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化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强化生态文化旅游的基础设施建设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武陵山片区地处武陵山核心地区,山高谷深,因此交通便成为制约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湖南省“十三五”交通路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和景观线路,做到交通线与旅游线有机对接。加快武陵山片区旅游进入高铁高速时代。发挥现有泸溪县辛女公主号邮轮等旅游设施效用,启动酉水和沅江面向大众市场的邮轮旅游产品。增强旅游交通标识个性。

(一)旅游交通网络建设

武陵山片区地处武陵山核心地区,山高谷深,因此交通便成为制约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瓶颈。所以,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需要长足发展,就需要以提高旅途舒适度和通达快捷性为主要目标,结合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景区景点的区位布局,依托机场、铁路、高速公路,重点加大对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的投入,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

1.旅游交通建设纳入交通总体规划

在湖南省“十三五”交通路网建设规划中,要充分考虑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和景观线路,做到交通线与旅游线有机对接。交通路网的改造提质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且建成后容量在较短时间内很难再次提升,而旅游需求的发展则较为迅速,因此旅游交通建设应根据旅游发展需要来预测未来的交通需要,在路网的容量设计上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交通路网规划要有长远战略思想,应与乡民族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相协调,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远期与近期、需要与可能之间的关系,坚持“统一规划、远近结合、分期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交通路网的发展应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慎重选择路线,减少交通对旅游地自然生态环境的不可恢复性破坏,力求将负面效应减小到最低限度。

2.构建立体化对外旅游交通网络

随着湘西机场纳入规划和选址获批、张吉怀高铁即将开工建设和沅水航道的深度疏浚,武陵山片区即将形成“每个市州有机场、每个支撑城市通高铁”的航空、高铁、高速、等级公路、航运的立体交通体系。未来武陵山片区旅游的外部交通要以方便快捷为主导,兼顾舒适性,通过立体交通网络,以多样化、多层次的交通服务吸引不同消费层次的游客进出旅游目的地。

推进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积极争取中央、省对武陵山片区高速公路、铁路、机场、深水码头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完善武陵山片区现代化的立体交通网络,以提高旅途舒适度和通达快捷性为主要目标,使武陵山片区旅游外部交通逐步向舒适快捷网络型发展,尽可能拓展武陵山片区旅游的市场辐射度。推动张家界荷花机场港澳台地区及日韩等国际航线的开通;强化张家界荷花机场、铜仁凤凰机场、怀化芷江机场及即将建设的湘西老天坪机场对武陵山片区旅游的客源辐射作用,建设对外空中交通网络。同时,发挥好沅水的黄金水道作用,实现武陵山片区通过水路与洞庭湖、长江航运的直通,形成武陵山片区旅游对外水路交通体系。

促进对外旅游高速通道。通过提升与毗邻市州的公路通达质量,实现与周边省市景区的快捷交通条件;优化对外旅游通道,紧密联系周边区域客源市场。加强省际协同合作,向国家争取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在已实现与东西方向周边旅游景区高速通达的基础上,促使南北方向也形成快捷舒适的交通条件。重点连接通道县与桂林的高速公路通道,实现武陵山片区南线与大桂林国际旅游区的无隙对接;促使已进入交通部“十三五”规划的宜张高速尽快建成通车,实现武陵山片区北线与长江中游城市群的“襄荆宜城市带”快捷连通。

3.推进武陵山片区内高效旅游交通网络

武陵山片区内交通循环不够流畅,特别是通往很多民族特色村寨景点的公路坡陡、弯急、路窄,景点间不能形成环线回路。结合武陵山片区旅游的总体空间布局,与对外旅游交通网络共同形成相对独立、相互联系的区域公路网体系,解决好三大支撑城市与各县城、县城与重点旅游乡镇、乡镇与旅游村寨之间的相互联系,尽可能形成支撑城市与各特色旅游景区景点的2小时交通圈。

