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花武功留传奇

探花武功留传奇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岳村村名的来历,据《石家庄市地名志》记载,村里原来有一座寺院,名叫大觉寺。宋元之际,战争频发。1260年,忽必烈继帝位。李全死后,李檀袭父职,辖地称益都行省。叛军来势凶猛,最后,忽必烈便命右丞相史天泽出征。李檀被史天泽的军队围困了四个月,最终城中粮尽。然而,自杀却没有成功,他被史天泽的部队发现捞了上来,最后被斩杀。







市郊小村,何以拥有古老的身世之谜?史家丞相,经历了怎样的传奇人生?敦家探花,究竟以何招式金榜题名?


这个村子,位于石家庄市区的西北部,紧靠城市防洪大堤,村南、村西邻近植物园,村北被秀水公园、太岳公园环绕,环境优美,景色怡人。从植物园门口向西南望去,那一排排高楼所在的地方,就是岳村。

⊙ 岳村新貌

在岳村里,史姓和敦姓人家是最多的,此外还有姓王的、姓张的等等,但唯独没有一户人家是姓岳的。这岳村不见“岳”,村名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岳村村名的两种说法


现在的岳村已然是一派新农村的景象,但它却是个古老的村子,早在明嘉靖年间的《获鹿县志》中,就已经明确记有“岳村”这个名字了。

关于岳村村名的来历,据《石家庄市地名志》记载,村里原来有一座寺院,名叫大觉寺。它创建于隋唐时期,规模宏大。到了民国时期,顺应当时出现的一股“拆了大寺盖学堂”的风潮,这大觉寺也被改为了学堂。后来到了1965年,拆除大觉寺建筑的时候,从大觉寺的墙里发现了一通唐代碑刻,上面镌刻的施主姓名多达百人,并且都为岳姓。由此可见,岳村在以前确实有过姓岳的人家,并且人口还不少。这岳村的名字看来也与这岳姓关系密切。

除了这种说法外,在岳村里还流传着一个关于岳村村名的传说。

据传,北宋抗辽名将杨延昭的部下有位名将叫岳胜,因平辽有功,受皇封为蓟州团练使。这岳胜随杨延昭抗辽之前和孟良、焦赞一样,在太行山占山为王,杀富济贫,平辽守边关只不过是凭了江湖义气,根本不愿为官,后领部于鹿泉东二十里太平河北凤凰山下安营扎寨、垦荒种地,过起农家生活,他扎寨的地方取名为岳家寨。后来,岳家寨的百姓,嫌“寨”字俗,便改“寨”为“村”,就成了人们现在所叫的这个岳村了。


“史家的丞相”


在今天的岳村里,已经很难寻觅到岳姓人家的影子,倒是史、敦两姓人家的故事被人们所熟知并深深记忆着。特别是“史家的丞相,敦家的探花”,几乎在村里人人皆知。

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史家的丞相,敦家的探花”指的是史天泽和敦凤举,二人都武功了得,但是对于他们的故事,知晓的人并不多,只有史家的后人史立国了解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于是根据村民的指引,我们找到了史立国,并了解了“史家的丞相,敦家的探花”这个典故的来历。

宋元之际,战争频发。蒙古灭金、伐宋的战争接连不断,不曾有过一丝的停息。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史天泽的人生之路,就从这乱世中起步了。

1220年,十八岁的史天泽跟随长兄史天倪为蒙古驻守真定。五年之后,机敏多智的史天泽便成长为长兄麾下的一名护卫牙将了。

而就在这一年,史天泽遭遇了丧兄之痛,他的长兄史天倪被武仙设计害死了。说起这武仙,他是井陉威州人。1220年,蒙古军队进军真定时归降了蒙古。蒙古占领真定后,派史天倪出任真定路元帅,统辖真定。武仙做了史天倪的副手,但他总是心怀异志,寻机夺权,复辟金朝。于是就有了后来暗害史天倪的阴谋。

得到长兄被害的消息后,史天泽悲痛交加,虽然年纪只有二十三岁,但他凭着对武仙的仇恨还有自己作为军事将领的谋略,在蒙古援军的帮助下,很快便将武仙打得落荒而逃。在这场战役中,史天泽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也使他袭任了长兄的军职,成为河北西路都元帅,进驻真定,从此开启了他的政治生涯。

