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入越录》看南宋绍兴社会风貌

从《入越录》看南宋绍兴社会风貌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在他的《入越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绍兴境内的许多园林景观,寺院庙观、亭台楼阁、历史文化遗迹,美不胜收,同时,他对于社会经济、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城镇贸易、人文教育等,也同样关心。南宋乾道八年,绍兴府因祷旱疫有应,宋孝宗赐加额妙智。《入越录》中记载最后一次游鉴湖后,吕祖谦等人“暮泊告成观”。

吕祖谦不仅一一记下沿途的自然风物,而且对当时绍兴的人文社会状况也有颇多反映。例如,在他的《入越录》中,我们可以看到绍兴境内的许多园林景观,寺院庙观、亭台楼阁、历史文化遗迹,美不胜收,同时,他对于社会经济、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城镇贸易、人文教育等,也同样关心。

宋代国力不逮汉、唐,然其文化高度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是空前的。近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40)绍兴既为人文荟萃之地,文化事业自然发达,其中重要一方面便是宗教文化。而宗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即为宫观寺庙。南宋时期,各地崇信佛道的风气十分盛行,“争崇浮图老子学,栋甍遍郡县”(41)。据陈国灿统计,南宋时期绍兴境内共有寺院庵27所,道观4所,祠庙14所,(42)而吕祖谦《入越录》中记录的便有东岭神祠、天章寺、禹迹寺、天庆观、义恩师院、圆通寺、兴福寺、大能仁寺、大中戒珠寺、报恩光孝寺、郑弘庙、龙瑞宫、告成观、大禹祠14处,这其中有不在陈统计范围内的寺院。

东岭神祠在诸暨县枫桥镇大部乡冷水里,供奉的是社神杨老相公。宋以来,枫桥大部、长阜、东安等乡均有杨神庙,其中以冷水里紫薇侯庙为最早,俗呼冷水庙。(43)因此吕祖谦《入越录》有“五里冷水,望东岭神词,漂渺云间”之记载。去兰亭途中,吕祖谦经过天章寺。嘉泰《会稽志》记载,该寺在山阴县西南二十五里,据说是宋太宗至道二年钦赐的匾额,后宋仁宗又御笔题“天章之寺”匾额。(44)吕祖谦详细描绘了天章寺的景色:“法堂后砌筒引水,激高数尺。堂后登阶四五十级,有照堂,两旁修竹,木樨盛开,轩槛明洁。又登二十余级,至方丈,眼界颇阔。寺右王右军书堂,庭下皆杉竹。观右军遗像。出书堂,径田间百余步,至曲水亭。对凿两小池,云是羲之鹅池、墨池。”,无怪乎他称赞该寺“山林秀润,气象开敞”。吕祖谦过南堰,游历府学后,便至天庆观。此观在绍兴府城“东南五里一百二十步”,隶属会稽县。(45)本为唐代的紫极宫,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令州郡各建天庆观,越州即以此宫应诏。至南宋嘉泰年间,屋宇、塑像仍多是当时旧物。(46)游天庆观后,吕祖谦等人来到了禹迹寺,该寺在绍兴府城东南四里二百二十六步,唐宣宗大中五年赐名。“寺门为大楼,奉五百阿罗汉”,十分壮丽。南宋绍兴末年,陆游的老师曾几曾居住于此。(47)义恩师院是禹迹寺内的一个禅院,义恩师则是吕祖谦十年前的旧识。(48)圆通寺即圆通妙智教院,在绍兴府城东南三里一百五十步。宋太祖开宝八年,少卿皮文粲舍地建造,号观音院。熙宁年间,太守赵清上奏,宋神宗赐额圆通。南宋乾道八年,绍兴府因祷旱疫有应,宋孝宗赐加额妙智。据说起初有兴福院与圆通寺相邻,后来废置,仅剩下一个佛殿,因此将兴福院并入圆通寺。(49)兴福寺在会稽县南一里一百步。晋天福五年,观察使钱偁建造,号钱湖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改赐兴福。南宋时废置。(50)吕祖谦记录了这一情形:圆通寺“旧乃兴福寺子院,去岁废兴福,入圆通,合二为一”。这与嘉泰《会稽志》的记载吻合:“或云圆通本兴福之观音忏堂,后浸盛,别为院,而兴福日衰,至无一僧,乃并有之。”(51)拜访苏仁仲后,吕祖谦等人到了大能仁寺,他赞该寺“闳壮光丽,甲于会稽,重殿复阁,金碧相照”。他还考证该寺是“吴越钱氏所建,颓废久矣”,在当时的主人他的朋友僧常坦手上才修葺一新。该寺全称大能仁禅寺,在府城南二里一百四步。本为晋许询舍宅,号祗园寺,后来废置。到吴越王时,观察钱仪复建,号圆觉寺。北宋咸平六年,改赐承天寺。政和七年,为避讳,宋徽宗诏天下承天僧寺都改为能仁寺。不久,改建神霄玉清万寿宫。南宋建炎年间,宋高宗命神霄复为僧寺,迁像设于天庆观,能仁寺复名。因府城西北又有能仁院,故郡人称能仁寺为大能仁寺。(52)戒珠寺在府东北六里四十七步,蕺山之南,吕祖谦记载其乃“王右军故宅也,屋多人少,颇牢落”,门外有鹅池、墨池,又有竹堂、雪轩、宇泰阁等景观。何时建寺已不可考。(53)寺初名昌安,大中六年改戒珠,(54)故吕祖谦在文中称“大中戒珠寺”。