加快武陵山片区旅游进入高铁高速时代。长怀高铁的开通运行凸显了高铁对于区域旅游的巨大影响力。长沙至怀化仅需90分钟高铁车程,使怀化市真正成为长株潭城市群的后花园,极大地推动了怀化旅游的快速发展。通过连通高铁站点与周边景区景点的旅游公路,积极利用即将开工建设的张吉怀高铁,能高效发挥高铁对武陵山片区旅游的重要对东推动作用,为实现武陵山片区旅游进入高铁时代打下坚实基础。推进计划建设的湘西里耶机场与花垣县的机场高速,推动规划的张桑高速、桑龙高速、张沅高速、怀芷高速等县域间高速公路建设,完善永吉高速、龙永高速等在建高速公路与各旅游景区景点间旅游公路,实现高速带动武陵山片区各县域旅游。

改善核心景区景点与民族特色村寨的连通。促进民族特色旅游村寨与核心景区景点的通达,发挥核心景区景点对特色村寨的辐射带动作用。亟待建设交通线路有:龙山县农车乡—洗车河镇、保靖县清水坪镇—碗米坡镇—迁陵镇、保靖县迁陵镇—古丈县红石林—高望界乡—沅陵县明溪口镇、永顺县司城村—马拉河—西米村—小溪村、永顺县西米村—猛洞河—抚志乡、花垣县排碧乡—芷耳村—吉首市德夯村—保靖县夯沙乡—花垣县董马库乡、吉首市司马河村—河溪镇、泸溪县白沙镇—浦市镇—兴隆场镇、泸溪县兴隆场镇—凤凰县木江坪镇、张家界滨水环线道路。

亟待提质升级的交通线路有:龙山县洗车河镇—里耶镇—保靖县清水坪镇—秀山县石堤镇、卡木村—洞坎村—双凤村—永顺县城、吉首市区—保靖县夯沙乡、凤凰县木江坪镇—凤凰古城、泸溪县浦市镇—辰溪县潭湾、洪江古商城—高椅古村、中方县城—桐木葡萄沟靖州县城—地笋苗寨、辰溪县城—五宝田古村、溆浦县城—龙潭—山背花瑶梯田、通道县城—皇都侗寨、沅陵县城—借母溪生态自然保护区、永定区石堰坪村—砂子垭村—紫荆塔村—关水坪村—马头溪村—湖田垭村—蔡家溪村—张家界市区等公路。

4.提升和改善水上旅游交通网

完善沅水、澧水、酉水、潕水的水上旅游航线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系旅游的客运码头、观景平台、沿岸景观营造,以武陵山片区芙蓉镇、凤滩水库、借母溪、酉水画廊等特色水生态旅游资源重要景区景点为节点,以民族特色画舫、龙舟乌篷船、竹排、舢板等传统水上交通工具为基础,结合旅游邮轮、观光游船、游艇等现代水上旅游设施,根据江河湖库的水道规模和景观,发展特色独特、大小适中的水上交通旅游。发挥现有泸溪县辛女公主号邮轮等旅游设施效用,启动酉水和沅江面向大众市场的邮轮旅游产品。

5.完善旅游交通标识系统

完善旅游交通指示牌。旅游交通指示牌主要设置在高速公路两侧、通往重要旅游景区的交通节点、主要旅游景区的出入口、干线道路和城镇道路以及各道路交叉口处;旅游交通指示牌设置为统一的颜色和字体,主要信息使用规范的中英文对照标准;充分体现指路标志与旅游景区标志的区别,分设不同颜色的指示牌或在同一个指示牌上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

增强旅游交通标识个性。在各主干道旁,按照公路部门标准,结合旅游区的特点,设立符合特色的中英文对照旅游标识牌;在通往村寨、旅游景区(点)线路入口设置醒目的旅游标识牌。旅游交通标识牌的设置应位置合理、数量充足、中外文文字准确规范,还应注重艺术性和生态性,力求与景观环境相协调,或者取景造型,对景观产生一定的烘托效果。

完善交通标识信息。沿途结合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的空间布局,标明方向、目的地、距离等信息;除设置指路标志与旅游景区标志外,还应设置标明游客所处位置的区域旅游交通地图;设置符合景区景点特色的导游地图。

(二)旅游水利、能源、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1.推进水利工程维护与提质

推进河流湖库建设与旅游开发协同。河流湖库是进行特色生态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基础,要将水利设施建设与乡村旅游开发衔接,根据积极争取特色生态旅游水利设施建设进入流域综合开发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区域旅游发展情况等因素,使规划既切合当地实际,又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与前瞻性。在规划之前要进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防止开发建设中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同时,水利建设发展规划还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体系建设规划、村庄环境建设规划相衔接,同时要突出武陵山片区水利设施的特色。

