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农民收入增长

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农民收入增长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农民收入增长 ——基于四川省内江市尹井村的调查柳预才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长足提高,是什么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尹井村民的收入?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与资料相结合,本文从社会结构变迁入手,探讨了近年来影响尹井村民增收问题的主要因素,深入挖掘出切实促进村民收入增加的有效方式。该村2009年末户籍总人口2948人。
社会结构变迁看农民收入增长&;;_中国千村农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2009-2010

从社会结构变迁看农民收入增长
——基于四川省内江市尹井村的调查

柳预才(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有了长足提高,是什么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尹井村民的收入?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与资料相结合,本文从社会结构变迁入手,探讨了近年来影响尹井村民增收问题的主要因素,深入挖掘出切实促进村民收入增加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社会结构变迁 农民收入 城乡差距 产业结构升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部大开发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地处中国西部的四川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变。而这些巨变具体体现在乡亲们的生活、生产的哪些方面呢?乡亲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水平有了多少切实的提高呢?带着这些问题,2010年8月中旬,我踏上了这次千村调查之旅,希望通过走访调查,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尹井村,隶属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田家镇,地处四川省盆地中部,位于内江市东北部。长江三级支流沱江穿流而过,是该村灌溉的主要水源。全镇面积40.86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1635亩。镇内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红薯、辣椒、大蒜、藕等;主要养殖是猪、牛和家禽。

该村2009年末户籍总人口2948人。常住人口约占85%,外来流动人口约占15%。据统计,2009年该村人均纯收入为5011元,较去年增加12.4%,在田家镇属于中上等水平,在东兴区处于中等水平。自2005年开始,田家镇开始引进了大棚小西瓜的种植,由于当地水源与土壤的作用,种植出来的西瓜很受欢迎,供不应求;加之去年竣工的范长江纪念馆的带动,田家镇政府大力引进外资,希望走出一条产业升级、可持续的新型农村发展道路。

一、调查研究

“十一五”计划实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上升,年平均增长率为8%,但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很大。从整理的数据(2)可以看到,四川省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仍然是家庭经营收入,但比重在不断地下降;工资性收入呈逐年放大趋势,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只起到补充作用。

因此,要切实提高农民收入,就要从占农民收入的90%以上的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两方面切入。近年来,国家在制定惠农政策的时候加大了农业基础建设方面的投入力度,给农业科技提供了大量支持,并共享市场信息,为农民生产经营、外出务工提供政策保障,从而有效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与工资性收入。

关于这个问题,在与村支书的访谈中,得到了以下一组值得注意的数据:

表1 1999年与2009年尹井村劳动力去向

img25

10年来,村民们劳动致富的手段逐渐呈现多样化。10年前,在家务农与养殖的人占了80%;而现在,随着农村人口年龄结构的变迁,80后的一代人开始肩负起了家庭的主要重担,他们普遍不甘于靠天吃饭,靠土地生活,超过1/3的人选择了走出家门,务工、创办业;即使留在农村进行生产的乡亲们,生产经营活动也不再完全依赖土地与天气,更多地采用了科技带来的进步与便捷,利用不断优化的种植技术、养殖手段,努力提高生活水平。

同时调查发现,与上述趋势相对应的农民收入来源也呈现出多样化:靠种植与养殖的收入从1999年的75%下降到45%,而外出打工与创办企业的经营收入从20%上升到45%,这与历史发展规律也是相符合的。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农业从业人口的结构变化,知识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参与度不断提高,政策的帮扶与倾斜,农民面临的选择与机遇越来越多,必将促使农业的产出比值将在国民总收入中逐渐下降,而综合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收入的比例将不断提高。

除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波动、国家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户籍制度改革解放了生产力外,具体到尹井村民的收入增长,有许多因素对农民收入增长起着推动作用:

(一)村民兴起外出务工潮

我国正处于“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农业部门(传统部门)富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现代部门)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少,劳动力也从过剩到达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导致农村地区劳动力的短期短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左移动,而短期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价格上升,推动了农民收入增加。

随着近年来外出务工潮的不断冲击,尹井村大量的中青年劳动力外流,留守在家种地养殖的人逐渐减少。截至2009年初,超过70%的40岁以下壮年劳动力都选择了前往广东、上海等地务工,使得全村的收入水平年平均增长15%,且工资性收入逐渐超过种植养殖收入。

(二)尹井村产业结构升级

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这意味着经济建设需要更多的熟练技术工人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转移;而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掌握了一些技术手段后,一方面切实增加了收入水平(相比较在家务农,同时也由家庭经营性收入转化为了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返乡后充分运用其所具有的能力,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近年来,尹井村的主要产业从传统的农业种植、生猪养殖逐渐多元化,结合大棚反季节技术,兴起了以种植小西瓜、圣女果与甘蔗(用于蔗糖的生产)为主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小西瓜、圣女果的鲜果输出与蜜饯、果汁生产的产业链逐渐建立,蔗糖工厂的兴建,这些都使得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提高,而且不受地域限制,产品远销省内外。通过调查,参与的村民收入较种植/养殖提高了20%—40%。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运用促使农业效益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正在切实改善。