在能仁寺用饭后,吕祖谦等人游览了报恩光孝禅寺,该寺在绍兴府城南二里二百二十二步宝林山下。初建于南朝宋元徽元年,初名宝林寺。唐光宅年间,因舍利见,改曰光宅。会昌时毁废,乾符元年重建,改为应天寺。北宋元丰元年,复曰宝林。崇宁三年,诏改崇宁万寿禅寺,后又改崇宁为天宁。南宋绍兴七年,改报恩广孝禅寺,不久又改广孝为光孝,专奉徽宗皇帝香火。有塔高二十三丈,随寺额名应天塔。绍兴初年,曾作为濮安懿王的园庙。(55)对此,吕祖谦也作了记录:“有濮安懿王祠庙寓此寺,有园令领吏卒守之。”郑宏(56)庙即郑太尉庙,在会稽县东南一十五里。庙之下,为樵风泾。原在山麓,后迁山上。(57)吕祖谦记述了他游此庙的见闻:“传所记‘樵风早暮,迎送舟楫’,采薪者云至今犹然。”游历石帆山后,吕祖谦等人泛舟到了龙瑞宫。据嘉泰《会稽志》记载:龙瑞宫“在(会稽)县东南二十五里。有禹穴及阳明洞天,……唐神龙元年,置怀仙馆。开元二年,因龙见,改今额。宫正居会稽山南,峰嶂遒奉,其东南一峰崛起,上平如砥,号苗龙上升台。……龙瑞尤宜烟雨中,望之重峰叠巘,图画莫及,……旧语曰:‘晴禹祠,雨龙瑞。’”(58)宫后葛仙公炼丹井侧飞来石上刻有贺知章撰并书的《龙瑞宫记》,南宋时已漫灭仅存。(59)《入越录》中记载最后一次游鉴湖后,吕祖谦等人“暮泊告成观”。此观在会稽县东南七里。北宋政和年间,由禹庙改建,自三清殿及三门、两廊,皆为政和以后所建,只有禹庙为旧有建筑。有古珪璧珮环藏于庙。(60)禹庙在会稽县东南一十二里。嘉泰《会稽志》引《越绝书》云:“少康立祠于禹陵所。”(61)梁大同十一年建造,唐会昌五年毁废,第二年重建。该寺自唐以来即为名刹,西偏有泉名菲饮,有亭覆之。庙东庑祭祀的是夏启,而越王句践也在别室供奉。镜湖在庙之下,作为放生池,临池有咸若亭,又有明远阁、怀勤亭。(62)