协调生态旅游水利灾害防治。重点搞好山洪灾害防治,完成武陵山片区重点防治旅游景点村寨的灾害排查,编制山洪灾害风险图,针对不同类型的山洪灾害成因分析及典型区域规划,实施相应的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全力完成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完成国家规划内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启动大型灌溉泵站建设与改造。实施旅游景区景点的排水工程建设,完善洪水排泄渠道,减少景区景点内涝内渍风险,提升景区景点的水灾抵抗能力。

强化旅游水利环境综合治理。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重点,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治理、石漠化治理和水土保持项目及小水电代燃料工程。针对基础设施较好的景区景点,切实抓好水土保持工程建设;针对坡耕地较多的旅游村寨,搞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建设;针对洪涝易发景区景点,切实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建设;针对毗邻水电站的景区景点,要大力开展小水电代燃料项目,减少山林砍伐。推动水利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同,要建设景区景点污水处理设施,铺设排污管网,保持河流湿地的水质,切实维护河流湿地生态系统完善。

完善旅游安全供水设施。加快推进武陵山片区特色村寨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进一步优化乡村引水供水方案,保证水源水质,注重建管同步跟进,实现“乡乡有自来水,村村有放心水”;重点建设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集中供水工程,为每个旅游特色村寨建设至少一处安全水源基地,并加快自来水泵站和管网的铺设与改造,保障旅游活动开展的安全用水需要。

2.提升特色村寨能源供应设施质量

完善旅游电力供应设施。积极推进农村电力网络提质工程,实现旅游供电塔站、供电线路、变电站等设备的改造与升级,保证武陵山片区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用电供给顺畅。保证旅游村寨日常生活旅游接待生活用电的供应以及旅游区各种设施、设备正常运转的用电供应。

改造旅游能源供给设施。加快各市县供气管网建设,尽快使各市县城区和有条件的乡镇居民使用液化气为生活能源;加快乡村供气渠道建设和改造,鼓励村民农户以电、气作为生活能源;鼓励村民加快沼气池建设,禁止木柴、煤等污染生态环境的原料的使用,从而为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保证。

协调能源供给与旅游开发。旅游景区(点)内供电、供水、供气线路的铺设一定要充分考虑安全和视角审美要求。如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内的供电线路应尽量避免明线架设,涉及景观和安全的重点地段线路以埋设为主,实现网线入地。

3.完善旅游通信设施

随着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发展对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武陵山片区的通信设施建设应保持适度超前的发展趋势。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资源共享”的指导方针,以信息化促进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完善有线电视网络设施。持续推进有线电视的村村通工程,为旅游特色村寨铺设有线电视网络,保障游客和村民畅通使用有线电视。

提升旅游移动网络设施质量。加强武陵山片区移动通信网络、移动基站建设,扩大通信网络的覆盖范围,改善旅游景区景点通信条件,实现移动电话村村通。对于离基站较远的景点应设法建立新的基站,增强通信设施信号,满足游客通信需求。

4.推进智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武陵山片区景点的wifi全域覆盖。推进移动网络设施建设,实现武陵山片区所有旅游景区景点和特色村寨的wifi全面覆盖。网络接入和覆盖将是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基础设施改善的一大飞跃。网络接入不仅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信息发布与咨询等服务,可以提高旅游市场营销及相关服务效率。加快移动基站和光缆的铺设进程,完善移动互联网络的覆盖质量和广度,提升乡村旅游的网络接入覆盖率,提升旅游服务的效率。

推进武陵山片区旅游全面物联。利用智能传感设备,将旅游景点、文物古迹、旅游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实现对旅游产业链上下游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推广应用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小额支付设施,实现交易的网络化。加快建设金融、物流、网络教育、传媒、医疗、旅游、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发展所需的高可信网络软件平台及大型应用支撑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网格计算平台与基础设施。

建立完善武陵山片区旅游网络平台。尽快启动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专业网站建设,形成完善的武陵山片区乡村旅游专业服务网站系统,为游客提供乡村旅游资源、线路、商品、动态等信息,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全面的展示。推动特色旅游村寨、旅游企业、景点和景区等涉旅单位建立独立网站,与武陵山片区旅游网实现信息共享。

