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残破的四块石碑

残破的四块石碑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8年4月,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园艺场长远规划,为建设旅游景点,园艺场将散落在田埂边、渠坝旁的残破明清墓葬石刻残块收集,建造石刻碑林时,一些闻讯的干部、农民来观看时,讲了这样一条线索。经过园艺场工作人员精心拼合粘接,安放在碑林内。这件事足以说明灵武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文化底蕴在国内外声誉极高。

残破的四块石碑

灵武曾经和灵州并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历史上发生过很多重大事件,如大唐贞观二十年(646年)唐太宗李世民亲赴灵州,大宴铁勒诸部,挥毫写下了“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的名句,随臣及灵州官员,为纪念这次大唐统一,民族团结的重大事件,将唐太宗的诗用精选的石料勒石成碑,安放在灵州。明代宁夏河东兵备道张九德为抵御水患,建坝阻挡黄河洪水,清代乾隆年间知州杨芳灿在灵州修建奎文书院,光绪年间知州孙承弼建灵文书院,民国知事余鼎铭修城墙,秦学坚县长修县衙等等事件。历朝历代的漫长岁月里,百姓对官员建庙修寺,铺路开渠,修缮古迹的功德及灵武发生一些重大事件的记述和一些逝者生平的概括都采取了由著名的文人撰文,当地书法不凡的书法家书丹,篆刻技术高超的石匠刻字,用这样三位一体的合作手法勒石成碑,这些碑的类型有功德碑、记事碑、墓志铭等等,安放在县衙、庙宇、墓穴及一些公共场所。在《朔方道志》《嘉庆灵州志迹》《马氏族谱》等文献史料中记载,灵武曾安放石碑有几十方。这些石碑不仅是一幅幅瑰丽奇妙的书法艺术的展示,而且还是一篇篇记载了灵州地情的史册篇章,它们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对研究灵武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历史事件、名人生平无疑是珍贵的实物。

光阴流逝,岁月骎骎,狼烟骤起,战火不断,这些碑碣面临了凄惨的厄运。它们被砸碎推倒,锤敲斧击,有的被掩埋在过去灵武城的五湖十八坑里,当做了建筑的地基,有些被作为建筑材料,砌筑了涵洞桥梁,这些记载着过去一些重大事件的史料,在灵武大地上绝迹了,令人扼腕叹息,成为千古憾事。2008年4月,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园艺场长远规划,为建设旅游景点,园艺场将散落在田埂边、渠坝旁的残破明清墓葬石刻残块收集,建造石刻碑林时,一些闻讯的干部、农民来观看时,讲了这样一条线索。过去灵武城曾有几方碑被人拉到临河横城,丢弃在荒郊野滩,文友刘振海等人非常关心这件事,他们建议赶快想办法拉回,再不能任其丢弃了,园艺场几位工作人员和文馆所刘宏安等人几经辗转,打听到了下落,在市政府领导的过问关心下,从横城拉回了几方残碑,这几方碑曾被人野蛮的敲击,成为残片。经过园艺场工作人员精心拼合粘接,安放在碑林内。这几方碑是《明代涿州知州孟静斋墓志铭》《清代康熙四十一年灵州记事碑》《清代刘公祠堂碑记》《民国三十二年修建灵武上帝庙碑记》,这四块残碑从撰写的文字结构、石料材质、书法篆写、石工勒石都很精湛,是研究过去灵武历史的重要史料,遗憾的是这四方碑都曾屡次被人为的破坏,碑体被敲成几截,断裂和多少次搬运过程中的磨损使文字毁掉了很多,有两方碑已成半方,遗失了半截,这四块残碑装饰好后,园艺场工作人员将文字抄写下来。灵武刘振海、王璞云、杨森君、蒋峰、唐世俊、武学峰等文友闻讯来观看,振海先生细心地将碑文进行翻译。逢周末,我将四方碑的内容排列,四方碑残破程度很深,有一半文字已没有了,碑文的内容不连贯,读起来非常困难,对于碑文的理解也就很难全面,只能是根据残留的文字简述大概意思了,令人惋惜。