除以上这些宫观寺院外,吕祖谦还记录了游览途中的名人故居、私家园林及其中的一些著名景观等。

吕祖谦重点描绘的是他外祖母居住的私家园林,即他文中的“外氏园”,在他笔下,这是一个景色十分优美的园林:“有梅坡、月台、菊潭、杞菊堂、竹隐、蒲涧、桔洲,……最胜者梅坡,绕亭皆梅,前对蒲涧、桔洲,野水湾环,岛溆掩映,如在江湖。而竹隐一径深幽,阶庭清閟,亦其次也。”吕氏记叙较为详细的还有丁氏园:“园多海桧,但绾结阏其天性,后墙皆密竹。”并且因其“轩楹大敞”,吕氏认为“宜夏不宜冬”。

此外,吕氏还游览了西园、沈园等。西园,在卧龙山之西。本为吴越王钱镠仗钺时游宴之地。宋景祐三年由乐安公蒋堂始辟为西园。据嘉泰《会稽志》记载,园中有曲水阁,凿渠引湖水入,屈折萦纡,其上有激湍阁。又有流觞亭、茂林亭、渌波亭。城上有望湖楼,又有飞盖堂,堂后有王公池,池北有漾月亭。堂之前,有冬瑞、春荣、秋芳、夏荫四亭对峙。直堂之南为桥,桥外有水竹亭。茂林乡兰亭里东有流杯岩,西有右军祠,南有修竹坞,北有敷荣门。佳山乡鹅池里东有清真轩,西有崇峻庵,南有骋怀亭,北有曲水。曲水之东,有惠风阁。经惠风阁过清真轩,西南城上有列翠亭,列翠亭以北有华星亭。(63)这与吕祖谦文中所记的大致相同。

沈园,即吕祖谦文中所记的“沈氏园”,在绍兴木莲桥洋初弄。原系南宋时沈氏旧业。陆游曾与前妻唐婉在沈园不期而遇,作《钗头风》词一阙,极言“离索”之痛。今沈园仅存一角。又如王羲之故居,也称王右军宅,在山阴县东北六里,在戒珠寺中,寺中有右军祠堂,周围还有养鹅池、洗砚池(墨池)、题扇桥等景致。(64)

绍兴有桥乡之称,据钱茂竹、罗关洲统计,南宋时期绍兴地区至少有210座桥(65),在《入越录》中,吕祖谦就提到了萧山浮桥、放生桥、枫桥、苦李桥、栗桥、干溪桥等。其中,萧山浮桥即尖山浮桥,在萧山县东南五十里,和诸暨交界,后废。放生桥在诸暨县南三里。枫桥在诸暨县东北五十里。苦李桥在诸暨县东二十六里。栗桥疑为“栎桥”,在诸暨县东四十里。干溪桥在诸暨县东北六十二里,传说为吴方士干吉所居。(66)

绍兴的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首先,在从水陆驿站驿馆向市镇的转化中,桥起到了促进作用。古代有很多驿站驿馆设立在水陆要道之旁,这些驿站在水陆要道处,是东西南北的中转站。除官员外,往往也是商贾、游客集散之地。这样车马成群,舟楫汇流,显得十分热闹,于是就建造房舍,设立商铺;茶馆酒楼和各种服务设施、娱乐场所也随之兴起,久之就形成了集镇。在这由驿站为依托向集镇的转化中,桥是一个必不可缺的条件。其次,在集镇选址和定址中,桥起了基础的作用。绍兴是水乡,自古以来集镇选址的一个原则是充分利用水道优势。依河建街,船只往来即在街边,上客下客,进货卸货,十分方便。如有两条河纵横交错其间,则市镇面积更大。绍兴约有80%的集镇就是这样选址的。这可以从一些地名中得到印证,如至今现存的枫桥镇、柯桥镇等。再次,在绍兴城的发展中,桥起到纽带作用。在近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绍兴城不断变化、发展。但均是在这一原址,中心区域始终不变,这在全国古城名城中是少见的,其原因就是这个地理位置甚为优越,在这一主要区域,有一条府河(又称界河)南北贯通全城,北面又有一条东西长河流经市区,在这河道上架了许多桥,就象纽结一样将东西、南北两岸街道连接了起来。(67)