建设完善的旅游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全片区景区、景点、酒店、交通等设施的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旅游资源核心数据库,提供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鼓励政府、旅游企业和旅游者在智慧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业务和商业模式的创新应用,为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提供发展动力。

(三)旅游服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旅游观光设施建设

完善安全保障、通道绿化、路标引导、停车场、民族文化展示,让武陵山片区旅游通道成为民族特色生态文化长廊——“触目所及、尽是绿色,放眼长望、皆是文化”,使片区旅游通道成为“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游道质量。依据景观,结合景点特色建设游步道,在游步道周围合理布置种植景观植物;旅游景点间的车行道两侧根据实际情况种植观赏,绿色生态景观走廊;设计具有民族特色、充满原生态气息的代步工具,如人力车、花轿、畜力车、彩船、小竹筏等,既增添游览乐趣、满足游客体验需求,又为景点增添亮丽风景;根据一般游客体力,适当设置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凉亭、石凳观光休憩设施,加强日常维护。

加强旅游公共厕所建设。根据“沟、谷、区、带”的发展,在沿线需要的地点建设公共旅游厕所,改善厕所条件与设施,设置明显的厕所标志,男女分设,每个景区景点达到星级旅游厕所标准。景区景点内的农家乐休闲度假客栈、小超市等厕所以卫生、易清洁、不污染为原则进行卫生条件改造。

建设旅游生态停车场设施。按照合理用地的原则,科学规划生态停车场及其配套设施的建设,满足大型旅游客车自驾游车辆、房车、自行车等各种车辆的停放;以与环境景观相协调、便于游客观光等原则,合理设置停车场位置,并配置相关指示牌;引导旅游交通环境向有序化发展。

完善旅游观光标识系统建设。在主要道路交叉口和交通出入口设置易识别、特色鲜明的游览图、方位图、路牌、指引牌等标志物;根据景区的特色和景观设计的要求,在景区内设计具有特色与周围环境和景观相协调的旅游标识;在离崖、湖、潭、瀑等较近区域的步行系统布置安全提示标志和保护栏杆,做好安全防护。

2.加快游客服务中心建设

武陵山片区应以优化旅游信息环境,促进旅游发展为原则,建设具有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特色、旅游服务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能较为便利地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餐饮住宿等综合性服务的游客服务中心体系。

健全游客服务中心网络。建立片区—市、县—景区景点/特色村寨三级游客服务中心;按核心景区景点—特色旅游示范村寨—一般旅游村寨三个层次,分阶段、分批次实现游客服务网络建设。加快游客服务中心的信息化建设进程,以市县级游客中心为主,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一方面为游客提供开放、畅通的信息获取渠道;一方面建立区域协作和行业协同的旅游沟通网络,实现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的跨区域、跨部门联合互动。

拓展游客服务中心服务职能。按照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游客旅游需求,提供基本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外,还为需要满足游客的医疗服务、邮政快递服务、寄存服务、代理预订、投诉受理等服务;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景区景点,配套建设自驾游车辆保养维修服务设施、车辆安全救援设施、户外运动游客的野营服务设施、骑行游客的自行车维修服务等。

3.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

完善住宿设施建设。在保障景区景点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整体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加快特色山居、特色客栈、主题酒店、特色农家的新建、修缮进程,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住宿需求。景区景点科学规划建设,按计划分批次地发展住宿设施,优化旅游住宿层次结构;以中低档的家庭旅馆、农舍、农家乐住宿为主,有条件、有市场潜力的景点可适当建设的特色山居等高档住宿设施,满足不同类型游客住宿需求;完善旅游住宿类型结构,突出民族民俗及生态文化特色化经营,建立观光体验型、休闲度假型、疗养型、商务型等多元化的住宿类型结构体系。

加大旅游餐饮设施建设。建设突显武陵山片区民族民俗风情、农村田园风味特色,形成民族餐饮、农家餐饮、主题餐饮、户外风味餐饮、特色小吃等形式多样、档次各异的特色旅游餐饮设施,形成集餐饮、娱乐、文化、休闲于一体的旅游餐饮服务体系。在核心景区景点周边或游客集散地,开发特色美食主题街区、美食世界。要求各类餐饮设施实行严格的卫生消毒措施,相关管理部门严格执行卫生安全检查,确保餐饮卫生安全。

