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傻傻听,真实行

傻傻听,真实行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丫山,远在天边,想说爱你,真不容易,没有直线航班,趁机携太太坐火车卧铺。我重点分享了三个字:“傻傻听。”听到这样的反映,我真是哭笑不得!其实,以前的我,就是那个做不到“傻傻听”的人。“傻傻听”其实是送给我自己的最好礼物,是它让我打开心灵之门,迎接那个久违的“信”字。事实上,从“傻傻”地听,到真实地行,所要到达的极致,就是溯本还原:真正地放下一切。

刘建新 济南100志愿者

丫山,远在天边,想说爱你,真不容易,没有直线航班,趁机携太太坐火车卧铺。从济南到赣州,用20个小时重温初恋的感觉,享受了一把哐叽哐叽的慢生活,聊了好多好多的关于被她“骗”进北大公益讲座之后的发生……

这回,可是我把她硬拽到丫山来的,诚心想让她一同领略:草色遥看,野花竞放,山高水长,云海天边。

世界非著名景区——丫山,究竟是以何种魅力,让海内外140多位北大公益讲座的志愿者,如此心驰神往,风尘仆仆,齐聚一堂?丫山三阶(13期)究竟会有什么样的发生?这是我们夫妻俩,也是所有学长带着好奇共同期待解密的问题。

去年6月19日,参加完丫山讲师培训(2期)后,由我独立导演、拍摄、剪辑制作的微电影《美哉丫山》,成为我所有作品中网上点击率最高的一部,从此,志气大增。由此,才敢向梓林学长立军令状:为本次丫山三阶(13期)拍一部更上一层楼的《逐梦丫山》。事先还添置了不少设备——这也是拽上太太同行的重要理由之一。

我们是4月6日提前到达丫山的,为的是在各地学长到达前,能够陪同第一次上丫山的太太许红学长,在景区走走看看,因为一旦进入课程,进入拍摄状态,我一定是无暇陪同,分身无术啊。

我知道,这次自己身上的任务很重:要负责拍外景,还有航拍,还要负责拍摄课程中学长们的精彩分享。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次三阶,居然又被指定为组长,带领十位素不相识,来自不同地方,年龄、职业相差很大的男女老少志愿者,要在四天三晚的学习中,完成三阶全部的课程。当听到唐岚学长当众宣布“第七组组长:刘建新”时,我的头都要炸了!这一定是梓林学长在锲而不舍地“修理”我,他实在是太“爱”我了,我抹了一把汗,只有欣然接受。

在三阶课程中当组长,是要站在台上发表就职感言的。我重点分享了三个字:“傻傻听。”这是我走进北大公益讲座得到的最经典的“三字箴言”,也是让我大开悟的三个字。

或许是因为时间有限,我在台上没把它解释清楚。在第一晚的小组长“卓越会”上,居然听到有组长反映,他们的组员将“傻傻听”创造性误读为:来参加三阶只需要“傻傻听”,不用说话,并且以此为由,在小组分享会上谢绝发言……听到这样的反映,我真是哭笑不得!转念一想,由衷地感到惭愧,自己连这么简单的三个字都没有给人解释清楚,何况要站在台上去当讲师,要用自己的做到,证明全部的说是真实不虚呢?

其实,以前的我,就是那个做不到“傻傻听”的人。去到哪里,都是抢话头,只有我讲的份,别人说话,根本听不进,更别说“傻傻听”了。

融入了北大公益讲座的这个环境,我才开始慢慢学习放空自己,谦卑地并真实地面对自己,努力让自己做到:少说多听。我终于了解:不说话,并不代表没有思想,而一个喋喋不休、满腹意见、不愿改变自己的人,终究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丫山三阶(13期),我透过第五只眼——镜头,悉心观察,发现有一部分学长是在三阶课程过半后,才进入“傻傻听”的状态,这让我看到了过去的自己。

北大公益讲座是一堂非灌输的课程,三阶课程更是“精心设计的随意发挥”。授课时间,还不足全部课时的百分之五十。直到结业,大家才明白,其实我们并不是来“听”课的,而是在参与的过程中,全方位调动我们的每一个感官,来感受当下这一切的发生,从中发现生命内在应有的品质。其实在三阶的课程当中,每一位学员既是听众,同时也是课程的原创者。

这样一种体验式的课程,只有进入“傻傻听”的状态,才能换得一个宽广圆润的自己,从而能够倾尽心中的浊流污水,让善与爱的清泉,由内而外涓涓流出,犹如丫山瀑布,飞流直下,涤荡内心,真正获取一个全新的自己。

而过去的我们,实在是太对了,太精了,太满了,太快了,太自以为是了,所以,失去了安静、坚韧、笃定的品格,失去了善良、诚恳、真实的性情,渐渐地变得虚假起来,以致自欺欺人,并且还不断抱怨:“为什么会是这样?”“为什么是我?”“难道是我的错吗?”

短短四天三晚的北大公益讲座三阶课程,让学员学习变得“静一点”,变得“傻一点”,变得“纯一点”,因为在这片如梦似幻的丫山净土,没有欺骗,没有防范,没有推销,没有谎言,一切都回归自然,如同丫山的青山绿水,天然洁净。

“傻傻听”其实是送给我自己的最好礼物,是它让我打开心灵之门,迎接那个久违的“信”字。生命中曾经的那份“信”,由于岁月的蹉跎,蒙上了光阴的尘埃,现在我找回了那份“信”,我相信我的相信!这让我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

曾经的我,早早地为自己描绘好了50岁之后的人生画面:喝茶打牌、养花遛狗、云游世界……来到北大公益讲座之后,才猛地惊醒:我不能那样“等死”,我更愿意带着一个真实的自己,重新开始做,去做自己喜欢且对人有帮助的事,因为人生绝不能单调贫乏,不能失去诗意与创造。于是,我开始从反思到行动。

从去年10月开始,我在济南开讲了10场北大公益讲座的延伸课程——“梦想者的天堂”,认真回味,最感动自己的四场,都是为孩子们开的。

和孩子们在一起是一种享受,它让我追忆起了自己最原始的梦想:做一名普通的教师,为孩子们提供成长的环境。

我看到孩子们坐在低矮的凳子上,仰着头专注地看着我,眼神中传递的那份信任与托付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原以为他们年纪太小,听不太懂这样的课程,但,后来才知道,以为他们听不懂,其实是大人的自以为是。

从孩子分享中,我发现他们的理解能力,真是令人吃惊。由此也让我内心萌发出一种强烈的意愿:我愿意倾注后半生之力,为孩子们真实地去做,去做对他们有帮助的事情。

作为一个紧紧跟随两年的资深志愿者,我已经学会了在付出之中获得付出的享受;作为一名预备讲师,在“说”与“行”的过程中,我已经找到了“帮助别人其实就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真谛。

我一直都相信:在北大公益讲座的路上,只有做,才能到;只要去做到了,就不会再有得与失的纠结。

事实上,从“傻傻”地听,到真实地行,所要到达的极致,就是溯本还原:真正地放下一切。只有当你足以放下一切的时候,智慧也就从中生发出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