与此同时,该村还借助文化资源,建立起了范长江(我国著名记者)文化纪念馆与图书馆,结合周边兴起的“农家乐”项目,期望吸引来内江市及周边的旅游客流。尹井村民的收入逐渐多样化,土地被占用的村民们也借助政府补贴的农家乐项目积极生产,实现了从农业到第三产业的转型,且由此带来的家庭经营收入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5%—50%)。尹井村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三)“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这也正是正在全国推行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初衷。该项工程提出从2005年开始,计划用三年时间,在试点区域内培育出25万家左右“农家店”,形成以城市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

借助此计划,尹井村在近年来逐渐实现了商铺规范化的建设,对集市周边及主要街道以往的“路边小摊”,不规范、违章摊位全部进行了整改,重新设计了集市的准入制度与摊位的寻租制度,在摊位监管及服务上下了很大功夫,使得原来的小店重获生机,随着周围范长江纪念馆带来的客流,这些规范化市场的参与者也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收益,铺面的销售规模上去了,收入自然也多了。据税务所提供的信息,五年来铺面的平均销售额增长率为25%左右,高于村民人均8%—10%的收入增长率。从收入组成上,经营性收入所占比例逐渐增大。

(四)支农、教育与养老的扶助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农业投入(即“三农”方面的投入)在GDP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伴随着GDP每年7%—8%的增长率,农业投入增加比例将达到12%左右,这对农民增收是有很大帮助的。

在减轻农业负担上,自2002年开始全面免除农业税及其他“税改费”后,尹井村村民的生产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在自主选择经营项目上也少了后顾之忧,促使村民们“走出去”,提高了收入水平。

教育上,国家不断优化基础教育(九年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并结合社会力量为农村有能力的学生推行高中教育的普及,从源头上提升了农村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尹井村唯一的一所中学(内江第十中学)也开始引进师资力量,在政府的带领下不断吸收适龄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政府给予补贴),在提高村民素质上下了很大功夫,从而为长远的收入增长提供了保障。

养老保障上,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农村老年人口的比例也逐渐提高,为了社会的稳定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由中央财政补贴,中国1.06亿6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每月都将领取至少55元至140元(3)的养老金,这是“新农保”的一大亮点。就尹井村而言,60岁以上村民每月可以领取100元的养老补贴,而且在政策倾斜下,原来没有交过养老保险的老年人可以一次性交讫20年养老保险,从此每月享受与国家相同水平的退休工资。尹井村迄今为止已有10余位老年人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了养老的保障。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全体村民的收入。

以上这些投入有助于农村教育、医疗、生产、生活、消费、养老保障等各方面的完善,从而有助于拉近城乡差距,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同时,农民们的负担减轻,支出变得更有效率与目的,也提高了农民的可支配收入。

二、建议

通过本次实地调查与分析,要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活质量,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是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以下是增长尹井村村民收入的一些建议:

(一)切实提高村民劳动生产率

解决问题要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抓住其主要矛盾——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这就要解决现阶段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不适应性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两大问题。因此,这就需要采取两大相互联系的重大措施,完善土地制度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营以及产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经营创造条件。

具体到尹井村,这需要政府多引进与培养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带领村民合理利用尹井村山林、水田、河滩、池塘资源,设计立体化的“养殖+种植”农业模式,提高村民的经济作物种植与牲畜养殖的质量与效率;开拓性地引进适宜于当地的农作物品种,实现差异化竞争。

(二)调整尹井村的发展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发展结构调整是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向知识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低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逐步形成以二、三产业为主,农林牧渔全面发展,种植业内部以经济作物为重点的新格局,提高优质农产品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比例。

在现有的土地资源与适宜环境下,尹井村应该努力运用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与劳动力资源,引进“绿色”无污染概念,打造经济作物(圣女果、小西瓜)的产销产业链,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措施。

(三)继续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减轻农民负担

在解决主要矛盾的同时,也要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非主要矛盾。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需要继续加大农业方面的投入与减轻农民负担。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增长依赖于多方面的有效投入。因此尹井村的各级领导者可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农业的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业投入,积极引入外资参与农业的投入,从而促进尹井村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村民收入。

(四)增强政府职能,保障农民增收

相关的各级政府也应该不断加强自身服务意识,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市场需求,及时提供农产品信息,引导农民与市场的对接。健全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体系,为尹井村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统计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农业出版社,2009年。

3.费孝通:《江村经济》,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4.赵曼、张广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能力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年。

5.沈玉芳等:《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科学出版社,2009年。

6.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农民收入调查与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年。

7.徐晓萍、李猛:《我国三十年来农村地区金融改革的逻辑轨迹——基于新比较经济学分析框架的研究》,《财经研究》,2008年第5期。

【注释】

(1)柳预才,男,1989年生,上海财经大学统计与管理学院金融保险统计专业本科生。

(2)数据来源见参考文献1。

(3)该政策根据地区不同有所区别,尹井村所在的内江地区是100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