农业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的首要部门,上至国君,下至平民,无一不把其作为立国立家之本,吕祖谦自然也不例外。他在出诸暨县东门后看到“田莱多荒”,并揭示了原因:“盖沮洳不宜稼而然”。行至枫桥镇冷水里,他又见到“下坂稻穟垂黄,际山数十里,平铺如拭”,于是赞叹道:“洋洋乎富哉!丰年之象,道中所未见也”。可见当时诸暨县枫桥镇一带农业之发达。其实,到了宋代初年,水稻几乎已成为绍兴一带唯一的粮食作物(68)。由于水稻的广泛播种,宋室南渡以后,两浙成为全国最大的粮食基地,而其中苏、湖、明、越四州,产量又占两浙总产量的大半(69)。至此,绍兴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粮产地,这里的粮食,不仅供应附近地区的需要,即北方的山东等地,也常来这里贩籴(70)。由于水稻在粮食作物中的重要地位,水稻的品种也大量增加,南宋嘉泰年间,绍兴一带的水稻品种已达56种之多(71)

吕祖谦还反映了当时农民围鉴湖造田的情形:“湖多湮为田,所存仅如溪港然。……湖田之民,每毁堤以决积水,故堤缺而湖废。”对于绍兴田地的土质,吕氏在《入越录》中也有所涉及:出独山口,“舍舟,步田间,泥潦没屐”。可见该处土地松软肥沃,适于稼穑。事实上,在宋代尤其是到南宋时期,浙江各地的耕地已得到相当充分的开垦,“闲旷硗确之地,垦成田园,用力甚勤”(72),不少州县甚至达到了“无寸土不耕”(73)的程度,绍兴等浙江传统的农业发达地区自不必多说。

吕祖谦在途中对绍兴的水利建设也有所关注。如他在文中三次提及的南堰,即在山阴县南一里(74)。而他尤为关注的则是鉴湖水利工程,他记录了当时疏浚鉴湖的情况:“隆兴初,吴给事芾浚湖,……异时有意复湖者,第修完省塘,则盗湖之田,不待废而自为陂泺矣”。

鉴湖最早修建于东汉中期,周回358里,汇聚了大小36处水溪,溉田九千多顷。北宋时,开始有人盗湖为田,到南宋初已围填湖田千余顷。南宋孝宗初年,绍兴知府吴芾奏请朝廷开浚复湖,将部分湖田还为水域,并全面整治了灌溉系统,使原本就已较为发达的鉴湖流域更是成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不仅粮食品种繁多,产量增加,如釉稻和糯稻各有十余种,粳稻有三十余种,粟和麦也有十多种,而且各种经济作物种植业和养殖业也十分发达。(75)

鉴湖围垦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早在北宋局部围垦时期,政和元年(1111)就以其围垦收益作为苏、湖、秀三州的水利建设费用(76)。政和六年(1116),鉴湖的围垦收益又一次拨为平江府水利建设之用(77)。南宋初,据估计鉴湖围垦的收益每年可得10万斛(78)。这在当时已是个不小的数字,张浚当时曾在陕西一带从事大规模的屯垦,其收益也不过每年10万斛而已(79)。鉴湖最后围出了良田2000多顷,为山会平原扩大了四分之一的耕地面积,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80)

市镇是南宋绍兴社会的一个重要经济单位,另外还有草市——小规模的乡村集市。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涨,两浙地区区域间的商品流通空前活跃,城乡经济联系日趋紧密,广大农村地区传统的小范围的封闭性自然经济受到很大的冲击,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在此基础上,各种草市广泛兴起,数量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有宋一代,整个两浙路先后出现的草市仅见于史载的就有近五百处,(81)绍兴府内各种市镇和草市发展也十分兴盛。