史天泽不仅战功卓著,而且治民有方。就在武仙二次占据真定被击退后,蒙军主帅怨愤百姓翻覆,将城中居民万人驱赶出去,欲杀众人示威。而史天泽却说:“他们都是我们的子民,不过是被贼挟制,何罪之有?”之后,他又多次与蒙军主帅据理力争,这才使蒙军释放了那些无辜的百姓。史天泽在真定修缮城池,加强武备。在荒年缺粮的时候,他与战士百姓同甘共苦。他招抚流散民众,治疗战争创伤。用了短短几年时间,真定城里的官府民居就相继修复。

史天泽礼贤下士,钟爱元杂剧,并亲自填词作曲。他非常喜爱白朴的才华,经常给予他们父子经济上的关照。在史天泽的挽留下,元好问也落籍真定获鹿县,闲暇时创作一些散曲,成为元曲早期启蒙者之一。

正是在史天泽治理真定期间,金朝的许多遗老遗少、名人贤士北迁真定,带来了金朝都城的“故都遗风”,成为东西南北杂剧流传之地,为元杂剧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1229年,蒙古太宗窝阔台即位,设立万户,分统汉兵,命二十七岁的史天泽为真定、河间、大名、东平、济南五路万户。由此,史天泽的人生又向前迈进了一步,成为地位很高的汉族世侯。

此后数年,蒙古灭金、伐宋战争愈演愈烈,史天泽率领军队亲赴战场,为蒙古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1260年,忽必烈继帝位。之后不久,他在朝堂之上诏问朝臣治国方略。当时,史天泽面对皇上直言道:“臣以为朝廷当先立省部以正纲纪,设监司以督诸路,需恩泽以安反侧,退贪残以任贤能,颁俸佚以养廉,禁贿赂以防奸。”忽必烈认真听着史天泽所说的每一句话,觉得他所提出的这些“治国方略”很有道理,于是一一采纳。

忽必烈思索着史天泽提出的“治国方略”,又想到他治理真定的功绩,觉得他除了善于攻伐外还是个不可多得的治国人才。国家急需建设,骁勇的将军有很多,可兼具文治才能的也就史天泽一人了。于是,忽必烈在权衡之后,便升任史天泽为中书右丞相。一名武将就此成了一介文官!

史天泽位拜中书右丞相后,立即实行他的治国方略,并定下了省规十条,以保证政务畅通。史天泽知无不为,言必考虑其果,不强行不能行之事,不禁民所必犯,顺应时势,通变制宜,又协调国相德臣之间的关系,使事集功成,泽被百姓。他在任期间,还罢去了一些诸色差役,统一了赋税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负担。

然而,就在朝廷上下忙于建设之际,山东李檀发动了武装叛乱。

李檀是叛降蒙古的义军首领李全之子。李全死后,李檀袭父职,辖地称益都行省。忽必烈即位后加封李檀为江淮大都督。忽必烈北征阿里不哥,李檀借口防御南宁,拒不出,后来便乘机发动了叛乱,占据济南。叛军来势凶猛,最后,忽必烈便命右丞相史天泽出征。

史天泽率领军队到达后,便紧急修筑了长围,树起了林栅,以防止李檀突围。李檀被史天泽的军队围困了四个月,最终城中粮尽。他觉得自己气数已尽,便投大明湖自杀。然而,自杀却没有成功,他被史天泽的部队发现捞了上来,最后被斩杀。

史天泽平定了李檀叛乱,再加上他在任右丞相期间的突出政绩,很快忽必烈就改任史天泽为中书左丞相。

史天泽一生帮助蒙古统治者灭金、攻南宋,屡立战功,在治国方面也建树颇多。元十一年(公元1274年),他在伐宋路上病倒,北回真定后病逝。逝世后,赠太尉,谥号忠武,后累赠太师,进封镇阳王,葬于真定后太保村。

⊙ 史天泽塑像

⊙ 史氏家谱局部

《元史》赞史天泽:“及临大节,论大事,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并总结其一生:“出入将相五十年,上不疑而下无怨,人之比于郭子仪、曹彬。”

元朝灭亡之后,世代居住在真定城里的史氏家族,就成为前朝的遗老后裔,受到政治压迫和排挤。史家军队的军营驻地,成了明朝真定卫的都指挥使司。因前朝时,史氏在岳村有一块儿土地,所以真定城里的一些镇阳王的后裔就落籍到了岳村,繁衍生息,成为镇阳王史天泽后裔的聚居地。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村里的人们才会对史天泽这位文武兼备的丞相如此熟悉,并无限怀念着。

