沙沙作响。寂静的夜晚,虫声唧唧,增添了山村的静谧。村子里家家户户,人们围着桌子,吃着团圆饭。在这样的夜晚, 自然灾害,粮食短缺,饿殍出现的种种灾难,仿佛一下退隐了。有的是农民生存下来的短暂的欢愉,片刻的满足。

孩子们都睡着了,发出香甜而均匀的呼吸,吴永科在甜蜜的梦乡中,唇角微微上翘,仿佛笑了出来。也许在梦中,他在山林的灌木上,抓到了一只忽闪着翅膀的大红色的蜻蜓。

吴崇先和王秀珍夫妇,陪着娘拉着家常话。说着说着,娘就讲起即墨老家的自然灾害,讲起俞家屯和王家庄不幸被饿死的人。由于缺粮,乡亲大量采食代替品,很多野生植物食后引起中毒,有的人因饥饿吃观音土,难以消化,腹胀而死。那些不堪回首的日子,村子里,几乎每天都有饿死的老人和孩子,用一张破席子卷了,亲人有气无力地抬着,埋在山坡野地。王秀珍的娘讲着讲着,就会发出“呜呜”的哭声,再也说不下去……只有那些从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着活下来的人,才会懂得劫后余生的难得。但是,经历过的那些灾难,如影相随,一旦回忆起来,就会痛苦万分,那种骨肉分离、 自顾不暇的生离死别,刻骨铭心。因为经历饥饿,才格外珍惜丰衣足食的日子;因为经历自然灾害,才格外珍惜和家人团聚的时刻。这时吴崇先和王秀珍连忙安慰娘:“娘,一切都过去了,俺们不会让您再挨饿了……”

一轮圆月渐渐到了中天,长白山下的杨木桥子进入了梦乡。这明月不知目睹了人间的多少悲欢与不幸,无言地把清辉洒向大地,驱散黑暗,带来生活圆满的光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