吕祖谦在赴越途中,也关注到了婺越边界的市镇贸易之繁盛,光是他文中所记的市镇就有枫桥镇(82),草市有邵家湾、牌头市、马秀才店、新店湾(83)。而市集中的商贸盛况,我们亦可从《入越录》中窥见一二:“逢驱羊行贾者,数百蹄散漫川谷,……轮蹄担负,东视北,不能十一。……墙壁横斜多市侩牓帖。”当行至界牌陇时,吕祖谦感叹道:“平坡浅草,隐隐起伏,环山城立,真监牧地也。”可见当时人们可以大规模畜养牲畜,畜牧业已可能成为一个产业。从吕祖谦的记述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枫桥镇因为经济与市镇的迅速发展,在乾道八年(1172)“析诸暨之十乡,即镇为义安县”(84),升镇为县。尽管这义安县只存在了两年多,到淳熙元年(1174)又改县为镇。(85)

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是南宋时期绍兴地区市镇发展的突出表现。绍兴府(越州)在元丰三年有9镇,北宋后期又增设枫桥、蚊井2镇。(86)南宋时,仅著名诗人陆游在其《剑南诗稿》有关诗篇中所涉及的镜湖流域(在绍兴府山阴、会稽两县境内)的草市就有二三十处之多,全府的各种市镇更达50处以上。(87)南宋绍兴地区市镇商业的发达,还直接反映在商税额的增长上。据统计,到南宋中后期,绍兴各地市镇的商税额普遍较北宋时有大幅度增加。南宋中期,绍兴府城每年的商品交易额高达300多万贯,较北宋中期增加4倍以上。(88)熙宁十年(1077),绍兴府市镇商税总额为12802贯65文,嘉泰(120l—1204)前已增至25032贯58文,增加近l倍。嘉泰初重新定额,略有下降,但仍有21649贯109文。(89)

从《入越录》中,我们还可以读出吕祖谦对绍兴文化教育和社会民生的关注。例如,他曾和潘书度等人游“郡庠”,即绍兴府学(90),参观教授厅、夫子殿等(91)。此外,他还特地去拜访北宋名相苏颂之孙,名儒苏仁仲,与他探讨学问,并在他处拜读苏颂传下的藏书及其留下的铭文手迹(92)。而别过苏仁仲,游大能仁寺时,看着眼前金碧辉煌的殿堂,回想自己的旧时好友现任住持常坦花了整整二十年才把这所原来“败檐毁垣”的寺院修葺一新,吕祖谦喟然叹曰:“益知民力之困也。”吕氏对百姓生活的关怀由此可见一斑。

吕祖谦沿着自己的旅游路线,不仅将所见的景色记录下来,而且加以考释,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这对于后人还原南宋绍兴的城市风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行至枫江时,吕祖谦不迷信俗谚将其与扬子江、钱塘江齐名,而是根据自己亲身体验作出判断:“盖甚言其水波恶,实小溪耳。闻春夏颇湍悍,今仅至胫而已。”在天章寺时,“寺右臂长冈达桥亭,植以松桧”,吕祖谦“疑人力所成”。在西园观赏曲水时,他又考证其“乃前守史丞相浩所凿”。游兰亭时,吕祖谦又认为“曲水,乃汙渠,蜿蜒若蚓,必非流觞之旧,斟酌当是寺前溪,但岁久失其处耳”。又如在戒珠寺,“门有两池,亦称右军鹅池、墨池”,吕祖谦感觉“略无意趣,政如天章者,皆后人强名之耳”。到飞来山时,吕祖谦考证其即为《图经》所说的怪山,并且认为“自琅琊飞至”的传说“其说不经”。在鉴湖游玩时,吕祖谦介绍了南宋时疏浚鉴湖的情形,考证隆兴初年知府吴芾浚湖时发现的古棺“皆刳木为之,盖汉未凿湖前冢墓也”,进而得出“古人为湖,特因地势筑堤。堤立而湖成,不待深疏凿也”的结论。游赏禹穴时,吕祖谦又根据其“乃大石中断成罅,殊不古”,断定其“殆非司马子长所探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