据史家后人史立国说,最早的时候,史家祠堂占地约有三十多亩,北边是正殿,中间是跑马场、练武场,南边是山门,东西有厢房。大殿里供着史天泽三兄弟的塑像,背后墙上挂着史天泽的父亲史秉直、叔叔史进道的画像。史家历代出过的高官,在两边墙上也有画像。这个家祠除了用作供奉祭祀祖先外,也是岳村史家整个大家族办“吃会”的场所(“吃会”就是同姓的同族的家宴)。如今,村里的老房子越来越少了,而史家的家祠也随着时间的流逝只剩下仅有的一面墙。门洞还是那个老门洞,可里面却物是人非,已然没了当年的痕迹。



“敦家的探花”


岳村除了史姓这一大姓氏,还有另一大姓氏,就是敦姓。而岳村的敦姓迁居此地也与史家后人有一定关系。其实最早“敦”姓后人是姓“温敦”的,他们是随史家后裔一起来到岳村定居的。来到村里后,才把原来的复姓“温敦”改为了“敦”,这才有了现在村里的敦姓人家。

这“敦家的探花”,其实就是清代同治年间的武探花——敦凤举。

据敦凤举的后人敦福禄老人介绍,这位探花当年殿试时,耍一口一百二十斤重、两米多长的大刀,不慎脱手,在刀快落地时,急中生智用脚尖挑起,继续耍,看蒙了主考官。因为不知道是什么招数,主考官不敢评判,交给皇上处理。面对皇上,敦凤举临阵不乱,对答如流,说刚才那招叫“金鸡落架”。武艺比试完了,还要进行文化课考试。他的作文卷子答得与其他人不太一样,上面勾画、批注特别多,和别人的比起来显得乱糟糟的。皇上问他怎么回事,他却说这叫“武家出身,粗中有细”。总之,龙颜大悦,敦凤举就这样考中了武探花。

据传,敦凤举“出道”以后,曾被派在皇宫看守北门。有一次正值中午,敦凤举站岗打瞌睡,不料皇上打这儿经过,戏称他“真是个逍遥自在王”。敦凤举赶忙磕头谢恩,谢皇上“封王”,令皇上哭笑不得。后来,敦凤举出任山东巡抚,杀了许多响马(土匪强盗),得罪的人很多。有一次出巡,他被一老太拦轿喊冤。接待完上访老太后,敦凤举独自一人去厕所,什么兵器、随从都没带,被埋伏在附近的响马杀死。

现如今,敦探花的老宅子还遗留着一些残垣碎瓦,记忆着当年武探花辉煌的过往。中间的瓦房,是唯一保留下来的屋院遗迹,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细细看去,还是可以从屋檐、碎瓦当中的繁复纹饰窥见当年老宅的风采。

据敦福禄老人回忆,当年,敦家前后七间院子,门上牌匾是光绪帝所题“御前侍卫府”五个大字。在敦家还有武探花的盔甲和当年参加殿试时耍的那口大刀。据说这大刀特别重,要两个人才能抬动。而这位敦探花,一个人就能拿起,并且还能练耍,可想力气之大。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这盔甲和大刀也就不知下落了。原来还曾在村里挖出过武探花的坟,但是在里面只发现一个铜脑袋,别的就没有什么了。现在,在这个武探花出生的老房子周围,散落着的几块儿巨石,就是当年这位探花用过的上马石、下马石、旗杆石。

最近,随着岳村拆迁改造的进一步加快,史家、敦家残存的老宅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面对这样的情况,史家后人打算借由这次拆迁改造的机会重修丞相家祠,让更多的后人得以瞻仰祖先遗光;而敦家后人则打算把仅有的探花老宅加固保护,让这个唯一可以追思、缅怀祖先的地方可以续留后世。在城中村改造、村子即将拆平的时刻,岳村的村民们能够有意识地保留、重建自己祖先的遗迹,使它能够流传下去,为岳村保留下珍贵的文化符号,实是史、敦家族之幸,历史文化之幸。

这正是:

环城水畔访故人,镇阳史氏留祖根。

敦氏探花故宅在,柳暗花明古岳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