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乡的河水

故乡的河水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抽了一天一夜的河水渐渐露底,鱼儿也感觉到了不妙,开始到处乱窜,生产队队长安排人从河的南北两头同时开始抓鱼,一筐筐的鱼儿被抬上岸,等待分配。当年故乡的河水给予我们的回报是丰厚的,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也是自觉的。村里人人遵守规矩,一律不得在河埠头洗马桶倒痰盂;村里养猪产生的污物会及时清运到田间作农家肥;坚持疏通河道,保持河水的畅通,年年不变。清清的河水将流入每个人的心间。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还没有自来水,家里吃的水主要是水缸里储存的天落水(雨水),还有就是取之不尽的河水。雨水用完了就从河里挑水,倒在水缸里,放些明矾充分搅拌,沉淀后就可当作生活用水了。渴了,就到水缸边揭开盖子,用小竹筒舀水“咕咚咕咚”喝上一通。大人们在生产队劳动时,经常从灌溉的渠边用双手捧着白花花的水直接饮用解渴。在河埠头,母亲把黄瓜桃子等瓜果在河水里一洗就让我吃了,吃完饭,又带着要洗的碗筷衣物在河埠头洗洗涮涮。冬天的河水更是干净,可以清楚地看到河里的石块杂草和游动的鱼儿。结冰时,破冰挑到水缸里的水最干净。

那时的河水是流动的。每年的春季,农民开始为水稻等粮食作物的春耕做准备。秧苗质量好坏是农作物产量高低的关键,在缺乏肥料的年代,农民们把肥沃的河泥挖来,作为农家肥铺在秧田苗床上,然后播种育秧。此法到现在还继续被人们用在水稻、西瓜等薄膜温室的育秧上。河泥中富含大量的有机物,有助于秧苗茁壮成长。而河泥的获取是项费体力又需技巧的活,俗称罱河泥。罱河泥的同时也疏浚了河道,一举两得。盛夏,抽水机埠“哗哗”出水处是我们冲凉的好地方,我们常三五成群地在大口径出水管下面听着皮带有规律的“啪啪”声,享受来自河底凉水的清凉。农作物收获的季节又是河流运输繁忙的季节,大量的谷物、油菜籽、西瓜等农产品通过水泥船运到粮站或到镇上出售,来来往往的水泥船靠人力撑行,小孩子则坐在船头吹着风吃着西瓜。那时河面非常宽阔,河水总是流动的。

那时对河水的记忆是深刻的。春雷过后,到了鱼类繁殖的季节。雷雨过后,十几岁的我们常在大河边上的农田渠道排水口附近“守株待鱼”,鱼儿产卵有逆水而动的习性,常有手掌般大的河鲫鱼、小鲤鱼经过排水渠一下子就蹿上了刚种下秧苗不久的稻田里。有时我们可以拿着网兜在渠道里来回捕鱼,有时干脆在渠道的两端筑堰,用小盆奋力排干河水,把鱼儿“一网打尽”。夏天的河更是儿时的乐园,我们更愿意花时间在摸螺蛳抓螃蟹上,那时螺蛳螃蟹真多,一摸一大把,还能收获河蚌等贝壳。秋天是钓虾的好时节,做好钓鱼竿在河岸边一字排开,用蚯蚓作诱饵钓虾,几小时下来“战利品”往往不少。春节前夕,村前河埠头见证了捕鱼最热闹的时刻,养了一年的鱼儿将成为生产队社员的福利之一。抽了一天一夜的河水渐渐露底,鱼儿也感觉到了不妙,开始到处乱窜,生产队队长安排人从河的南北两头同时开始抓鱼,一筐筐的鱼儿被抬上岸,等待分配。等大人们捕鱼结束,就该我们打扫“战场”了,此时,我们会卷起裤腿,顶着刺骨的寒风,踩着瓦砾,咬着牙哆嗦着来到河中“捡漏”,运气好的话,能捡到不少“装死”的乌鳢鱼。

当年故乡的河水给予我们的回报是丰厚的,人们对环境的保护也是自觉的。村里人人遵守规矩,一律不得在河埠头洗马桶倒痰盂;村里养猪产生的污物会及时清运到田间作农家肥;坚持疏通河道,保持河水的畅通,年年不变。

现今,各地纷纷实施水环境整治等举措,正是践行以人为本的宗旨,提高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标本兼治,人人参与,相信水会更清,天会更蓝,良好的居住环境将会更多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清清的河水将流入每个人的心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