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洨河水畔故邑村

洨河水畔故邑村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北者称北故邑,城南者称南故邑。说起张廷栋,在南故邑可谓是无人不晓,他是这座村庄的大英雄。清政府的各级官员为了敛财,增加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南故邑所属的正定府自然也设立了各种名目的徭役。老百姓为了服役纳税食不果腹,甚至卖儿卖女。南故邑及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为了对张廷栋表示感谢,自发捐赠了“力除积弊”牌匾。话说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汉代传入我国。







南故邑,为何被称为“窦王城”?一座古城,为何在《韩非子》中留名?高僧释道安,是否登上名山封龙?


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村,关于它的历史众说纷纭。有人说它建于隋末唐初,是一座王者之城;也有人说它是战国时中山国的重要城邑——石邑;还有人说,它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是晋国正卿赵简子的属地。

这个村就是位于鹿泉市南的南故邑。

据南故邑村的村民说,村里有处古老的遗址非常有名,值得一看!

那就是村民口中所说的窦王城的遗址,隋末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的都城。如今,遗址大部分已被砖窑取土夷为平地,只有西面、北面的城墙依稀可辨。

那么,南故邑这个名字,是否就是因为这座古城邑而得名呢?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垣?它真的与窦建德都城有关吗?


窦建德与窦王城


要揭开窦建德和鹿泉南古邑村窦王城的关系之谜,还要先了解一下他的平生。

窦建德是隋末唐初河北起义军的领袖。他在河北地区深受百姓拥戴,连李世民及其父亲都对他颇为忌惮。

都说乱世出英雄,窦建德就是一位生在乱世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是山东武城人,在未称王之前,本是一介良民,家里世代务农。他曾任里长,尚豪侠,为乡里敬重。

有一件小事特别能说明他崇尚豪侠的性格:窦建德年轻的时候,有一次,乡里有人家里办丧事,因为家贫无法安葬。当时,窦建德正在田里耕地,他听到了乡亲的痛哭声,于是,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耕牛给了这家人,让他们卖了发丧。

这样一个有侠义心肠的人,最终能称王河北,并干出一番大事,也就不足为怪了。

隋朝末年,窦建德在隋炀帝军中任一小头目。公元611年,隋炀帝募兵伐辽东,窦建德因为目睹兵民困苦,感到义愤不平,于是揭竿而起,反了。

奋斗了六年之后,窦建德建立大夏国,定都今天的河北献县。

公元621年,他为救河南军阀王世充,在虎牢关一役中中计,被李世民俘虏,没过多久,被唐高祖处死于长安。

窦建德失败了,但他那种豪侠仁义的性格,始终不会被人们忘记。在河北,窦建德曾占领过太行山以东广大地区,甚至在河北一带设置了自己的行政区划。那么,南故邑的窦王城是窦建德所建的吗?

在河北一带,关于窦建德有很多传说故事,也因为河北人民对他是心存敬爱的,所以人们才会把南故邑故城称为“窦王城”。

其实,窦建德和他的继承者,在河北建立的大夏王朝只有两处都城,分别在河北献县和河北永年。南故邑村所谓窦王城,正如河北曲阳县的窦王墓、井陉县的窦王城一样,都只是民间附会的名称。

既然这座窦王城的主人不是窦建德,那它又是何人所建?背后又有什么历史故事呢?


张廷栋传奇


关于南故邑村村名的来历,文献中记载“石邑故城,在鹿泉县南三十五里,六国时旧邑”。就是说,在鹿泉市城区南三十五里的南故邑村北,是战国时期的石邑故城。

原来所谓故邑,是石邑县的故城。因为两村位于石邑城旧址,所以,名叫故邑。城北者称北故邑,城南者称南故邑。这就是村名的来历。

⊙ 窦建德像

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出兵攻打中山。中山国割让四座城邑给赵国求和,而这其中就包括石邑。后世许多历史文献,都依据这条记载,认为这座石邑是一座兴起于战国中山国时期的城垣。

千百年来,这似乎成了定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韩非子》和《国语》这两部著作中都记载,春秋时期,晋国正卿赵简子的一位谋臣,曾经到过他管辖的石邑来视察。这就说明:春秋时期已经有了石邑。南故邑,是一座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村。

唐代韩愈说过:“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南故邑这座古老的村落自然也出过不少有志之士。在南故邑的一户人家的大门上,至今还悬挂着一块儿由民众自发赠送的“力除积弊”的牌匾,四个大字苍劲有力。从这匾上的题字可以看出它是送给张廷栋的。那么,张廷栋是谁?又是谁送给他这块儿匾的呢?