这四方残碑的材质都属青石,有两位石匠师傅看过,不是宁夏所产的石料,大约是河南等地的石料,路途遥远,拉运艰辛,可见当时人们对刻碑这事情的重视程度。从文字篆刻及书写的文字都是上乘的,遗憾的是已成为残片,辑录下来用以作文史资料,则是有某种非常重要意义的。即便有些碑文内容是为当时主政官员树碑立传,涂脂抹粉,也属当时历史条件环境所致,时值今日,已属过眼烟云,历史岁月中夜幕中的流星,没有什么奇怪。是夜,又仔细地翻阅碑文抄件,联想这些碑文的坎坷命运。现在政通人和,国泰民安,这几年,灵武百姓看到了一种景象,重建钟鼓楼,重修明城墙,开挖建设西湖,重修镇河塔,这些举措是尊重历史,重新翻阅古灵州曾经的篇章,打造历史文化品牌,这些古旧建筑的重修,无疑是灵武伸向外边一张张绚烂靓丽的名片,四川剑阁的鹤鸣山上,耸立着一块清代嘉庆年间的石碑,碑文中有这么几句话:“天下名胜之地,古迹所存,可以历久而不废者,必赖有贤哲维持其间,又必时事承平,风俗淳美,人才盛而物力丰。”今朝灵武情景和这段话可以说非常吻合。2005年,我随自治区房产协会到澳大利亚,在一个博物馆里,曾看到一件文字说明属于馆藏的一级文物,是用玻璃柜安放着的一个黑瓷剔花扁壶,下面的解说牌上,清楚地写着“中国·宁夏灵武磁窑堡出土”。这件事足以说明灵武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及文化底蕴在国内外声誉极高。回眸过去的岁月,上了年纪的人都知道灵武城内外在20世纪50年代前,“梵刹浮屠,灵州遍满”。中国新闻奠基人范长江也曾描绘过灵武“大庙很多”。灵武的过去古迹遍地,古色古色,但劫荡使古迹难以存留,灵武曾发生的拆高庙,挖城墙,砸寺庙,拆钟鼓楼,填西湖事件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已是荒唐岁月荒唐事的过去了。历史再不能重演了,人民尊重历史,而古迹的保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古迹是灵武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灵武百花盛开的百花中的奇葩之一,对于发展中的灵武,今古相融的景观,别具特色和风采,有着丰富内涵的诗情画意,文化底蕴,她们自然交融,构成一幅幅自然景观,在人文景观古韵犹存的古灵州,会让人们沉浸在一种诗里画中的意境里。

古灵州闻名华夏,唐太宗两次赴灵,唐肃宗灵武称帝登基,大清康熙帝横城渡河,多少重大历史事件在灵武曾现,今天的古灵州没有一些古建筑和历史文化,会让人感到混凝土建筑的冰冷和沥青道路的枯燥,在满目的视野里,除过城市热浪袭人的喧嚣,再难以寻求过去那种宁静的“古刹钟声”“名州灵境”的古韵了。灵武过去曾有罗风翱筑城、张九德修渠、余鼎铭修城、秦学坚筑渠的历史,今日物力丰盈,再不爱惜古迹,愧对古人和百姓。改革开放后,人们又重建起了高庙,修葺了镇河塔,古今交融,相辅相成,自然完美的结合,成为古城新颖而古老的特色。现在人们登上高庙,举目远眺,灵武城周边山峦蜿蜒起伏,残留的长城烽火台,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而博大雄宏的气势犹存,极目天舒,大漠苍茫,薄雾轻风,瞻望旷野,棋田如画,花盛烟树,村庄济济,万木峥嵘,俯看城内,灵武古城在太阳的照射下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楼房林立和绿树相融盎然成趣,镇河塔隐没丛树烟波风铃摇曳,高庙紫阁红楼映入红霞,靓影夺目。蓝天白云衬出清真寺绿顶碧瓦,钟鼓楼飞檐斗拱,高耸入云,朱漆雕梁,亭台楼阁,绿树红墙,音响喷泉,玉珠飞溅,框架住宅,楼阁交错,古今交融,美不胜收。仰首天宇,澄蓝如洗,白云轻絮,霞光飘曳,长空中几行雁起雁落,鸽哨声此起彼落回荡在如絮的白云间,神韵的灵州让人心旷神怡,秀色如织的灵武,让人如痴如醉沉浸在诗一般的画里。西湖柳枝下舟船旁,悠扬的歌声“谁不说咱家乡好”响起,“会盟楼”“文昌阁”“九曲桥”在水波湖畔旁耸立,轻风起,湖面荡起涟漪,麦浪滚滚,稻花飘香,让人犹如进入梦一般的仙境。灵武是诗还是画?悠悠岁月流去,过去的经历和今日的成就使人们记住,爱护古迹,并保护它,将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推向社会,思想意识形态和实际建设并存发展,沧桑灵州在人们呵护和建设中,高歌猛进,在辛勤的各民族人民团结、努力奋斗下,将会更快发展,明天的灵武会更加靓丽夺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