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挺进一举攻陷晋献公

国挺进一举攻陷晋献公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晋国南下的道路却被虞国、虢国两个诸侯国阻挡。秦穆公的这一举动令晋献公大为吃惊。虞虢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结为联盟。荀息了解到虢公好女色,就建议向虢公进献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用她们破坏虢公与诤臣舟之桥的关系。虞公仍然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晋国的使者借道。八月的一天,晋国大军越过黄河,包围了虢国都城上阳城。于是“上阳”城被晋国军队攻占,虢国就此灭亡。

(一)古人的计谋

晋献公欲图就霸业,必须向中原扩张。但是,晋国南下的道路却被虞国、虢国两个诸侯国阻挡。这里地理位置相当重要。虢国横跨黄河两岸,占据着今晋陕豫金三角地带,扼守着晋国南下的渡口。另外,位于关中平原的秦国,想要挺进中原,也必须经过桃林、函谷要塞。所以,虞、虢二国自然就成了秦国和晋国这两只豺狼眼中的肥肉,谁都想将它一口吞下,据为己有。

春秋早期的秦穆公,已稳坐关中小霸交椅,但他也不满足于关中一隅。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伐茅津戎,开始了秦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东进中原的战略性试探。《秦本纪》记载:

缪公任好元年,自将伐茅津,胜之。

茅津,又名陕津,或曰大阳津,乃今山西平陆县西南的黄河渡口。此地是关中通往中原的必经要地。秦穆公元年亲征茅津戎,企图控制该地,明显是想打通出关通道,争夺北路黄河渡口。

秦穆公的这一举动令晋献公大为吃惊。因为晋献公同样深知此地的重要价值,所以,为了以最快速度抢在秦穆公之前拿下茅津渡口及崤函、桃林等地的控制权,晋国将视线越过自己南部的邻国虞,采取远攻近交,将与自己并不接壤的虢国列为首先打击目标。

打仗就要“师出有名”,于是,晋献公想到了以前虢国对晋国的征伐。此时,晋国国力日强,自然不把虢国放在眼里。晋献公在秦国攻茅津后次年,也即公元前658年,便以报仇为借口,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假途灭虢之战”。

虞国在晋的南面,也是姬姓封国,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北。周武王灭商后,感念当年古公亶父欲传位季历时,泰伯、仲雍出奔避位之情,封仲雍曾孙于虞,为诸侯国君。虞国之南,即为虢国。虞虢两国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结为联盟。

公元前658年,也就是晋献公十九年,时机成熟了,晋献公便召集群臣商讨灭虢的事。他知道虞虢结有联盟,若进攻虢国,虞国势必来救。

当时虢国的国君是虢公丑,是个好色之徒。晋国一位足智多谋的大臣荀息,向晋献公献上三条计谋。

一是美人计。荀息了解到虢公好女色,就建议向虢公进献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用她们破坏虢公与诤臣舟之桥的关系。虢公丑果然中计,整日沉溺于酒色之中,疏斥忠良,怠弃政事,舟之桥屡次犯颜求见,虢公置之不理。

二为离间计。荀息叫晋献公行贿犬戎,不断从西边来骚扰虢国。虢公不得不亲率大军在桑田(今河南省灵宝市境内)与犬戎展开厮杀。

三为假途之计。虞公是个爱占小便宜的家伙,荀息建议晋献公用屈地出产的名马、垂棘出产的玉璧作礼物献给虞公,向虞国借道。

于是,晋献公选了一匹千里马和一件名贵的玉璧交给了荀息,让他出使虞国,说服虞公。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听说晋国要借道,竭力进行劝阻,虞公不听,说:“人家晋国是个大国,把国家珍宝都送给我们,难道我们连条道儿也不肯借给人家吗?就说灭了虢国,我们跟晋国这样的大国交上朋友,有了靠山,不更好吗?”