说起张廷栋,在南故邑可谓是无人不晓,他是这座村庄的大英雄。张廷栋是南故邑的一个秀才,生活在清末动荡时期。清政府腐败无能,外有帝国主义侵略,内有贪官横行,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清政府的各级官员为了敛财,增加了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南故邑所属的正定府自然也设立了各种名目的徭役。老百姓为了服役纳税食不果腹,甚至卖儿卖女。面对如此惨状,张廷栋挺身而出。他联络了周围村庄的几个秀才,去正定府为民请命,希望能减免部分赋税,然而贪腐的正定府丞怎么可能同意他的请求,张廷栋被毫不留情地赶了出来。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几次三番去闯正定府衙,据理力争。恼羞成怒的正定府尹把张廷栋关进大狱。但这也不足以吓住他,既然正定府无理可说,那么就去找它的上级直隶府。

在张廷栋的努力下,经过了三四年的奔波,这状终于告到了京师,事情终于引起了朝廷的重视。也许是张廷栋的运气比较好,清政府在还没来得及对这件事作出处理的情况下溥仪就退位了。新成立的民国政府为了彰显政绩以示民主,对这件事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意了张廷栋的请求,减免了部分赋税,而作为封建时代代表的正定府差徭局,也被以张廷栋为首的秀才所砸烂。

⊙ “力除积弊”牌匾

南故邑及周围村庄的老百姓为了对张廷栋表示感谢,自发捐赠了“力除积弊”牌匾。据说挂匾那天张家人山人海,全是自发而来的老百姓,以致拥堵了道路。

张廷栋只是一个普通的秀才,但他有仁爱体恤之心,有无惧威权之胆,有浩然坦荡之气,确实担当得起百姓的敬爱!

张秀才除了一身是胆的豪气,文采也不错。“日出红霞绕岫巅,天开胜景任人观。北环洨水倾心向,南望龙池着意看。禅院钟声听宛尔,石堂泉滴响悠然。心疑戴醉登方丈,新月金钩挂翠峦。”这首诗一看就知道是对美景的描写。究竟是何处的美景让张廷栋如此赞赏呢?

其实,这首诗表达的是张秀才对家乡景色的赞美,这秀丽美景就在南故邑的封龙山。


封龙山上的高人


封龙山位于南故邑村南,它巍然崛起,颇似盘绕欲飞的一条巨龙。

封龙山原名飞龙山,因为当地人想让这条龙留在这里保佑一方水土,后改名为封龙山。

封龙山不仅奇峰怪石遍布,鸟语花香,风光秀丽,更是河北历史名山。这里有河北仅存的汉代碑刻,有河北境内最早的书院,还有河北中西部最早的佛教寺院。

山上有座大公庙,别看其貌不扬,来头却不小。这座庙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了报答一位救命恩人所修建的。

大公庙里供奉的历史人物,名叫张大宏,传说他是隋末唐初鹿泉县张庄人士。

⊙ 封龙山

根据大公庙明代重修的碑刻记载,这位张大宏力大无比,武功高强,豪侠仗义。他在隋末农民起义风潮中,聚众封龙山。后来,唐朝李世民出兵太行山以东,镇压窦建德大夏农民政权。李世民在一次出营勘察地形时被窦建德一路追杀,眼见不敌窦建德,危急时刻,一黑汉冲出救走李世民。此人便是张大宏,李世民许诺若日后登基必厚赠此人,加官晋爵。李世民登基后,想起当年救命之恩,便命人请张大宏进朝为官。但大宏无心仕途,推辞不受。大宏死后,李世民感念其恩,便在封龙山立庙塑像,赐封护国西秦王。于是,便留下了这座大公庙。

