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体育精神

中华体育精神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章指出中华体育精神由“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等六个方面组成。这是中华体育精神作为特定概念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这是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高扬的旗帜。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才能实现民族

1.产生背景

当代中国体育历史是一个从极度落后发展为成就卓著的体育大国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前,我国竞技体育水平低下,三次参加奥运会均空手而归,被蔑称为“东亚病夫”。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国体育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1952年,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题词,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随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相继成立,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队伍建设得到大力加强,体育得到广泛普及和显著提高。1956年6月7日,中国举重运动员陈镜开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上不负众望打破挺举世界纪录,这是我国运动员创造的首个世界纪录;1959年,新中国举办了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同年,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单比赛中力挫群雄,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此后中国乒乓球队荣获三连冠;1960年,中国登山队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1971年,著名的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僵持多年的坚冰,打破了国际反华势力的封锁;1979年,我国恢复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席位,创造了著名的奥运模式,中国体育从此走向世界;1981年,中国女排在第三届世界杯女子排球赛上以七战七捷的成绩勇夺冠军,此后五年间中国女排更是创造了“五连冠”的辉煌战绩,堪称中国体育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我国运动员经过顽强拼搏,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并以15枚金牌位列金牌榜第四名,震惊世界;1990年,中国成功举办了北京亚运会;1991年,中国正式宣布并开始第一次申办奥运会,历经十年,两次申奥,终于在2001年获得第29届奥运会举办权。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其空前宏大的规模、精彩纷呈的竞技、绚丽多姿的文化、海纳百川的胸怀在人类奥运百年史册上书写下浓重的一笔。与此同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体育在管理体制、群众体育管理制度、训练和竞赛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育发展道路,为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基本内涵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赛场的表现振奋了全国观众,奥运会结束后,《中国体育报》连续发表6篇评论员文章,论述中华体育精神,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文章指出中华体育精神由“祖国至上、敬业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友爱、艰苦奋斗”等六个方面组成。这是中华体育精神作为特定概念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

1997年,时任国家体委主任的伍绍祖在全国体委主任会议上将中华体育精神概括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友爱、科学求实、遵纪守法、顽强拼搏”。

2000年,江泽民在会见第二十七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时指出:“中华体育精神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全国各条战线的同志们都要大力发扬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大力发扬顽强拼搏、争创一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勇于创新、力攀高峰,同心同德地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2007年5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将中华体育精神概括为“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中华体育精神作为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名词被确定下来。

2013年8月31日,习近平会见全国体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代表时强调,广大体育工作者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的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要继承创新、发扬光大。希望全国体育工作者保持优良传统,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体育事业新发展新进步,在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再创佳绩、再立新功。

3.时代价值

中华体育精神是体育精神在中国的具体化,它丰富和发展了奥林匹克精神,将我国体育健儿和体育工作者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乐观自信精神、公平竞赛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科学求实精神、无私奉献精神高度概括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体育精神的有机融合,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中华体育精神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

第一,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时代要求。“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祖国的需要高于一切,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这是每个中华儿女心中高扬的旗帜。体育彰显奋进、高尚、激励人心的精神,能够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向心力、凝聚力。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中国体育人在国际赛场上一次又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自强不息、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信心和力量。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就是要把个人追求融入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之中,把个人奋斗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将对祖国无比深沉的热爱,化作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化作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从而凝聚起巨大的民族力量,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第二,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体育强国梦的必要前提。体育强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长久夙愿,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理想。实现体育强国梦,必须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正如习近平指出:“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体育强国,不仅需要全面提高我国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完善我国体育体制,增强广大民众体育健身意识。中华体育精神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才能实现民族体育文化和民族的复兴,这是实现体育强国的根本所在。只有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才能全面推进体育文化建设;也只有实现体育文化的繁荣,提升我国体育文化的软实力,才能实现体育强国梦。

第三,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是砥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中华体育精神不仅成为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它所蕴含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范畴,被视为融入各项事业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心中,成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动力,激励着中国人民不断前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接近实现梦想的目标,但越是接近目标,面临的问题也越难解决。“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切美好梦想的实现,都需要强大的精神激励,都需要付出不懈的艰苦努力。在追梦的路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牢记神圣使命,发扬优良传统,不懈追求奋斗,砥砺前行,共同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

(吴言洪)

北京奥运精神简介

举办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早在1908年10月,伦敦第四届奥运会刚刚结束,《天津青年》杂志即撰文提出:中国何时才能参加奥运会?中国何时才能在奥运会上获胜?中国何时才能举办奥运会?表达了国人发奋图强、不甘人后的强烈愿望。从1931年刘长春成为第一个出现在奥运赛场的中国人,到1984年许海峰在洛杉矶奥运会实现中国人金牌“零”的突破;从1990年邓小平向全世界郑重宣布“中国要申办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中国人民在寻梦、追梦的征途上几经坎坷但却从未停止践行奥林匹克精神的步伐!带着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庄严承诺,13亿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执着和努力让“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响彻寰球,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史册上深深钤上了彤红的中国印!