旅游购物点配套建设。加大对旅游购物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设立专门的旅游购物点和购物街市,打造部分旅游购物专区,为武陵山片区提供良好的旅游购物环境;对农村特色的集市进行合理整治,开发民族民俗特色浓郁的特色购物环境。

旅游娱乐配套建设。根据景区景点规划和特色村寨的传统民族民俗文化,合理建设旅游娱乐设施;结合传统民族民俗表演场、文化传习所、非遗传承人等,建立如摆手堂、赛歌台、练武场、篝火场等娱乐场所;对特色农具、风车、水车等适当改良,便于游客体验。

4.建设景点自助旅游服务设施

以服务游客为宗旨,建立武陵山片区自驾旅游服务设施,为自驾车/自行车旅游者提供便捷,重点建设自驾游营地、自驾游服务基地及自驾游驿站。

建设自驾游营地。在张家界、吉首、怀化三个支撑城市建立武陵山片区自驾游中心营地,集泊车、购物、食宿、休闲娱乐为一体,提供能满足自驾游需求的特色旅游产品。在片区内各县市等也需逐步建设自驾游营地,以满足各地旅游发展的需要。自驾游营地主要设立在火车站、汽车站、飞机场等游客周转站及连接武陵山片区外部交通的高速公路等干线出入口附近。对较为偏远的旅游景点,合理设置小型加油站、服务区,为自驾游提供必要服务。

建立自行车驿站。根据骑行户外游客持续增长的实际,结合民族特色村寨旅游的特点,打造若干个自行车服务驿站。综合考虑各旅游带旅游资源与空间布局,结合交通状况,科学合理规划自行车骑行线路,在线路节点建立若干自行车骑行驿站,满足自行车骑行游客的休息、车辆维修等需求。

5.加强旅游环境治理

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文化生态旅游的持续升温,对旅游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不断强化旅游景点垃圾污水处理和生态环境保护。

强化景点垃圾污水处理。在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规划、做好垃圾及污水处理设计的前提下,建设规范的垃圾处理场和垃圾消化处理设施,引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改善现行落后的垃圾处理方式。考虑到武陵山片区的地形因素,科学设计排水排污系统,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设备,提高对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利用水平,严格控制对污水的排放,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及时清运并统一处理,垃圾站(箱、筒)的数量适当、设施完好、分布合理、标识清楚。

保护景点生态环境。继续推进同建同治工程,强化旅游的景点形象建设,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优化人居环境条件,民居建筑、村镇街道应与自然环境有机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乡村清洁等支农工程项目向发展旅游的村镇倾斜,推动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保护水体、大气、植被等自然环境条件,控制并改善水体质量、大气环境、区域噪声等,提高乡村森林植被覆盖率。

6.完善景点安防、消防及应急救援设施

强化景点旅游安全设施。完善景点的安全防护设施。对山地、水域等危险地段和道路事故多发地段,在游客容易发生意外的地方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及安全防护设施,对环保观光车、竹筏、漂流、滑索等游览设施加强日常维护,并实行定期安检、年检,切实防止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完善景区景点安全监控设施。建设全方位、全天候、高清化、智能化的视频监控系统,以满足旅游景区景点安全管理的需求,重点的监控区域有出入口、景区收银区域、服务区域、重点风景区域、人流集中区域、停车场等区域。在游客较为集中的区域和时间段配备充足的安保人员,保证秩序和游客安全。建设多级联网架构的综合旅游管理系统。加强旅游局的监督管理职能,统筹协调辖区内的综合管理信息技术资源;将景区景点的电子地图、监控点融入管理系统,通过实时监控、录像回放与下载、电子地图、客流量统计分析、设备远程统一配置和管理等功能实现旅游综合管理。

重视消防安全设施建设。针对武陵山片区民族特色村寨以木质房屋为主的特性,须高度重视民居、林地等旅游资源的防火设施建设,保障旅游村寨有完善防火、灭火设备,组织相关工作人员、村民定期进行消防安全培训活动。

改善景点医疗应急服务设施。改善现有景点、村寨和乡镇卫生所医疗条件,配备专职医务人员、常备药品和急救车辆,建立与市县级医疗急救中心、紧急救援中心、公安等部门的联动机制,及时救助救护受到意外伤害或突发疾病的游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