除了大公庙,关于封龙山的动人历史故事,还有许多。

佛教典籍《高僧传》中,记录了一位大德高僧在封龙山的遗踪。这位高僧的名字叫释道安,说起他,要先从中国佛教发展说起。

话说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汉代传入我国。经历了魏、西晋的早期传播之后,到了十六国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封龙山正好是十六国时期佛教北传的重要节点。

在西晋后期动乱的年代,封龙山里来了一位皮肤黝黑、目光睿智的和尚,他就是到这里寻找师兄的一代高僧释道安。

释道安是冀州人,是东晋十六国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也是建立中国化佛教的第一人。譬如中国的佛教僧侣都以释迦牟尼的“释”为姓,中国佛教寺院建立的受戒制度,都是释道安创立的。

⊙ 大公庙

⊙ 封龙书院

释道安七岁启蒙读书,十二岁时出家为僧。受具足戒后,到了后赵都城邺城,拜西域来的著名高僧佛图澄为师,成为邺城著名的佛教翻译家。

后来,后赵王朝内讧,释道安为避难而北上,就来到封龙山。在这里,他见到了少年时代的好朋友和老乡僧先,两人相见非常欣喜,一起研究佛经。他们对如何在中国民众中传播佛教经典,作了很多探讨。这为后来释道安整理佛经奠定了基础。

当时的武邑太守听说著名高僧释道安就在封龙山,就派人到封龙山再三恭请。道安于是前往讲经说法,获得极大成功,受到僧侣、士人和百姓的欢迎与钦慕。

后来,释道安离开封龙山,在各地弘扬佛法,成为一代杰出的高僧。他和僧先在封龙山的佛教活动,也在封龙山佛教史上留下显赫的一页。

除了释道安,封龙山上还曾居住过一位被元世祖忽必烈三请而不为官的高人。他就是李冶,栾城县人,中国古代宋元数学四大家之一。李冶也是元初封龙书院的创办者和主讲人。

封龙山的这座书院,建筑风格朴实低调,木色与青石相间的色调与书院背后的山岭浑然天成,昭示着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自然思想。

封龙书院的创办者李冶自幼天资聪颖,手不释卷。1230年,李冶在洛阳考中辞赋科进士,并走上仕途。后来,钧州城被蒙古军队攻破,李冶走上了漫长而艰苦的流亡之路。这是他一生的重要转折点,将近五十年的学术生涯便由此开始了。

流亡期间,李冶过着“饥寒不能自存”的生活,但他仍然不忘潜心研究学问。

1251年,李冶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他结束了在山西的避难生活,回元氏县封龙山定居,“买田封龙山下”,建起封龙书院。

李冶在书院不仅讲数学,也讲文学和其他知识。他呕心沥血,培养出大批人才,并常在工作之余与元好问、张德辉一起游封龙山,被称为“龙山三老”。

⊙ 佛图澄像

1257年,忽必烈派人专程去请李冶。同年5月,李冶在内蒙古见到了忽必烈,陈述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主张任人唯贤,近君子避小人,得到忽必烈的赞赏。但李冶并没有留在忽必烈身边,不久便回到封龙山。

1260年,忽必烈即皇帝位,是为元世祖。他聘请李冶担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但李冶却以老病为辞,婉言谢绝了。随后,忽必烈又再次发出邀请,李冶勉强同意,次年又以疾辞还封龙山。

李冶是个追求思想自由的人,尤其不愿在学术上唯命是从。他感到翰林院里思想不自由,处处都要秉承统治者的旨意而不能畅所欲言。

1279年,李冶病逝于封龙书院。

李冶一生著述甚丰,尤其是在数学方面。他所著的《测圆海镜》和《益古演段》两书是当时世界上最一流的数学著作,标志着天元术的成熟,比欧洲代数产生至少早三百年。

1992年,南故邑村引进外来资本,开启了封龙山旅游发展之路。封龙山这块燕赵瑰宝在把它秀丽的自然风光、灿烂的民族文化展示给世人的同时,也促进了南故邑村的腾飞。

这正是:

石邑故城留村庄,春秋故邑历沧桑。

封龙山上存名胜,千古传说有窦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