这年夏天,晋献公任命里克为大将,荀息为副将,率大队兵车,浩浩荡荡,经过虞国向虢国挺进,一举攻陷虢国在黄河北岸的军事重镇下阳城。

公元前655年8月,晋献公故伎重施,又向虞公提出借道。大夫宫之奇又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要灭亡了,那虞国也必定跟着灭亡。我们不能轻易答应。对待敌寇不能当儿戏。上次我们借道,已经是很过分了,怎么能一错再错呢?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说的就是我们虞国和虢国两个国家的关系。”虞公仍然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晋国的使者借道。宫之奇于是带着妻子儿女逃亡到曹国。他说:“年终腊祭,虞国难以举行了。晋国将在这次军事行动中将顺便灭掉虞国,不必再专程发兵了。”

八月的一天,晋国大军越过黄河,包围了虢国都城上阳城。由于上阳城地势优越,城墙坚固,护城壕又深又宽,再加上虢国将士拼死抵抗,晋军久攻不下,只好将上阳城团团包围。

转眼已四个月了,冬季来临,天气寒冷,上阳城中连烧火取暖的樵柴都用完了,粮食也吃光了。士卒因饥饿没有战斗力气,老百姓更是日夜嚎哭。不投降,就是等死。虢公丑无奈趁夜开城,乘晋军不备,率随从家眷直奔洛阳而去。守城将士见国君已去,也无心恋战,晋军轻而易举地攻破了上阳城。虢国灭亡了。

晋国军队返回途中,大将里克借口身体有疾,等病好后再出发,便驻扎于虞国的馆舍,趁虞公与晋献公在箕山比赛狩猎,城中空虚之机,突然发动袭击灭掉了虞国。虞公又乖乖地把当初收下的马和玉璧交了出来。

于是,就有了著名的成语典故“假虞灭虢,唇亡齿寒”,后人在整理古代智谋时,也就把它列为三十六计中的第二十四计。

看到晋献公南征胜利,秦穆公再也坐不住了。公元前655年,他趁晋内乱之机,立即向桃林、崤函发起攻击,欲一举夺回此地。《秦本纪》载:“秋,缪公自将伐晋,战於河曲(今山西芮城西风陵渡黄河转弯地区)。”很显然,秦穆公此次行动同样遭到失败。

晋献公一手发兵平乱,一手发兵阻击秦军,同时又亲自率军南下,发起了第二次灭虢之战。

公元前655年腊月,当上阳城内弹尽粮绝以后,虢国最后的一位国君虢公丑无奈放弃了固守,带着家眷和部分贵族逃往京师。于是“上阳”城被晋国军队攻占,虢国就此灭亡。

晋献公在灭亡了虞国后,乘着马车踌躇满志地来到了上阳城,这块曾经令他茶饭不思,夜不能寐的战略要地。如今,南下的道路打通了,挺进中原的目标实现了,他站在上阳城墙上,禁不住仰天大笑。

望着气势宏大的宫殿建筑群,思考着如何加强对占领地区的控制。虢国国君只是逃到了洛阳,还没有被彻底消灭,如果他在周天子或其他诸侯的帮助下杀回来,重建虢国。怎么办?不能让到手的鸭子再飞跑了。突然,一个计谋蹦出来了。他想到了周初灭商后迁殷民的办法,我何不效仿一下?迁走虢人,毁掉上阳城,将其夷为平地!于是,一个血腥的行动开始了,他立即吩咐旬息和大将里克,召集全城百姓,宣布三日内迁移完毕,否则一律烧毁。凡是与虢国公室有血缘关系的贵族,明日出发,随部队渡河到晋国。除了在茅津、稠桑等要塞驻扎部分防守军队外,其余大队人马全部撤回晋国。

晋献公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说到做到。一些虢国下层贵族,故土难离,不愿迁移,行动迟缓,晋军立即放火烧毁房屋。无奈之下,虢国贵族在晋军的押解下踏上了背井离乡之路。经过几天几夜的艰难跋涉,他们来到了晋国的北部边境(晋中汾阳一带)。没想到的是,他们还遇到了曾经是自己的盟友,后来却出卖虢国的虞国贵族。在部队的管制下,他们开始修筑自己的住处。

晋军把虢人住的地方叫虢城,虞人居住的地方叫虞城,于是这两个地名就被他们的后人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了。如今,山西省汾阳县阳城乡还有虢城村、虞城村,应是当年虢国和虞国遗民的聚居地。后来《太平环宇记》记载这件事:

