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尔文进化论被推翻的证据

达尔文进化论被推翻的证据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58年华莱士写信给达尔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随后两人联合在林奈协会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进化论的论文。达尔文将进化论用于人类,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根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人类进化图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谓退化或进化只不过是人类以自己制定的标准对自然界演化过程的一种认识。
达尔文的进化论_人类与自然界的进

第一节 达尔文的进化论

19世纪,在英国诞生了一位伟大的生物学家,他的名字叫达尔文。

1831年,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1809~1882年)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应邀作为“贝格尔号”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的陪同,随行到南美洲进行科学考察。通过此次环球航行,达尔文获得千载难逢的机会,得以观察遥远的地球另一侧的各种生物。

img45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贝格尔号”先后到达特内里费岛、非洲西海岸的佛得角群岛等,随后绕过南美洲最南端的合恩角前往南美洲海岸巴塔哥尼亚、智利、秘鲁以及加拉帕戈斯群岛,横穿太平洋航行至塔希提岛以及新西兰,最后借道毛里求斯(非洲岛国)以及非洲南海岸好望角返回英国,前后历时5年之久。每到达一个港口,达尔文都上岸考察,并且收集岩石、动植物标本

在5年的航行中,达尔文在南美洲上岸的次数远远多于其他地方。除了收集奇异动植物的标本外,达尔文还研究所到之处的岩石成分以及地质学特征。

在巴塔哥尼亚,达尔文发现一处高达6米的沙砾层岩石,其中包含巨大的骸骨,而这些骸骨实在是太大了,不属于任何现存的物种。达尔文发现,除了太大之外,这些骸骨同南美洲的犰狳以及树懒非常相似。达尔文很快意识到这有可能是它们已经灭绝的远古祖先。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它们的灭绝?是否因为它们已经不适于生存?

1836年10月,“贝格尔号”返回伦敦后,达尔文立志要成为一个促进进化论研究的严肃的科学家。他一直潜心研究地质学,并支持地质均变论。地质均变论最初由苏格兰地质学家查尔斯·莱尔(1797~1875年)提出,该学说认为整个世界处于匀速的变化之中。随后,达尔文还拜读了英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牧师(1766~1834年)的诸多著作,由此领悟到生存斗争在生物生活中的意义。

达尔文意识到“生存竞争”同样也发生在动物界,比如为什么一些鱼类在食物明显不足的情况下仍坚持繁衍后代?而且这些后代中的一部分又确确实实生存了下来。这一现象启发了达尔文,使他萌生了“只有最适应环境的动物才能生存”的观点,换句话说,自然选择的过程是自然界的一个内在机制,该机制运作的结果使得自然界不断地选出最适合的生存物种。

达尔文从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认为生物的变异、遗传和自然选择作用能导致生物的适应性改变。就在达尔文将自己的这些观点归入进化论的同时,博物学家阿尔弗雷德·罗素·华莱士(1823~1913年)通过在亚洲及澳大利亚的长期观察,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1858年华莱士写信给达尔文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随后两人联合在林奈协会生物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进化论的论文

img46

《物种起源》书影

1859年,达尔文出版巨著《物种起源》,在其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这一学说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原理,其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过剩的倾向,而生存空间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生物必须“为生存而斗争”。在同一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变异,那些具有能适应环境的有利变异的个体将会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不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就会被淘汰。如果自然条件的变化是有方向的,那么其在历史过程中,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微小的变异就得到积累而成为显著的变异,由此可能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

达尔文将进化论用于人类,阐明了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动物进化而来的根据,得出了人类起源于古猿的结论。他用大量的科学事实证明,人类起源于动物,气候、灾害等自然因素使人类物竞天择,并最终进化实现生存。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学会了制造和使用工具,学会了劳动。由此人类逐渐有了改造自然的能力,脱离低级动物而成为高级的物种。这时,人的身体器官开始有了改变,大脑得到进化和发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形成了意识,开始使用语言;为了抵御野兽的攻击,人类形成了群居的氏族。

img47

人类进化图

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由于有充分的科学事实作根据,所以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百余年来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以后的年代里,古生物学家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达尔文学说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现代的“人类起源说”。人们进而由此推测地球生物进化的总模式是: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哺乳动物→灵长目动物→猿猴类动物→人类。

当然,达尔文及其同时代的科学家都无法解释为什么生物界会发生突变。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一问题早在几年前就被深居奥地利修道院的隐士格里格·孟德尔(1822~1884年)解决了:他在自己的花园中通过种植豌豆揭示出遗传的本质,提出了遗传单位是遗传因子(现代遗传学称为基因)的论点,并揭示出遗传学的两个基本规律——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经过不懈努力,孟德尔终于在1865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的论文。

img48

格里格·孟德尔

孟德尔出生于奥地利西里西亚,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在孟德尔从事的大量植物杂交试验中,以豌豆杂交试验的成绩最为出色。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这两个重要规律的发现和提出,为遗传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孟德尔的这些重大科研成果使他本人因此而名垂后世。

img49

豌豆粒的遗传定律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1825~1895年)作为英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科学家之一,他是达尔文进化论研究最杰出的代表。作为进化论的支持者与传扬者,赫胥黎并不赞同将人之外的生物界与人类社会之间进行简单地类比,即道德情感和社会责任感是构成人类社会的基础,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因此他反对社会达尔文主义。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1853~ 1921年)译释了赫胥黎的部分著作,名曰《天演论》,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号召人们救亡图存,“与天争胜”,这对当时的思想界有着很大的影响。“天”在古汉语中也指自然,如天灾,即自然灾害;“演”即演化。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是讲生物的自然演化和进化的过程。自然界的变化本来就没有目的性,也谈不上进化或退化。所谓退化或进化只不过是人类以自己制定的标准对自然界演化过程的一种认识。生命体由小到大、从单一到复杂,有时也会表现出与此相反的变化过程。这种认识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因为生命体出现的这样的变化过程,主要是生命体自身的发展所导致,或者是生命体受到了周围环境影响的结果。它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为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奠定了基础。

img50

赫胥黎

赫胥黎发表过150多篇科学论文及著作,如《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动物分类学导论》《非宗教家的宗教谈》《进化论与伦理学》《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无脊椎动物解剖学手册》等,内容不仅包括动物学和古生物学,而且涉及地质学、人类学和植物学等方面。他对海洋动物的研究尤为著名,曾指出腔肠动物的内外两层的体壁相当于高等动物的内外两胚层。

赫胥黎被世人誉为“达尔文的坚定追随者”,他竭力宣扬进化学说,与当时的宗教势力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并进一步发展了达尔文的思想,是最早提出人类起源问题的学者之一。1893年,在他68岁的高龄之时应友人邀请,到牛津大学作了一次著名的演讲,题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主要讲述有关宇宙演化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对于生物发生、生物进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比起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img51

《进化进行时》书影

尽管如此,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对人类起源问题的间接探索,明确地提出的物种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思想,以及人类是由古猿经过数百年的漫长时间的交替变化逐渐进化而来的理论,奠定了进化生物学的基础。恩格斯非常推崇达尔文的“古猿进化学说”,还为此补充了“劳动创造人类”的重要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