为充分体现“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中采用了大量高新技术和自主创新成果,来自全国各地26万建设者夜以继日、精益求精,建造了以“鸟巢”“水立方”为代表的一批具有时代特色、民族风韵的奥运物质遗产。奥运场馆建设全部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验收合格率100%,得到国际奥委会、各国奥运代表团官员和运动员以及国内外来宾的高度评价。北京奥运圣火在世界五大洲19个国家的19个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中国境内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5个城市和地区传递,并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奥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传递路线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火炬接力活动。2008年8月8日晚8时,国家体育场“鸟巢”向全世界奉献了一场恢宏唯美的奥运开幕盛典,使东西方文明以至整个世界实现了一次伟大的拥抱!正如《时代周刊》指出,全世界都在目睹这一时刻:中国回到了世界的中心,带着光荣的火焰!

“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不仅是两个奥运的口号和标语,也是10万赛会志愿者、20万啦啦队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心声。北京奥运会赛会志愿者总需求约10万人,而报名总人数却突破112万,创下历届奥运会之最。北京奥运会结束后,4.4万名赛会志愿者、20万啦啦队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100万社会志愿者,全面投入残奥会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各类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间超过2亿小时。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变化,展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展示了中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年筹办,中国人民以最大的热情,鼎力托举起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七年践诺,古老中华尽最大的努力,精心打造了全人类共叙友情、共享和平的节日盛典。来自204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余名运动员刷新了38项世界纪录和85项奥运会纪录,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奥运会金牌和奖牌零的突破。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首次位居奥运会金牌榜首位,创造了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好成绩。当北京奥运落下帷幕时,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发出“一届真正的无与伦比的奥运会”的惊叹!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国运兴,体育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大踏步迈入世界体育大国行列。十三亿中国人民用真诚感动了世界。当北京奥运会火炬在国家体育场上空熊熊燃起的时候,我们可以告慰无数为中华体育发展呐喊奋斗过的志士仁人,中华民族的百年期盼终于实现了。”“在办好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过程中,我们坚持贯彻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坚持发挥举国体制作用,坚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创造了有利条件。广大奥运建设者、工作者、志愿者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大力培育和弘扬了为国争光的爱国精神、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成功举办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北京奥运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的生动体现。北京奥运的巨大成功,彰显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把全体中华儿女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极大地鼓舞了民族精神和士气,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征程上,要大力弘扬北京奥运精神,使之成为推动我国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吴言洪)

女排精神简介

20世纪60年代,有“魔鬼教练”之称的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带领日本女排创下157场连胜的奇迹。1964年至1965年,大松博文应周恩来总理邀请,3次来华,帮助训练中国女排。由此,中国女排引入“魔鬼式”训练法,日本教练在训练中很注重严格要求、团结协作、顽强拼搏,这也是女排精神最初的源头。“文化大革命”期间,排球和其他项目一样基本停滞,直到1972年4月,国家体委要求,各省运动队恢复正常训练。1976年6月,戴廷斌和袁伟民走马上任,重组中国男女排,当时提出的口号是:三年打基础,五年出成绩。虽然训练场地和条件极其简陋、身体条件与欧美等世界强队也存在一定差距,但女排队员们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每天成百上千次的练习发球、拦网等技术动作,从不叫苦叫累。凭着坚韧的毅力,她们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兼备高打强攻的独特风格,且人人都有一手过硬的绝活。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赛上,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的战绩首次夺得世界冠军,开创了中国女排的新纪元。1981年11月7日,《人民日报》配发《学习女排,振兴中华》的评论员文章,同日,时任全国妇联主席的邓颖超在《体育报》发表《各行各业都来学习女排精神》的文章,号召大家学习女排精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此后,中国女排再接再厉、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相继蝉联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赛和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冠军,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义勇军进行曲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在此背景下,国务院以及国家体委、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全国妇联号召全国人民学习女排精神,全国上下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2009年9月10日,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从20世纪80年代五连冠的辉煌到2003年再次夺冠,从2004年雅典奥运的惊天逆转到2015年的再次折桂,这支王者之师,始终是国人的骄傲。无论旗开得胜、越战越勇,还是出师不利、反败为胜;无论是遭遇挫折、坚持到底,还是迎难而上、毫不畏惧,一场场牵动全国人民的比赛最终被中国女排姑娘演变成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胡锦涛曾在看望女排姑娘们时说:“中国女排是我国体育战线的一面旗帜,女排精神曾激励着我国广大体育健儿奋勇向前。”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它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不断奋发向上、追求卓越。

女排精神自产生之初,到今天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作为整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女排精神从一开始就超出体育竞技范围,深深影响了几代人,激励每一名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步伐。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不少“硬骨头”需要去啃,有更多的“深水区”需要去趟,学习女排精神就是要以强韧的拼搏姿态和劲头,敢于攻坚克难,善于寻找更有效的途径,力求做出更好的成绩;学习女排精神就是要以无私奉献的态度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学习女排精神就是要以团结协作的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规范、矫正现实生活的行为和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人生价值的最终实现,团结起来,共同奋斗,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吴言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