汾州虞、虢二城,相传晋灭虞、虢,迁其民于此,筑城以居之。

对于“上阳”城内外的平民百姓,统统被驱赶到附近各地。所以在三门峡和陕县附近有不少郭氏村民集中的村庄。有些直接叫郭庄。在李家窑遗址西南约3公里的青龙涧河对岸,有一个“郭寺园头村”,三门峡文物局老专家许永生经调查分析认为,该村名的起因应与虢国有关,实际应为“郭氏源头村”。

将城内居民驱赶完毕后,晋献公命令士兵破坏城池及建筑设施。都城代表着一个国家,上阳城就是虢国的象征。

城墙在冷兵器时代既是城的防御设施,又是城的象征。在晋人灭虢之战中,虢国军队能在城中与团团围困的晋兵相持四个多月,使晋兵连攻不克,并造成重大伤亡。这除了虢国人的顽强抵抗外与“上阳”城良好的防御设施是分不开的。于是,晋军士兵借此发泄仇恨,疯狂地破坏城墙。

考古发掘得知,上阳城四周仅存有东城墙的地下墙基,其余南、北、西三面城墙全都毁坏无存。据主持发掘过上阳城的三门峡考古队队长宁景通介绍,“假虞灭虢”后,晋人对虢国的国都采用了“扫穴犁庭”的做法,不但把地面建筑夷为平地,而且连地基也都给破坏。所以,考古人员发现除了宫城、宫殿等一些大型建筑的基础因掩埋地下较深而免遭全部破坏外,其他一般地面建筑全都荡然无存。

位于宫城内南部的排水管道虽埋于地下,但也已被严重破坏,清理发现的仅仅是少部分残存,只有一百多米,有不少管道已经脱节错位,对管道的布局和来龙去脉已无法搞清。位于宫城外北侧的储粮窖仓,只清出21个,上口和仓壁都受到严重破坏。陶器作坊在城外西南部。在清理出的6座陶窑中,仅有1座比较完好,其他几乎被毁坏殆尽,仅存部分窑底。铜器铸造作坊也遭受到最为严重的破坏。不但地面作坊设施全被毁坏无存,而且连铸造铜器的陶范也都杳无踪迹。出土的铸铜遗物则是寥寥无几,特别是浇铸用过的陶范至今一块也没有发现。

晋人灭虢,只能是掳走工匠和毁坏铸铜设施,不可能把所有的铸铜遗物全部卷走,大量的铸铜遗物都到哪里去了,还是一个不解之谜。

城池夷平后,晋国部队便将阵亡的士兵埋在这里。从此,这里杂草丛生,荒无人烟。晋国新迁来的贵族,也将这里作为他们的墓地。但由于受当地文化影响,当地的奴隶烧制作出来的陶器仍然没有摆脱虢国的风格,于是考古人员就将这些陶器命名为“虢国式陶器”,实际上此时已经属于晋国时代了。

虢国是两周时期重要的姬姓诸侯封国。从西周初年受封到公元前655年为晋所灭,历时四百余年。但今人提到这段历史,最先想到的却是齐楚等国,而虢国留给人的最多只是一个富有悲剧色彩的成语故事

论规模、实力及在周王室的地位,它完全有能力也有条件发展壮大为西周乃至春秋后期的霸主。然而相反,虢国却似乎一直不声不响,最终被历史风烟所埋葬,连后世的文献记载都颇为混乱、不明不白。

那些强大的周代诸侯国之所以为我们所熟知,无一不是由于他们的野心膨胀,藐视王室,成就了一番霸业。《史记·楚世家》道出了西周晚期已经出现的形势:

当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

可见诸侯国蠢蠢欲动、僭越礼制、离经叛道的现象已屡见不鲜。

在这种状况下,我们看到虢君们仍然谨遵“天子九鼎、诸侯七鼎”的用鼎制度和“天子驾六、诸侯及卿驾四”的乘舆制度,并无僭越。这勇猛尚武而又忠心耿耿的虢国,正像有人所指出的,诸侯竞相争霸,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趋势已经出现,虢国依然不去占领其他诸侯国的地盘,不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却还专心为周王室所想,急周王室所急,为周王室而征战,甚至达到穷兵黩武的程度。

当晋国的大军兵临上阳城下时,大势已去的虢国,便灰飞烟灭了。

西虢灭亡了,和它地位作用同等重要的东虢又有着怎样的命运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